听惯“吃了吗您内”的北京人, 现在一听到“你我他仨”的,就来气 从小被说:“你说的这是普通话不是北京啊”的一代人 即使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是尖果,大腕儿的, 管蝴蝶叫蝴蝶儿(hùtiěr)、蝙蝠叫燕么虎, 都没关系。 只要能保住北京话含蓄、客气、甜润的特点, 那么也算北京话精神不灭吧。 今儿个 来测测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北京地名儿 看您读对了没? 对儿化音没有特别“教材”的北京来说, 对儿化音的执着,也是无人可比哦。 01 下面这些地名那些是不习惯加儿话音是?(必会) a.菜户营() b.苹果园() c.六里桥() d.光明楼() 02 还有这些地名习惯加的呢?(想想) a.石景山() b.八宝山() c.景山() d.九龙山() 03 北京的“门”那些加儿话音的呢?(多选牢记) a.广安门() b.广渠门() c.西便门() d.东便门() e.崇文门() f.西直门() g.宣武门() 以上这些真是小儿科了, 作为北京人真的在熟悉不过。 那咱们看看下面的填空题您有多少不知道呢? 这才考察一个人的北京话水平, 答案:1.d 2.a a 3.bcd 01 马家堡 () 国子监 ( ) 积水潭() 南苑 () ☆ ☆ ☆ ☆ ☆ “堡”读“pù”:马家堡,原名马家铺,“铺”通“堡”,所以这个读音为“铺”,还有十里堡(铺)、五里堡(铺) “监”读“jiàn”:监读音[ jiàn ]时的意思:1.古代官名或官府名,监[ jiān ]的意思:1.督察。所以国子监时,要念“jiàn” “潭”读“tān”:这个在北京二环内的西北隅,老北京在说的时候都会发一声“tān”,不过后来随着地铁,公交报站都读二声,知道这个发音讲究的就少了。但是北京人还是念:“tān” “苑”读“yuán”: 北京本地人管西苑、北苑、南苑的”苑“字都发二声。这可不是发音错误,要不然天通苑为什么没人读错呢。 ![]() 02 锣鼓巷() 花枝胡同() 演乐胡同() 钱粮胡同() ☆ ☆ ☆ ☆ ☆ 锣鼓巷(罗锅儿巷): “锣鼓巷”被叫做“罗锅儿巷”可不是方言叫法的问题,而是因为这条胡同两头低洼,中间隆起,像是驼背人的脊梁。又因巷内东西两侧各有8条胡同平行相对,形似“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花枝胡同(花子胡同):这名字并不是有多美,多浪漫,有五颜六色、美丽至极的各色鲜花和美女?其实,老北京管这条胡同叫做“花子胡同”。花子就是乞丐,过去,这条花子胡同也叫花子营,所以,这地方以前就行使着乞丐收容所的功能。 演乐胡同(演耀yào胡同):“乐”读yao是古音,比如《论语》里有一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边的“乐”就读yao(四声)。路牌说是le,但按字面意思,应该读作yue四声,因为这里挨着教坊 钱粮胡同(钱lòu胡同):“钱粮”两个字,以前的“低保”,不是银子,就是谷子。所以,当时才管领饷什么的,都叫领“钱粮”。 至于读音,北京人说话有一种吃字的情况“钱粮”就成了“钱亮”,再读快一点、再读快一点……大概就成了“漏”的音了。 ![]() 03 爨底下村() 奤夿屯() 峂峪村() 孛罗营() ☆ ☆ ☆ ☆ ☆ “爨”读“cuàn”: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这回终于知道叫什么了 “奤夿”读“hǎ bā”:奤夿屯,村源于元朝,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后被人称为奤夿屯。位于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奤夿屯西邻太行山脉,北靠燕山,三河交汇,水源丰富,风景秀丽。说实话,小编还是第一次听说 “峂峪”读“tóng yù”:据查,峂峪应属于曹雪芹故居范围内的一个古村落,大致位于植物园温室西边,与南营村、正白旗村相邻,现今据说仅存村西部分。 “孛”读“bó”:。孛罗营属王四营乡管辖。孛罗营在北京地图上不难找,先找到东五环路,再找到它与京沈高速公路相交的五方桥。桥的西南方向,就是孛罗营村。只是我们平时去的少。 北京城有多大,文化就有多深, 正是博大精深, 北京人咱自个儿也要多学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