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朴实的教育——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阅读与探究 2018-05-02

有幸跟着一位爱读书的校长,今年暑假,我细细地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说句实在话,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不是很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陶行知教育名篇》以后,才让我走近了先生,对先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认识先生的同时,也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的陶老有着先见之明。

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成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唱好主角。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课堂上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多样化,有利于培养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先生还指出“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如今这样的时代,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地爆炸。作为教师,要教学生新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充实,不断充电,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必将最终会被教育所淘汰。教师也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