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学者是如何看待《山海经》的?

 cqyuanye 2018-05-02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不建议参考太多外国观点,因为毕竟作为中国人自己就研究得似懂非懂、半清不清,看过不少外国的研究,感觉十分天马行空,委实不够靠谱。

在这里谈谈《山海经》的“不可透彻性”:

1、对比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易经》等,包括甲骨文在内,可以看出,《山海经》的语言体系与这些最早之文献几乎完全不同,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

虽然今本《山海经》中已经有许多部分与先秦语言相接近,但据信这是因为经过秦汉的续编而得来的,比如地理名称,明显能够与先秦典籍相通。

但许多人名与形容词却可以看出依然跳脱于汉语汉字系统之外,例如没有固定的数词。形容词十分匮乏——喜欢用动物形容人等。

2、《山海经》可能是古吴越人的作品

笔者遗址有一个大胆猜想,那就是认为最早的“华夏”语言其实是古吴越语,首先是考古发掘上,至今发现的大型文明,长江流域的都要比黄河流域更早且与其同时期的遗址比较,要更先进,如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另外,笔者在研究炎黄历史时,发现许多人名竟然是古吴越语人名,如:

力牧、鬼臾区、伯高、於则、玄寿、仓颉、风后、赤将、玄噐、螺祖、伯余、冷伦、诛夔、常先、俞栿、夷牟、殳斨、羲和、大挠、奚仲、竖亥………

对照《吴越春秋》及其它春秋典籍记载的吴越人名,可以看出,很多黄帝臣子的名字都与吴越人名相类似。《山海经》的语言体系显然和吴越语更亲近。

而问题是,从可考证的商周时代起,华夏大地的文化就已经是中原黄河文化为主导,吴越文化倒是成了落后的象征。

这样假设推测,则可以肯定,到得商周时期,远古吴越文化彼时已经消失,因此,在没有范本可参照研究的前提下。《山海经》永远不可能弄太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