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齐、秦、韩、赵、燕称王 战国中期,各国诸侯纷纷称王,和周王的称号同等了。以前周天 子才称王,各国国君称诸侯。楚国从春秋时起就称王,战国时也沿袭 称王。 诸侯国在战国时最早称王的是魏国,魏惠王时魏国是七国中最强 大的国家。魏国一度拔邯郸。公元前344年,魏国率领十二诸侯朝天 子,韩、宋、鲁、卫等国会盟,这就是魏国发起和主持的“逢泽(今 开封附近)之会”,秦国也派了公子少官参加。这是战国中期的一件 盛事,魏在这次盟会上称王,引起了各国的反对,齐国“举兵伐魏”, 魏国向齐讨好,齐国罢兵。各国对齐国的行动很不满,楚国伐齐,赵 国、燕国也调兵遣将准备伐齐,魏国称王引起了各国间很大的事端。 魏又谋伐秦,秦王和商鞅商议。商鞅说一个秦国是敌不过强大的 魏国的,他有计谋败魏国,让他去见魏王。商鞅跟秦王说了他的办法, 秦王派他去魏。商鞅到魏国对魏王说,要谋王业不能只是宋、卫、部、 鲁这样的小国听从,而是要伐齐、楚、燕、赵这样的大国。商鞅劝魏 王行王服,然后伐齐、楚。魏王接受了商鞅的游说,于是建王宫、造 王车、制王旗、穿王衣,“称夏王”,俨然成了天子。 商鞅怂恿魏国称王是要把各国攻击目标引向魏国,解除魏国对秦 国的威胁。诸侯国反对称王,齐国、楚国很愤怒;诸侯国都附和齐国, 魏王很惊恐。魏国毕竟是这时候强大的国家,虽遭到各国的反对,魏 国仍称王。 魏王和惠施商议,要报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仇,要和齐国进行 决战。惠施说:“现在国家弱,没有力量,不能决战。不如变服(不 着王服)折节(表示屈节)朝见齐王,楚王必怒,魏王觉得这办法 好。公元前334年,魏王约请齐王在齐国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相 会,这就是魏、齐“会徐州相王”。这是战国中期的重要事件,魏王 和齐王互相承认为王。魏已称王,实际上这是魏国承认齐国为王,是 向各诸侯国宣告齐国也称王。魏王不惜变服折节,对齐国委曲求全。 齐国称王引起了楚国的反对,楚威王亲自领兵攻齐徐州,打败了齐将 申缚。 公元前325年,秦国、韩国也相继称王。韩国由于经过昭侯、申 不害的治理,国力比赵、燕强,韩比赵、燕先称王。 公元前323年,秦国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 南)相会。这时魏国公孙衍为了对抗秦、齐、楚的联合,发起“五国 相王'参加的五国是: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就是参 加的五国互相承认为王,赵、燕、中山从这年起也称王。魏国用发起 相王、承认一些国家称王的办法来组织联合阵线。燕国虽是大国但力 量较小,中山是小国,别国看不起,他们利用“相王”的机会,能够 得到一些大国的承认,也就称王了。赵国说过:“谁没有力量谁就不 敢称王”。可见称王是要有实力作后盾的,弱小国家力量不够,就要 依靠大国的扶植。 齐王对赵、魏扬言:“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要和赵、魏一起讨 伐中山,废掉中山王号。中山王很害怕,和大臣张登商议,张登让派 他带重金去见齐国的权臣田婴。张登对田婴说:赵、魏愿和中山称王, 齐要废掉中山称王,中山王废,中山与赵、魏更亲密。这是齐国为赵、 魏增加力量,对齐不利。不如齐国允许中山称王,中山必亲齐而绝赵、 魏,对齐有利。田婴果然听信张登的话,说给齐王,齐允许中山称王。 这时张登又对赵、魏说:齐国想伐魏河东,因为齐国很不愿中山称王, 现在允许中山称王,是想用中山的兵。赵、魏相信张登所说,对齐很 是反感,更加保护和支持中山称王,中山和齐断绝了关系。 为了反对中山称王,齐国对中山“闭关不通”,齐国还想割平邑 地方给燕、赵,一起攻打中山。燕、赵认为这是齐国故意离间燕、赵 和中山的关系,想把中山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燕、赵坚决支持了中 山称王,“事遂定”。 “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史记·鲁世家》)鲁平公元年, 是公元前322年,七个大国除楚国早已在春秋时称王外,其余六国也 都称王了。 二、“合纵”与“连横” 过去有关战国的史书,记载了大量关于苏秦和张仪在七个大国间 进行“合纵”、“连横”的游说。把他俩说成是同时的人,苏秦和张仪 游说是针锋相对的。司马迁在写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时曾感到怀疑,说 “奇怪不是苏秦的事,又像是苏秦的事,都说成是苏秦的事”。后来又 有一些历史学家也提出过怀疑。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全 书共27章,11 000多字。其中11章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内 容大体相同,另外16章是失传的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可校正和补 充《战国策》、《史记》,特别是16章佚书,是研究战国的重要史料。 苏秦的书信言论有15章以上,证明不是像过去的史书所说,苏秦死在 张仪之前,他比张仪实际上死的晚,他主要的政治活动也比张仪晚。 这使我们对战国合纵连横的了解比较接近实际了。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 非子·五蠢》)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他们为 合纵游说称纵说,为连横游说称横说,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纵横家,他 们往往成了合纵连横的发动者、组织者。“三国攻秦”、“四国为一将 以攻秦”、“五国攻秦”,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 国有齐国,主要指的是秦国。连横主要以秦国为中心。能够连横的国 家不如合纵的多,张仪活动秦国的连横只有魏国或者楚国参加,并且 希望争取韩国。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合纵 连横也很不稳固,所谓“朝秦暮楚”,政局变化十分不定,今天和这 个是朋友,明天又变成了敌人,和那个又是朋友。 最早发起合纵的是魏国的公孙衍,最早游说连横的是秦国的张仪, 后来的苏秦、李兑、信陵君等也是发起和组织合纵的重要人物。 公孙衍(即犀首),在秦国做过大良造,后来回魏国做魏将、魏 相。魏国不断受到秦国的进攻,韩也深受秦国之害,这时张仪为秦国 拉拢齐、楚在进行外交活动。公元前324年,公孙衍发起了魏、赵、 韩、燕、中山五国相王,用意是联合抗秦,这是针对张仪的外交活动 组成的一次联合阵线,但没有什么成效。 公元前322年,魏王把惠施逐走,惠施是主张联合齐、楚抗秦的。 魏王改用张仪为相,张仪是要魏国联合秦、韩伐齐、楚,意图是要魏 国屈服于秦国而使别的诸侯国也效法。他实际上是为秦国的利益在魏 国活动,魏国发现以后把他驱逐回秦国。这时,齐王“以事属犀首”, 燕、赵“以事属犀首”,楚王也“以事因犀首”,韩相公叔“因委之犀 首以为功”。齐、燕、楚、赵、韩五国表示对公孙衍的信任,公元前 319年,在五国的赞助下,公孙衍做了魏相。山东各国对公孙衍很支 持,公元前318年,公孙衍针对张仪为秦国搞连横活动,发起了一次 五国合纵攻秦,五国是:魏、赵、韩、楚、燕'以楚为纵长。联军 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境内),秦出兵回击,联军退。次年,秦军 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战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秦军胜, 斩杀三晋军8万,这次合纵失败了。这是战国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 是由公孙衍发动的。后来评论说公孙衍“能合纵连横”(《吕氏春秋· 开春》)〇 公孙衍曾对义渠君游说:“只要山东国家进攻秦国,秦国就会给 义渠送来重礼。”秦国受到五国进攻时,送给义渠君绸缎美女,想拉 拢义渠。义渠君对群臣说:“这就是公孙衍所预言的,”意思是说秦国 必定有事了。义渠乘机起兵攻秦,“大败秦人李帛之下”。这是义渠君 听了公孙衍的游说,当五国合纵攻秦时也发动对秦进攻。 张仪,魏人。公元前329年人秦,和公孙衍不和,秦免公孙衍的 大良造,任张仪为大良造。公元前328年为秦相。公元前322年离秦 入魏任魏相,他想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这对齐国和楚国是不 利的,他们坚决反对,支持公孙衍任魏相。公元前319年,魏国以公 孙衍代替张仪为相,很快出现了前面叙述的公元前318年公孙衍发动 的五国合纵攻秦。张仪在魏的连横活动严重受挫,这是合纵连横的一 次斗争。 张仪由魏国回秦国任秦相,以后他又去楚国游说,欺骗楚怀王说 ①《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帅匈奴共攻秦”有误。 这次合纵没有匈奴,义渠在五国合纵攻秦时曾攻秦。五国中的齐应为楚c 愿献商于600里地,让楚国“闭关绝约于齐”·,因为秦国想攻打齐国, 要拆散“齐、楚从亲”。楚王受了骗,没有得到秦国的土地,就和齐 国绝了交,秦、齐反而联合起来。楚国很生气,发动攻秦,屡遭失败, 楚怀王死于秦国。这是张仪为秦国的又一次连横活动,破坏楚、齐联 合,建立秦、齐联合,达到了目的,秦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公孙衍和张仪是早期合纵连横的两位著名人物,所谓“公孙衍、 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 文公》)就是说他们两人进行的合纵连横活动。 合纵连横是战国的大事。我们以后还要谈到这方面的情况。 三、秦并巴蜀 巴、蜀是上古时候地处今四川省境内的两个国家。巴约有今四川 省东部沿长江南北之地,北到剑阁,西边沿嘉陵江流域阆中、南充等 地与蜀交界,西南沿长江流域到合江、泸州、宜宾一带,东到万县、 云阳和楚交界。蜀国约有今四川中部岷江、沱江、涪江流域的广大地 区,南边东边和巴国接壤,北到今甘肃的文县与秦交界,西到今邛崃 山一带。这是说的较固定的地域,但巴、蜀地域不大固定。 巴、蜀地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地盛 产五谷、桑麻、鱼、盐、铜、铁、丹漆等,六畜有马、牛、羊、鸡、 犬、豕。蜀地有璧、玉、金、银、铜、铁、犀、象、桑、漆、麻之饶<, 有山林泽渔之富,四季有各 种蔬菜瓜果,巴、蜀“地称 天府”。《史记》、《汉书》 也都有相似的记载,古代 巴、蜀是很富饶的地方。 巴、蜀曾属周王朝管 辖,周对巴、蜀封官职。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 战国时巴也称王。蜀王为开 三星堆* 土古蜀国面具 明氏,传了十二世,到十二世为秦所灭。《华阳国志》、《蜀王本纪》 都说约相当战国前期蜀在成都定都。战国时巴在江州(今重庆)、垫 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今阆中)定过都。战国时巴、 蜀都早已进人奴隶社会。 春秋战国时巴、蜀与中原国家的关系主要是与楚国、秦国的关系。 巴有时与楚联合,有时为楚附庸,有时与楚通婚姻。蜀有时对秦战争, 有时对秦纳贡,奉秦为盟主。华夏大国主持盟会很少让巴参加,史载 “巴国与盟会希”。 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苴(扣)侯,苴侯与巴王为好。蜀王对此 很生气,发兵攻打。苴侯逃到巴,向秦国求救。这时韩国正发动攻秦。 伐蜀呢?伐韩呢?秦王犹豫不决,遂和大臣商议。 张仪说:亲魏善楚,进兵三川(韩三川郡,今河南宜阳一带), 攻新城(今河南密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兵临东周西周,周天子 恐惧,献出九鼎,就可以“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 是成就天下的大事业。蜀是偏远僻陋之国,消耗人力物力,不能成名, 得地也没有利。听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三川、周王室是 天下的朝市,不去争,而去争偏远的戎狄,这就离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能这样说。我听说要富国就要扩大土地,要强兵就 要富民。今天秦国还是地狭民贫。蜀是西边戎翟的首领,“得其地足 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今天蜀有内乱,是征伐的好时机。攻取 蜀,天下不以为暴,得其利益,诸侯不以为贪。攻韩攻周,有劫天子 不义之名。周是天下的宗主,齐是韩的友好。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 失三川,必将紧密联合。齐、赵、楚、魏会援助,那时秦国就危险了, 不如伐蜀有利。 秦王采纳司马错的意见,派司马错领兵伐蜀。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带领秦兵伐蜀,蜀王败。蜀王走至武阳, 为秦军所杀。蜀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蜀亡。司马错继续 攻取了巴。公元前316年,秦设巴郡。公元前314年,秦王封儿子通 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公元前311年,秦设蜀郡。不久,陈壮反秦, 杀蜀侯通国,秦派甘茂等人蜀杀陈壮。秦在巴、蜀采取发展经济的措 施,修筑从秦本土到巴、蜀的栈道,大量移民进巴、蜀,兴修水利, 如著名的都江堪,又在各地修筑城邑,筑成都城周围12里,高7丈。 秦攻占巴、蜀以后,军事上对楚国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军队从 蜀的中心地带乘船而下,不费很大的劳苦,不要10天就可以到捍关 (今四川奉节东),再往东,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黔中(治设今 湖南沅陵)、巫郡(治设今四川巫山)就很容易为秦占有。汉中的兵 甲,乘舟出巴,水涨时下汉,4天可到五渚(在汉江下游)。“秦为船 舶万艘欲攻楚”(《蜀王本纪》),秦处于有利的形势。公元前308年, 司马错带领10万军队,从巴、蜀乘船沿江而下,攻占楚地黔中郡C 秦兼并巴、蜀以后,秦国的人力物力雄厚多了。“秦益强,富厚 轻诸侯”(《战国策·秦策》),秦国的地位大为改善。 考古发掘证明,巴蜀文化和巴蜀文化前身与中原地区文化既有密 切关系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1959年,在彭县竹瓦街出土了一批青铜 器。1956年,在成都发现的西周土台遗址和在广汉中兴公社出土的一 批玉器,和中原地区的殷周青铜器、礼器纹饰形制相似,这些说明巴 蜀文化前身与中原地区文化已有密切关系。 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发现巴蜀文化遗物,出土铜器有编钟、惇 于、铜壶、钲、盥、釜、甑、戈、矛、剑、弩机等,纹饰、形制只有 剑尚有巴蜀铜兵器的特点,其他与秦楚器相似。巴蜀铜兵器出土很多, 类别有戈、矛、钺、剑等,巴蜀铜兵器很有地方特色。像剑的形式为 柳叶形、扁茎、无首,柄内有两穿,戈、矛的纹饰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巴蜀地区有一种葬俗,即船棺葬,时代属战国时期和稍后,分布地区 相当广。凡是船棺葬就随葬巴蜀铜兵器,这是少数民族的葬俗,在福 建崇安武夷山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船棺葬。1965 年,在成都百花潭中学发掘了一件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腹有错银图 案四层,内容有采桑、狩猎、宴乐、舞蹈、击磐、水战、陆战攻城等 图像,内容和风格与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出土的水陆攻战鉴和宴乐 铜壶基本相同。这些反映了巴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 高的水平。 四、楚怀王死于秦国 秦国害怕齐国和楚国联盟。秦王和张仪商议对策,张仪说让他去 楚。秦王于是派张仪去楚试图拆散齐、楚联盟。 公元前313年,秦王派张仪去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王能够闭 关绝齐,我请秦王献商于(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之地六百里。这 样大王能得商于之地,能西好于秦,能北弱齐国,一举而三得利,大 王何不行之。”楚王信以为真,很高兴地答应了。 楚国大臣们也很髙兴,纷纷向楚王祝贺。陈轸不高兴,楚王问为 什么。陈轸说:“秦国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齐、楚联盟,今天和齐 国绝交,楚国就孤立了。秦国怎么会给孤立无援的楚国六百里地?楚 国何不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暗里又和齐国联合,派使者跟随张仪去秦 国,如果秦国给地,和齐国绝交也不晚;如果不给地,就和齐国计划 对付秦国。”楚王不听,不让陈轸再说。楚国和齐国绝了交。 张仪回秦后假装坠车受伤,3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以为张仪 怪他和齐国只不过绝交,于是派一勇士去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十分生 气,和秦国和好。 这时张仪上朝,对楚使者说:“我有六里的俸邑,愿献给楚王。” 使者报告楚王,楚王大怒,要兴兵攻打秦国。 陈轸对楚王说:“不要攻打秦国,不如献一名都给秦,和秦一起 伐齐,这是我虽失之于秦而取偿于齐。”楚王不听。 楚王立即和秦国绝交,派屈匄(g扮)、率师攻秦。公元前312年, 秦楚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楚大败,秦俘虏楚将屈匄及副将等 70余人,斩首8万,秦取楚汉中郡。 楚国失败,楚怀王十分恼怒,调动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秦国、 楚国又战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县),楚军大败。楚国被迫割地与秦国 讲和。 过了不久,秦王派使者告诉楚王,希望以秦国武关(今陕西商县 东)以外的地方换楚国黔中地。楚王说:“不愿换地,愿得张仪而奉 献黔中地给秦国。” 秦王想派张仪又不好说出口,张仪请求去楚国,说他依仗秦国的 强大有办法对付楚王。张仪到了楚国,楚王立即把他关押起来,要杀 他。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喜爱张仪,楚王要杀他。秦王要用上 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六县的地方和美女换回张仪,楚国能得到 土地,楚王高兴,秦女必然得到贵宠而夫人就会被驱逐了。夫人为何 不去说楚王放走张仪?”郑袖很害怕,就在楚王面前日夜哭泣,对楚 王说:“今天楚地没有给秦,秦王派张仪来,这是很看重楚国。要是 杀了张仪,秦王必定大怒,报复楚国。我请求我们母子都迁到江南去, 免得遭秦国的宰割蹂躏。”楚王听信了郑袖的话,放张仪回国。 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对楚王说:“何不杀张仪!”楚王很后悔,赶 快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 公元前299年,秦王写信给楚王说:“秦楚过去约为兄弟,楚太子 入质秦,两国关系很好。楚太子杀我大臣逃去,秦兴兵攻楚。秦楚接 界,互为婚姻,相亲久矣。秦、楚关系不好,不能号令诸侯。愿与君 王武关相会,友好结盟。”楚王接到信,犹豫不决。昭雎说:“王不要 去,发兵自守。秦是虎狼之国,不可信,有兼并诸侯的野心。”屈原 也劝楚王不要去,秦国贪戾不可信。怀王子子兰对王说:“何必绝了 秦国的欢心。”怀王听了子兰的话,去赴会。 秦王命令一位将军埋伏在武关,假称是秦王。楚王到武关,秦军 闭关劫持楚王去咸阳。到了咸阳,秦王不以王礼而以接见属国藩臣的 礼见楚王,楚王大怒。秦王要挟楚王割巫、黔中郡,楚王不答应。秦 王把楚王扣留起来。 楚国大臣们商议如何办,有人主张立王子。昭雎说:“大王和太 子(质于齐)都困在诸侯国,今天又背王命立庶子,不合适。”昭雎 到齐国,假称楚王死了,要太子回国继王位。齐大臣对于是否放楚太 子回国发生争议,有人主张要挟楚割下东国地方,齐相主张放楚太子 回国。齐王同意了齐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太子回国立为王,这就 是楚顷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想逃回国,被发觉,秦军挡住去楚国的道 路。楚王从便道跑到赵国,赵主父在代,子惠王初立,不敢接纳楚王。 楚王想走到魏国去,秦使追来,赵国把楚王和秦国使者送回秦国。楚 怀王忧愤成疾,公元前296年,死于秦国。消息传到楚国,楚国愤然 和秦国绝交。 屈原回顾这段历史时十分愤慨,他借谴责桀纣的昏聩表示对君王 的不满。他谴责那般佞臣是:“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溢。”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满)不厌(饱)乎求索。”(《离骚》)他愤 怒地谴责那些人苟且偷安、无止境贪求私利,把国家引到昏暗和危险 的境地。 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在位)是赵国的第六个国君,他奋发 图强,立志改革,是从“胡服骑射”开始的。 赵人穿的衣服,袖子长,腰肥,领口宽,下摆大。赵王想建立一 支强大的骑兵,这种长袍大褂不适宜,无法在马上射箭打仗。大家都 穿胡服,把大袖子的长袍改成小袖的短褂,腰里系一根皮带,脚上穿 双皮靴。看来只是服装改革,但实际上是要打破长期以来赵人的习俗, 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因此阻力很大。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召大臣楼缓商议说:先祖的功业没有完 成。今天北边有燕,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林胡、楼烦、秦、韩,中山 在我国的腹心。没有强兵, 就不能生存。我想改革服装, 大家都穿胡服,再建立一支 强大的骑兵。楼缓说好。但 许多大臣想不通。赵王对肥 义说:我想沿着襄主的道路, 完成简主、襄主的功业,“今 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必 然会遭到世人的非议。肥义 说:大王不要管天下的非议, 成就大功的人不和众人议论。 从前舜在有苗地方跳舞,禹 袒体人裸国,不是为了纵情 快乐,而是想成大功。愚蠢 的人不懂得如何成事,智慧 的人能预见未来。王就实行 吧。赵王说:愚蠢人笑我, 邺邱胡服骑射雕塑 贤明人明白。赵国行胡服,功未可知,“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 赵王首先胡服。 赵王派人告诉叔父公子成,请公子成胡服。公子成是很有影响的 人,他反对胡服。他对来人说,自古以来的礼、教、习俗不改变。 赵王亲自去公子成家,对公子成说·.服装是为了便用,礼是为了便 事,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地方不同,服装不同。圣人也看对百姓是否有 利,礼也可以不同。今天叔父所言是因循旧俗,我所言是制变习俗。我 们国家东边有河、薄洛水,没有舟船;西边边境没有骑射的军队守边。 “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 力,侵略我国地方,欺凌我国民众,我先王感到羞耻,没有报仇雪恨。 今天胡服骑射,就是为了图强,为了雪恨。今天叔父顺从习俗但违背了 简主、襄主的意愿,反对胡服而忘了报仇雪恨。公子成再拜稽首,说王 将继简襄之意,臣敢不听。赵王赐他胡服。又下令全国胡服。 公族赵文、赵造反对胡服,他们说要遵循礼教、习俗,“循法无 过,修礼无邪”,否则“百姓会乱”。赵王对他们说:古今的习俗不 同,没有效法的。帝王不相沿袭,没有礼可循。三王时也各自看形势 和需要制法、制礼。法度制令,看怎么合适就怎么订,衣服器械,看 怎么方便就怎么用。贤圣的君主,不沿袭前代能成就王业,夏殷的衰 败,不变易礼也灭亡。循法修礼,不适应今天的需要,不足以治世。 赵王说服了他们。 公族赵燕迟迟不胡服,赵王严厉命令他:“你有意违抗我,犯了 大罪。小心我亲自严惩你,处以极刑以示天下执法之严。”赵燕吓得 直打哆嗦,一再称罪,立即胡服。 赵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公元前306年,赵国攻取胡地到 榆中(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黄河北岸),“辟地千里”。攻中山到宁葭。公 元前305年,赵王亲自率领右、左、中军三路大举攻中山,攻取丹丘、 华阳、鸱、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献四邑求和。公元前300 年,又攻中山,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经过五年的进攻, 到公元前2%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国灭了中山,迁中山王到肤施 (今陕西榆林东南)。从此,赵国本土到代地的交通畅通无阻。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大朝君臣,举行传王位的礼仪, 立王子何为王,就是赵惠文王。肥义为相国。赵武灵王自号主父。 主父想让儿子治国,自己带兵征伐胡地,再从云中、九原南下攻 秦。他要亲自看地形和了解秦国的情况,于是化装成使者人秦,见了 秦王,秦当时还不知他就是主父。 主父封长子章为安阳君,有代(今河北蔚县)地。公子章不服弟 立为王,主父担心,派田不礼为章的相。 李兑对肥义说:“公子章骄横,党徒多,欲望大。田不礼残忍, 两人在一起,必定有阴谋。小人有欲望,轻虑浅谋,只见利,不顾害, 祸患不会久了。”李兑又几次与公子成商量防备田不礼。 肥义对信期说:“公子章和田不礼表面上说得好,暗地里打坏主 意,他们的贪欲很大。公子章想依仗主父作乱,祸害赵国,我很担忧。 以后谁要见王必先见我,我要保护王。” 公元前295年,主父和赵王游沙丘,这里有离宫。公子章、田不 礼率党徒作乱,假称主父命令召赵王。肥义先去见他们,被杀。公子 成和李兑从邯郸赶来,调兵平乱,杀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歼灭他们的 党徒,安定了王室。公子成为相,李兑为司寇。惠文王年少,公子成 和李兑专政。 , 公子章败退的时候,逃到主父的宫室里,公子成和李兑围困主父 宫室,公子章被杀死。公子成和李兑商议:因为公子章躲到主父宫, 围了主父,兵撤走以后,我们就要被杀。公子成和李兑决定不解围, 命令宫中人都出来,主父想出,不得出。没有吃的,连幼雀都抓吃了, 3个多月,饿死在沙丘宫。他们知道主父已死,才发丧告诸侯。 主父原先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孟姚,很宠爱,生何,废太子章 立何为太子。孟姚死以后,主父又怜悯太子章,想让太子章在代称王。 惠文王即位以后,公子章很傲慢,主父又怜悯惠文王。想分赵国立两 人为王,犹豫未定,乱起来了。一个对赵国很有贡献的国王,最后得 了饿死的下场。 六、燕国内乱与燕、齐战争 燕传至易王,易王传至燕王哙。燕王哙很看重燕相子之,苏代与 子之要好,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燕王问苏代:“齐宣王如何?”苏代 说:“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苏代说:“对大臣不信任。”苏 代是想激励燕王更重用子之,燕王果然更加信任子之。子之送百金给 苏代作为报答。 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说尧很贤,是因为能够让天下给许由, 许由不受。有让天下地名,其实并没有让天下。今天大王能以国让子 之,子之一定不敢受。那么大王和尧齐名了。”燕王把王权委托给子 之,子之权势大重。又有人对燕王说:“禹推举益接他的位,但官吏 都是启的人。禹年老以为启不能管天下,把王位传给益。启和他的党 徒攻益,夺了王位。禹名义上是传位给益,其实是让启取代。今天大 王委国给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名义上是委国子之,实际是太 子专权。”燕王果然收三百担以上官吏的官印给子之。子之从此“南 面行王事”,即坐在朝南的国王王位上,行使国王权利。燕王哙年老 不管政事,反而为臣。 公元前314年,子之为王第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惊恐怨恨。将 军市被与太子平策划进攻子之。齐王派人对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 要申张君臣的大义,端正父子的位置。齐国虽小,愿意听从太子的命 令。”齐国想乘机插足燕国内乱。太子聚集他的党羽,命将军市被攻 子之,没有成功。市被反攻太子,市被死。几个月骚乱,死了数万人, 百姓非常不满。 孟轲劝齐王乘机伐燕。齐王命令章子率领临淄等五都的兵和齐国 北部的丁壮伐燕。燕军不抵抗,城门不关闭。齐军很快进入燕国国都, 仅5个月就占领了燕国大片土地。齐军杀燕王哙,擒子之,剁为肉酱。 从河北平山县三汲中山王譽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上,我们知道了燕 国内乱时中山国也乘机派相邦司马晒率三军之众侵燕,占地数百里, 占城数十。这一重要史实过去古书没有记载。 “燕人畔”,燕国军民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反对外国占领。 公元前312年,齐军被迫撤出燕国,齐军占领达3年之久。 公元前312年,燕人立太子平,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国家残 破不堪,昭王决心复兴燕国和报仇雪恨。后来苏代和昭王一次谈话里 讲到:“我听说大王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常常想着如何报仇。”乐毅 说:“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昭王为振兴国家,想求得贤臣良将,他去见郭隗,对郭隗说: “燕国力量薄弱,不能报仇。要是能够求得贤士和我一起治理国家, 就能够雪先王的耻辱。先生说如何求得贤士?”郭隗说:“如果大王向 着东面盛气凌人地求臣,只能是干苦力、服劳役的人来;如果向着南 面用不失君臣的礼仪求臣,那会是有一般人臣才能的人来;如果向着 西面十分恭敬十分虔诚地求臣,那就会有很有才德的人来。”郭隗又 说:“臣听说从前有人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得。主人另派一 人去买,三个月买得一死马马头,花五百金。主人大怒,问为什么花 五百金买一死马头。买者回答说:'买了死马,不愁买不到活马。’果 然不出一年,来卖千里马的有三次。大王真心求贤,先从臣开始。臣 这样的人,大王能看重,何况比臣贤能的人,会不远千里而来。”昭 王听了以后,为郭隗修筑宫室,尊郭隗为师。 邹衍从齐国游说来到燕国,昭王用衣袖裹着扫把一边退走一边扫 地接他,表示十分尊敬。昭王坐弟子的座位请邹衍给他受业,还为邹 衍筑碣石宫。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贤士纷纷来燕国。昭王 吊死问孤,积蓄力量28年,燕国富强,士卒百姓斗志旺盛。 齐灭宋,齐湣王很骄傲,接着南伐楚,西侵三晋,想吞并东周西 周,为天子。大臣谏劝,被杀。 燕国“深怨积怒于齐”,处心积虑、长期艰苦准备为了报复齐国。 燕国利用了有利的形势,昭王与乐毅商议伐齐。乐毅说,齐国地大人 众,不能独攻,伐齐必须联合赵、魏、楚。于是燕国活动联合赵、魏、 楚,并说服秦国。“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纵与燕伐齐。”(《史 记·乐毅列传》)公元前284年,燕、赵、魏、楚、韩、秦六国合纵 攻齐,燕国倾全国兵力,命乐毅为上将军,乐毅还受赵国相印,乐毅 统帅燕、赵、魏、楚、韩五国之兵。秦派斯离领秦兵。齐国派大军应 战,触子为将,战于济西,齐师大败。齐又派达子为将,齐燕军大战, 齐军又大败,达子战死。乐毅遣秦韩军回国,派魏军攻宋,部署赵军 取河间,自己率领燕军长驱直入。齐军崩溃,齐国大乱。仅半年时间, 燕军攻下齐国都临淄,攻下70多城,齐国只保有莒、即墨两城。齐王 逃到莒。燕军入临淄,劫走齐国的宝物祭器。燕王到济上奖赏将士, 封乐毅为昌国君。 六国联军的时间不长,秦国占了齐国所得的宋地陶邑,魏占领了 大部分宋地,赵占领了济西部分地,楚国、鲁国占了齐国和原宋国的 一些地方。 楚国派了淖齿在齐国,淖齿为齐相,淖齿在莒把齐湣王杀了。太 子化装成平民,躲到太史的家里做佣人。淖齿离开莒以后,莒人和逃 亡来莒的官员找太子,太子不敢露面,又过一段时间,才说自己是太 子,大家立为王,即齐襄王。告国人,“王已立在莒矣”。齐坚守住 莒,齐襄王在莒5年。 田单从即墨反攻,大破燕军。田单在临淄做过小官。燕人长驱攻 齐时,齐人败退混乱,十分狼狈。田单在锯短的车轴两端包上铁皮, 在撤退中车子保持完好终得逃出。田单逃到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 南),即墨守城长官战死。大家推他作首领,说他“以铁笼(指改造 车子)得全,习兵。” 燕昭王死,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过去不和,田单听说了,就派 人去作反间。扬言说:乐毅不拔齐两个城,怕回燕国,以伐齐为名, 是想联合诸侯在齐称王。齐没有归附,所以缓攻即墨以等待。齐人害 怕别的将领来,那即墨就完了。燕王听信了传言,把乐毅换了,派骑 劫代替。燕军士卒为乐毅愤愤不平。 田单命令城中人饮食必祭先祖,飞鸟都下来吃祭品,燕军奇怪。 田单扬言:神下来教我。他让一个机灵的士卒假装“神师”,以后每 逢下令,总是说出于天神的命令。田单又派人扬言说:我们别的不怕, 只怕燕军俘虏了我们的士卒,割去他们的鼻子,再派他们走在前面和 我们作战,那即墨就完了。骑劫果然如此做,城内的人看见被俘齐军 尽被割了鼻子,都很愤怒,决心坚守,唯恐见到被割鼻的人。田单又 派人作反间说.·我们最怕燕人挖我们祖先的坟墓,毁我们祖先的尸骨, 这最令人寒心了。骑劫果然令燕军尽挖齐人的祖坟,烧死人尸骨。即 墨人从城上看到这种情景,人人痛哭流涕,个个都想出战,悲愤十倍。 田单看到齐军士气很髙涨,知道可以动员出战。他派使者出城假 意投降,骑劫信以为真,“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以重金收买燕军将 领,说即墨很快要投降,只希望能够保全即墨人的家小。燕军将领个 个喜欢,满口答应,思想麻痹,盲目乐观。 田单征II了 1 000多头牛。牛身上穿上红丝绸衣,画上五彩画, 两只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快刀,牛尾巴绑上灌饱油的芦苹。在城墙根挖 了几十个洞口,把牛埋伏在里面。他又挑选了 5 000名壮士,全副精 锐武装跟在牛的后面。晚上,烧着牛尾,“火牛”从城门洞里猛冲出 去,拼命向前飞奔,直斗燕军兵营,顿时大火冲天。燕军看到五彩龙 纹的火牛,十分害怕。5 000名齐军壮士紧跟在牛后面,奋勇冲杀。城 墙上的军民使劲猛敲各种铜器,声振天地,齐军声威大震。燕军大惊, n 十分慌乱,碰上牛就死。死伤遍地,溃不成军,燕主将骑劫也被杀死。 这就是著名的田单大摆“火牛阵”。齐军乘胜追击,被占领的齐国地 区的人民纷纷起来响应,配合田单打击燕军。齐军势如破竹,直至北 部边境,70余城全部收复。 公元前279年,田单去莒迎接襄王,襄王人临淄主持朝政,封田 单为安平君。从公元前284年六国攻齐到田单复国,前后有5年之久。 七、秦齐称帝 秦国征伐山东各国,不断占领山东各国的土地,前人把这种进占 比为蚕食桑叶,如“蚕食六国”(刘向《战国策·叙录》),“则诸侯 可蚕食而尽”(《韩非子·存韩》),“蚕食魏氏(即魏国)”(《战国纵 横家书》),都用很形象的语言说明了战国中后期形势发展的特点。 秦国积极向外发展,扩大土地,三晋 (赵、魏、韩)首当其冲。公元前361年, 由于秦国势力东至黄河,魏国都安邑受到威 胁,魏迁都大梁(今开封)。商鞅对秦王说: “魏国占有安邑一带山岭险要的地区,据有 黄河天险而独揽山东之利。魏国有利时向西 攻秦,不利时则向东发展。秦与魏好像一个 人有腹心病一样,不是秦并掉魏,就是魏并 掉秦。魏接连大败于齐,可乘有利时机伐魏, 胜魏,'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服诸侯’。”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派他伐魏。公元前340 年,商鞅伐魏,魏派公子卬领兵抵抗。商鞅 写信给公子卬说希望会盟罢兵,公子卬来参 加会盟,宴会上商鞅埋伏甲兵俘虏了公子卬。 魏军,大破魏军。 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鄘阴(今陕西鄘县北)再次大败魏军,俘 虏了魏将龙贾,迫使魏国把河西之地割给秦国。公元前329年,秦又 接连向魏猛攻,攻取了河东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 西河津县西)、曲沃(今山西曲沃县)等地。公元前328年,秦又攻 取魏的蒲阳(今山西省永济县北),魏被迫把上郡15县(今山西东南 一带)献给秦国,至此,今陕西、山西黄河东西地区归秦占有,黄河 天险被秦国掌握,秦国的声威震动山东各国。 公元前314年,秦国又趁齐国因燕国内乱进攻燕国的时候进攻三 晋,再次攻取魏的焦和曲沃(原为秦所攻占,后又归还魏),又在岸 门大败韩军,迫使韩国派太子仓作为人质押在秦国求和。公元前313 年,魏国被迫按照秦国的意志立公子政为太子。这一年秦国攻取了赵 的蔺(今山西离石县西),俘虏了赵将赵庄。 秦王对甘茂说:“秦国想东通三川(韩的三川郡),进而窥周室。 此愿能偿,我死也不朽了。”这必须攻下韩国重地宜阳,宜阳是通三 川、窥周室的必经之地。秦王派甘茂攻宜阳。甘茂说:“宜阳是大县, 上党南阳两地久存物资于此,名为县,其实是郡。今天行千里而攻, 很难。臣在秦算是一过客(甘茂齐人),樗里疾、公孙衍依持韩国而 非议,王一定听信他们。臣恐怕不得信任,不要派臣吧!”秦王说: “一定相信你,订下盟约吧!”于是甘茂领兵攻宜阳。宜阳有30万军 队守卫,5个月没攻下,秦军死伤很重,秦王很着急。冯章说:“不拔 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 ”甘茂动摇,左成劝他:“不攻下宜 阳,内有樗里疾、公孙衍攻击,外有韩的积怨,就危险了;攻下宜阳, 功就多了。”甘茂说宜阳城是他的坟墓,要决一死战。秦派来援军, 终于攻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门户。秦攻下宜阳,韩对秦更害怕, 韩先王墓在平阳,离武遂只有70里地。 公元前294年,秦又攻韩,取武始(今河北武安县南)、新城 (今河南伊川西南)。第二年韩、魏联军抗秦,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 南)交战,这次大战秦军是左更白起指挥,秦军大胜,歼韩、魏军24 万多人,俘魏将公孙喜,韩、魏联军遭到惨重失败。白起升为国尉。 秦军比韩、魏军少得多,秦军大胜。白起分析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 是因为韩、魏互相推诿,都想自己退在后面,把别人推到前面。秦军 利用了韩、魏军的弱点,能够设疑兵麻痹韩军,出其不意以精锐攻魏 军,魏军既败,韩军也就自溃了。 伊阙之战以后,秦国_继续攻占三晋的地方。公元前292年,秦攻 占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和韩的宛(今河南南阳)。公元前290年, 秦又占魏的轵(zhl,今河南济源县东南)和韩的邓(今河南孟县西)。 宛和邓原是韩国两个冶铁手工业地区,秦取得以后,更增强了秦的力 量。公元前290年,魏被迫割河东400里(今山西西南部一带)给秦, 韩被迫割武遂200里(今山西垣曲附近)给秦。公元前289年,秦击 魏取61城。公元前288年,秦取赵梗阳(今山西太原南)。公元前 287年,秦拔魏新垣、曲阳。公元前286年,魏献安邑及河内给秦。 “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史记·六国年表序》)秦国对 三晋,尤其是魏、韩,一次一次地打击,一步一步攻占了三晋的大片 领土。苏代对这段历史说:“龙贾之战(前330),岸门之战(前 314),封陵之战(前303),.高商之战(无考),赵庄之战(前313), 秦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现在生存的,都是死于秦军的遗孤。西河、 上雒、三川之地,纷纷落入秦国手中,秦国几乎占有三晋的一半土 地。”(见《战匡策·燕策》)魏、韩被秦国大大削弱了。 当时的人常分析魏、韩的战略意义:“韩,天下之咽喉;魏,天 下之胸腹。”(《战国策■秦策》)秦国人士常分析韩国,说韩国对秦国 像是木头里的蠢虫、人心腹病一样,秦国一定要除掉。秦国对三晋取 得的胜利,是很有意义的。秦自认为很强大了,发动称帝。秦相约与 齐称帝,遭到各国反对,秦受挫。整个说来,秦国逐步强大是最重要 的事,对战国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国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挫败了战国前期最强大的魏国, 魏国从霸主的地位上跌落下来,齐国跃升为强国。“齐威王、宣王用 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公元 前334年,魏国和齐国“会徐州相王”,齐称王„ 公元前314年,燕国由于燕王哙让位子之引起国内大乱,齐军占 领了燕国广大国土,大肆掠夺燕国的珍宝财物。后来乐毅在写给燕惠 王的信里说:“故鼎反乎历室。”这是说乐毅攻入齐国国都临淄时,把 以前齐国抢走的大鼎又送回燕国,陈放在燕宫历室里。齐军占领达3 年之久,燕国受到很大的打击。 “秦与齐争长”(《史记·楚世家》),这两大国都极力拉拢五国相 对抗。岸门之战(前314)以后,秦国拉拢韩、魏,齐国则和楚国联 盟。公元前312年,楚攻韩的雍氏(今河南禹县境内),秦国救韩攻 楚;齐和楚就联合攻秦、韩、魏,这时以秦齐为首的五国分成为两个 阵营的攻战。 公元前301年,齐国组织起韩、魏三国共同攻楚,齐将匡章、魏 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三国军队攻楚方城(楚的长城),于垂沙大败 楚军,杀死楚将唐昧。楚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楚屈服于齐,派太子 横为质,向齐国求和。秦国为了和齐国修好,也派泾阳君去齐国为 人质。 《孙膑兵法·强兵》说“齐大败燕”(指公元前314年伐燕),“齐 大败赵”(指公元前325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赵将韩举),“齐大败楚” (指公元前301年败唐昧之战),这时期齐国的国力是强盛的。所谓 “威王、宣王以胜诸侯”(《孙膑兵法·强兵》)。 公元前298年,齐国发动齐、韩、魏三国攻秦,三国联军攻到函谷 关。秦国君臣焦急地商议是否割地求和,如果割地求和,秦王感到可 惜;不割地,“咸阳必危”。秦国害怕三国联军继续前进,秦王说:“宁 可割让三城感到后悔,不能使咸阳危急感到后悔。”秦国不惜割武遂 (今山西临汾境内)与韩,割封陵与魏,割齐城(此城无考)与齐讲和。 齐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发展,到了公元前288年,秦国约齐 国称帝。秦为什么要约齐国称帝,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各国力量 的对比。乐毅说到秦齐去帝号以后“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史 记·乐毅列传》)可见齐国有很大的实力。 宋国地处中原,“皆平原四达、裔腴之地”。(《史记·春申君列 传》)对于这样一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齐国垂涎三尺,先 后发动了三次对宋的进攻,公元前286年,齐国第三次伐宋,吞并了 宋国。“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兼之,是益一齐也”。 (《战国纵横家书》)齐国兼并了宋国和淮北地方等于增加了又一个齐 国的力量。这是齐国势力向上发展的顶点。“齐湣王灭宋而骄”,不久 遭到了各国的联合进攻,受到很大的削弱。 秦国不满于齐王想称帝,“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 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劝说齐湣王,秦齐相约称帝,秦为西帝, 齐为东帝。齐王答应了,于是秦齐称帝。 《战国纵横家书》对秦、齐称帝的意图说得很清楚,意思是说, 齐取宋,秦取魏的上党,韩魏从。进而攻赵,秦取赵的上地(赵的上 党),齐取赵河东,赵从。秦取韩的上地(韩的上党),齐取燕的阳 地。“三晋大破,而攻楚”,秦取鄢,齐取东国下蔡。“齐、秦虽立百 帝,天下孰能禁之。”这就是秦、齐称帝的如意算盘,过去古书还没 有这样清楚详细说过。 苏秦从燕去齐,游说齐王。齐王说:“好,你来了,秦国使魏冉 约齐称帝,你以为如何?”苏秦说.·“王问臣仓促,此事的忧患还隐 微,愿王接受以后不忙于称帝。秦称帝,天下听从,王也称,不算晚, 先称后称也不会有什么损伤;秦称帝,天下反对,王不要称,以收天 下的心,是一很好机会。”苏问:“齐、秦称帝,王以为天下尊齐,还 是尊秦呢?”齐王说:“尊秦。”苏说:“去帝,天下是爱齐,还是爱秦 呢?”齐王说;“爱齐而恶秦。”苏说:“立两帝伐赵有利,还是齐伐宋 有利?”齐王说:“伐宋有利。”苏说:“比较起来,与秦称帝天下尊秦 而轻齐,去帝则天下爱齐而恶秦,伐赵不如伐宋有利,愿王宣布去帝 号,收天下之心。摈去称帝之约,摈弃秦国,让秦国处于被动境地而 不能与齐争胜。王乘机伐宋,有了宋国则卫的阳地危,有淮北则楚的 东国危,有济西则赵的河东危,有陶、平陆,魏国的城门不敢开了。 齐去帝号加之伐宋,则国重名尊。名义上尊重秦国,结果让天下恨他, 这叫做以卑贱换尊贵,愿王仔细考虑r齐王接受了他的游说,去帝 号仍称王。苏秦很合时宜的话,切中齐王的心理,说服齐王去帝是苏 秦的一大业绩。可见战国的“游说之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影响。 《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齐、赵遇于阿(今山东 阳谷县东北)……臣与于遇,约攻秦去帝。”这是苏秦写给燕王的书 信里说的,“遇”是临时约见的意思,可见事急。苏秦参加了这次会 见,齐王和赵王达成去帝攻秦的协议。 齐国去帝后,秦国也被迫去帝。秦、齐称帝在公元前288年10月 到12月,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事时间虽短,但影响很大。多年以后, 鲁仲连还说:“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史记·鲁仲 连邹阳列传》)这是说秦称帝的欲望无穷,要去掉各国不合秦国心意 的大臣,换为秦国谋利益的大臣,秦要称霸天下。历史学家钱穆说战 国形势有三变,第一变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秦分帝,逮乎一 统,为三变。”(《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自序》)秦齐称帝是战国史上的 一个重要事件。 |
|
来自: 太阳当空照917 > 《E史话(沈起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