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时为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李白之前,大青山因谢朓闻名,又被称作谢家青山、谢公山。李白爱大青山,更崇敬谢公,多次登上大青山,入宿山脚的谷家。李白曾有遗愿,“宅近青山同谢朓”,百年之后,愿葬谢公山下,谷家村旁。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在当涂找到了李白的两位孙女,了解到李白的遗愿,与时任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于与龙山相对的青山。

谷氏族谱记载,谷氏先祖谷兰馨非常崇敬李白,同李白结为好友。李白晚年,谷兰馨跟随李白云游了中国好几个省份,直到61岁的李白投奔李阳冰,定居6里外的龙山脚下。谷兰馨离世之前交代子孙,李白的遗骸可葬于谷家的土地上,要求子孙后代世代照看李白之墓。从那时起,谷家人成为李白墓的守墓人。
宋明时期,谷家家族繁盛起来,很多弟兄迁往兴永(今塘南镇)、亭头、乌溪,但仍然留下两个兄弟居住于此,继续守墓。太白祠内,一块800多年前的碑文记载,太白墓“东与谷氏为邻”。现在,谷家村有50多户,150多人,只有两户外姓。

1982年,李白墓扩建,征用谷家村20多亩良田,谷常新家的2.2亩地也被征用,谷常新以失地农民的身份被安排进李白墓园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守墓人,30多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谷常新介绍说,1938年,太白祠在战争中遭到炸毁,1938年到1979年,面对将要坍塌的太白墓,谷家人自发护理整修。文革中又是谷家人的悉心保护,免遭扫四旧的厄运。1979年,当涂县人民政府准备重修太白墓,一听说此事,谷常新的叔叔谷经朝主动请缨,要求守护太白墓,直到2003年才离开这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7位谷家人在李白墓园工作,包括他的叔叔、哥哥、妹妹、堂弟、侄女、妻子等。谷常新说,在儿时的记忆里,老人总爱跟他们念叨,李白晚年经常在他们家饮酒登山,是他们先人的朋友,要好好照看、维护他的墓穴,不允许别人进行破坏。所以,在谷家人的潜意识里,李白首先是作为朋友存在着,其次才是伟大的诗人。或许在别人眼中,李白是不可触及的诗仙,在谷家人心中,他却是那样亲切,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存在。

李白墓守墓人——谷常新
谷常新夫妻俩常年居住在李白墓园的工作房里,儿子也出生在这里。“我的人生都在这座墓园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别的感情,这里就是我的家”。谷常新说,30多年来,李白墓园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李白墓也从无人知晓到现在的声名远扬,来李白墓拜祭的人更是越来越多,作为见证者,他特别开心。当看到游人远道而来,虔诚拜谒李白墓时,谷常新时常被感动得眼圈发红。他说李白被世人如此尊敬,让他觉得他们家族千年来的看守是值得的,被认可的。
李白一生倾情当涂,钟爱青山,在他六十二年颠沛流离的生命旅程中,曾七次来到当涂。 一、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乘舟离蜀,出三峡,南游洞庭,居安陆,游襄汉,达当涂。 二、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涉溟海之后,溯舟西上观云梦,至当涂。 三、天宝六年(747)李白赐金还山后,怀着傲岸自负的心绪,不满现实的心情,由扬州、金陵沿江而上,住当涂。 四、天宝十三至十五年间,(754—756)李白盘桓于金陵、当涂、宣城、南陵、泾县、青阳、秋浦之间,游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这期间在当涂逗留时间最长。 五、天宝十五年——肃宗至德元年(756)冬,永王李璘(唐肃宗之弟)以平乱为名,聘李白为幕僚,讨代兵败,李白获罪下狱,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正安县),在巫山途中遇赦。从此,他又辗转于金陵、宣城、历阳、当涂。 六、公元761年,李白闻雍王李适大破安史叛军史朝义,修复洛阳,毅然从军,不料因病折回,行至金陵,穷困潦倒,无依无靠,迫不得已,抱病乘舟投族叔当涂令李阳冰。 七、公元762年,李白因年岁已高、身患疾病,仍登龙山,游青山,此时可谓此一时,彼一时,终于以一首“临终歌”病死于当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