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黑白键上吟唱的诗人们 / 时间简史

 张問骅 2018-05-02



尤迪娜 - Maria Yudina

1899-1970


众人温柔时唯独她冷冰冰,

而大家都一笔带过时,

她却款款深情娓娓道来。

跟偷瞅见容嬷嬷转身抹眼泪似的。

莫扎特和穆索尔斯基,

她拂手一下,

便凄楚得让人心头一酸,

久久说不出话来。


斯大林时代的艺术家们带着镣铐在舞蹈,

千姿百态,

任由暴君玩弄和折磨,

但竟有这样一位女性无所畏惧地对他直面蔑视和嘲弄,

令人由衷地钦叹,

填补了一个时代整体的沉默和精神的缺失。

她就是女钢琴家尤金娜。


阿劳 - Claudio Arrau

1903-1991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

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

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

听他弹琴,

只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

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


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

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

犹如一个弓箭手,

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

有人说他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

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


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

他的音色丰富、厚实,

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

对于这点,

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

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

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

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

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Virtuoso)的称号,

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

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

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

少了许多即兴成分。



米凯朗杰利 - Michelangeli

1920-1995


米开朗杰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被誉为音乐哲学家

他对音色十分在意,

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

更响亮、有力的和弦

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

他追求'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

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


米开朗杰利因为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

为此留下的唱片并不多,

他演奏的贝多芬《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极至;

他演奏的德彪西作品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

他演奏的肖邦作品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

应该说,

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

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安妮·费舍尔 - Annie Fischer

1914-1995


诗意就藏在右手

若隐若现

春风化雨的高音区里。

她的演奏

“独特的强烈程度”

“风格轻松自如的乐句”(David Hurwitz),

以及高超的技巧和精神深度,

而闻名于世。

 她最伟大的遗产是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她从1977年开始为此工作了15年。

因为自我苛求完美无瑕,

她不允许在她的有生之年出版发行这套录音,

直到去世,

这套录音才以CD形式公开发行,

并且广受赞誉。



塞尔金 - Rudolf Serkin 

1933-1991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犹太人

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钢琴家之一

他触键清晰、节奏平稳、声音纯正,

少了煽情,

补上的是内敛和纯真。

演奏技巧坚实准确,

是塞尔金理念中要求极其严格的一环,

太多的深埋带来了无穷想象。

可以见到他费劲让钢琴发出所要的光采效果。

不但是演奏巴赫作品的典范,

而且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

舒伯特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卓越代表。



哈拉谢维茨 - Adam Harasiewicz


被誉为神品的肖邦!

平衡木上清脆有力的弹跳,

目不暇接,

毫无娇柔做作之气


1932年出生,

是195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

(第二名为阿什克纳齐,第三名为傅聪)。

随后他和Philips签约,

展开一系列的肖邦作品唱片录音。

哈拉谢维茨的肖邦具有沉着冷静的特质,

善于清晰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

外在则表现出较为平和的意象,

这一点,

影响到后世的著名钢琴家如K.齐默尔曼等人。



肯普夫 - Kempff

1895-1995


20世纪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


生于德国的特博格,

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感到了温暖,

而别的很多人仅仅体会到了紧张和激情。

就LATECLASSICAL和早中期浪漫时代的作品而言,

肯普夫营造了优雅,

平易近人的效果,

并且从未忽视音乐核心的严谨。

他崇高的乐思随处可见,

并且具有明快的神韵,

圆润的连奏和丰富的音色。

不能再地道的德国风味,

舒适,轻灵,举重若轻地抒情。

一切听来都那么舒服,美好,

贝多芬,

舒曼或者舒伯特,

又或者肖邦和巴赫。



弗朗索瓦 - Francois

1924-1970


法国钢琴家,

6岁登台演奏,

1939进巴黎音乐学院师从科尔托。

他以演奏德彪西、肖邦的作品著称。

弗朗索瓦演奏的肖邦与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肖邦有极大差别,

鲁宾斯坦的肖邦强调情感,

弗朗索瓦则更强调肖邦的情感所体现出来的音色,

所以资深人士认为弗朗索瓦的肖邦高于鲁宾斯坦。.


有人形容:

那是巴黎沙龙里无日无夜的旋转,

“鸦片”般迷醉,

虚幻有害却能让人上瘾。



布伦德尔 - Alfred Brendel

1931—?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里的灵气逼人,

与其他时候四平八稳的学究气形成鲜明对比


在钢琴方面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

除了艾德温·菲舍尔和爱德华·施托尔曼的几堂大师课

再没上过其他正式的钢琴课。

认为忠于原作,

尊重作曲家的意愿,

是钢琴家首要任务,

而不是表现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见解。




小涅高兹 - Stanislav Neuhaus

1888-1964


连喝下三大杯热腾腾的咖啡,

也抵不住

他弹奏的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

几首前奏曲

带来的冬雨般的凄凉愁苦。

从失神落魄的踉跄劲看,

这家伙肯定是个酒鬼。


他培养了一批著名的世界级钢琴家

里希特

吉列尔斯

加夫里洛夫

扎克

马里宁

...



比芮特 - Idil Biret


以演绎肖邦闻名,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演绎肖邦的美轮美奂,

兼具令人怦然心动的洋溢热情,

不仅继承了正统的肖邦钢琴曲的演奏风格,

更以一颗女性的感悟之心将乐曲演绎得更加

千回百转、饱含深情。

比芮特录过80多张唱片,

1995年她录制的肖邦全集获得波兰肖邦唱片大奖。

2007年,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在安卡拉授予比芮波兰共和国勋章,

以表彰她在传播介绍肖邦作品方面做出的贡献。



席夫 - Andras Schiff

1953-12-21


与同时代人

兰基、科奇什一起

被称为匈牙利钢琴三杰

席夫精心钻研

斯卡拉蒂、巴赫、海顿等作曲家的分句技巧,

其演绎的巴赫、

海顿作品有清新、

清秀的特点,

音色极佳,

充分发挥了现代钢琴的魅力。 


作为一个钢琴家和音乐家,

席夫拥有古今罕见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很少人能像他那样,

指触间处理出宛如薄纱般的纯净和透明。


席夫录音中最显赫的成就,

应是莫扎特奏鸣曲,

以及与小提琴大师、

教育家兼指挥家魏格(SandorVegh)合作的协奏曲集。

这是席夫与魏格一段长期而紧密合作关系之下的成果。



索科洛夫 - Grigory Sokolov


天苍苍,野茫茫,云淡风轻,

细看去,

草低见的牛羊竟是用的工笔!

太多精工巨匠都爱把人闷死在沉静的细节里。

回头望去,

刻拂在脸上那股飘逸的轻风,

又出自何等骇人的功力。


索科洛夫

从小上的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天才班。
他是冷战时期苏联的秘密武器,

16岁就夺得柴可夫斯基大赛金奖,

之后被苏联雪藏,一直未在西方露面。


他认为自己的风格最接近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


OPUS111唱片公司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公司的总裁听到他演奏的贝多芬作品111受到震撼而改的


他喜爱现场音乐会,

而且对于录音挑剔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从没有在大公司录音,

但是他以前的录音已经被乐迷完全挖掘,

而且他似乎已经放弃了录音的打算,

因为如此,

乐迷听他的音乐会经常带着录音笔,

这就是很多youtube上录音的来源。

他的演奏会只集中在欧洲和俄罗斯

他对于钢琴的认知不亚于任何调音师,

他在演奏会之前会亲自调试钢琴的内部结构以确保发声

他的演奏曲目之广,

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他的演奏戏剧性和幅度极大,

而弱音又如此梦幻,

评论家给他“融合了冰与火”的评价

他几乎不接受任何访问,和媒体与商业毫无联系。



蒂诺·契阿尼 - Dino Ciani

1941—1974


意大利钢琴家蒂诺·契阿尼

毕业于罗马音乐学院,

与少数有才华又有好运的演奏家一样,

二十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随后展开欧美巡演,

欢呼声中也曾煊赫一时。

但旋即又同更少数有才华却没有好运的演奏家一样,

甫及而立便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了最后的谢幕。

不过十余年光景,

鼓掌变成扼腕,

淹没琴身的鲜花转而覆满了寂寥的墓园。



波雷 - Jorge Bolet

1914-1990


闭上眼,

想象他叼着雪茄,

弹出那么贵族的李斯特,

仿佛袖扣也闪着光。

高贵的举止让他得到:

「钢琴贵族」、

「高贵的绅士」、

「愉快的大地主或领主」等雅号

平静、沉着且完全能克制自己,

柔顺、丰富的音色结合清楚阐释作品,

让音乐的细节全盘透明化。

浪漫学派的传统不只影响到波雷的钢琴演奏,

还有他的一生。

虽然对波雷而言,

轻松与严谨并非不能共存,

但是波雷有时候会重视技巧展现

更基于诗意也是公认的事实,

有时候他的音乐会因为纵容技巧而完全失去诗意。



弗莱雷 - Nelson Freire


或许是当前乐坛最富神秘色彩的钢琴家。

可以任意驾驭各种演奏技巧,

不但准确无误而且音色优美、

富于音乐性。

除了弗莱雷流畅无误的弹出音符,

并以极具说服力的手法解开极其精巧的乐曲之外,

优雅柔韧的音乐风格也不容忽视。

弗莱雷是少数能让魅力与敬畏共存于音乐中的钢琴家,

这种特色在他的李斯特第十号匈牙利狂想曲中也非常明显。

您可以沉浸在他热情理智的音乐中,

特别是珠玉般的滑奏。


《蝙蝠》改编曲与李斯特的作品

是验证弗赖里音色变化丰富最好的例子。

每一首都严谨且具启发性,

带领听者深入音乐内在。



莫伊塞维契 - Moiseiwitsch


一位优雅、

有品味而且迷人的钢琴家。

热情优雅的超技巨擘

他的音乐犹如:

火柴被擦燃,

电光火石之际迸发出来的耀眼的温暖。


尽管有人认为莫伊塞维契的拉赫曼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大过软性,

事实上,

他是位有自己见解的钢琴家,

修养广泛而且聪明、

有求知欲,

看待音乐的态度从来不带学究气息。


他的曲目非常广泛,

浪漫派作品之外还能演奏现代音乐,

音乐结合了高超的技巧以及诗意。



吉泽金 - Gieseking


吉泽金因受法国和德国音乐教育的双重影响,

对这两国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体会。

他灵敏透明的指触和细致的音色变化加上微妙的踏板控制,

使他成为阐释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权威。


在所有的钢琴家里,

没有一个人能像吉泽金那样表面平静无波,

内心却紧紧专注于他的德彪西音乐,

也没有人能有他那样对音乐色彩和织体独特的清晰感。

这种境界是通过一种踏板技巧达到的;通过胳膊和手指、

心灵和思想天衣无缝的配合,

对轻重变化进行处理,

并且应用了明暗对比法,

而这种境界是其他钢琴家所望尘莫及的。

吉泽金能够自如地用自己的音符表现德彪西的音符,

甚至表现德彪西最主观,

最难懂的部分。


吉泽金一直追求清淡的表情,

在演奏中强音都处理得很轻巧,

他演奏的莫扎特也极有味道。



巴伦博伊姆 - Barenboim


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一直以钢琴家、指挥家、室内演奏家令人惊叹的

'多重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


他是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肖邦钢琴作品的优秀诠释者,

曾经录制过全套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及全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

以及肖邦的全套夜曲及勃拉姆斯等人的许多作品。



卡萨德絮 - Robert Casadesus


在巴黎音乐院跟随教出里斯勒、柯尔托、卡塞拉、纳特

等著名学生的杰梅学习。

但简单把卡萨德修的艺术归入法国钢琴学派却是不对的。

无可否认,

卡萨德修有法国钢琴学派的优点

手指的运动平均程度与平衡感、

控制力、

清晰度及发音相当完美,

然而他的演奏技巧却与巴黎音乐院完全不同。

卡萨德修的演奏不像多拉法国钢琴家般只是纯粹的按键,

深沉的触键会让人想起德国钢琴家,

而非传统法国式训练。

卡萨德修的曲目选择也与许多同行更广泛,

他演奏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的同时,

少有法国钢琴家弹奏这些曲目。

从卡萨德修的曲目来看,

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数量非常大,

包括德彪西、拉威尔、夏布里耶、

舒密特、佛瑞、法朗克、圣桑、

丹第与萧颂等人,

但是他也弹肖邦、李斯特、舒伯特、舒曼、贝多芬与莫札特。


普莱亚 - Murray Perahia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莲,花之君子者也


钢琴家普莱亚无疑是位「得奖高手」,

过去他的录音得奖纪录可谓洋洋洒洒!

光是权威的英国《留声机》杂志年度唱片大奖,

普莱亚在近三十年间就获奖超过十次。

2000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专辑,

为普莱亚的巴赫录音系列揭开序幕,

十年内相继完成了《英国组曲》、

《组曲》以及第1-6号键盘协奏曲等优秀录音。 

 

普莱亚琢磨旋律线、

铺陈乐曲结构与巧用弹性速度的功夫愈益精致,

进一步巩固他在巴赫版图里的权威性,

即便键盘圣经《平均律》的录制计划尚未成形,

但光从这套协奏曲集中散发的优雅质感,

其他钢琴家所远远不及的。

在面对巴哈作品时,

我们清楚嗅到普莱亚对非主题旋律线处理之细心,

左右手在弹性速度上的配置,

有时稳固合拢,

有时却刻意错落的表现,

让曲目呈现深情却又不沉溺的气味,

听者往往能够从这些巴哈协奏曲录音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乐句思考模式,

不是刻意标新立异,

而是更能直接深入音乐核心的一种声音。 

 


法佐·赛伊 - Fazil Say


不管是演奏现代音乐还是古典音乐,

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说他是爵士乐的王者,

演奏现代音乐和自己的作品时愿意伸出一只手压琴弦一只手弹,

从而得到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尤其是他的和声感,

旋律感极强。

对古典音乐的诠释更是标新立异,

尤其是演奏贝多芬,

海顿等人的作品时,

也会把一些现代的元素和自己独特的感觉融入音乐当中,

这就是创新。

严格地演奏古典作品对他来说实在太简单了,

既继承了传统,

又进行创新。

他演奏的贝多芬、

莫扎特是当代人的的贝多芬、莫扎特。

他是凌驾于古典音乐与近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之上的音乐家。



邓泰山 - Dang Thai Son


一般人很难想象,

越南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孕育出一位世界级的钢琴大师——邓泰山。 
1980年,

在第十届举世瞩目的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上,

邓泰山就是崛起的一位让欧洲人顶礼膜拜的大赛冠军。

他是越南人,

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自此二十年后,中国的李云迪才再次问鼎这一赛事。 
而邓与所有天才的钢琴家不同的传奇经历是,

他的钢琴摇篮是在防空洞里。 



梅耶 - Marcelle Meyer

1897 – 1958


她一直大力推广偏僻的法国古代和近代音乐,

拉莫是她主推的作曲家,

1947年以现代钢琴录制了斯卡拉蒂的32曲钢琴奏鸣曲引起乐迷的轰动!

她的巴赫在日本的“唱片艺术”榜单上,

古尔德的巴赫排名之后就是她。

当年她用现代钢琴录制的时候,

正当兰多芙丝卡的大键琴演绎的巴赫为主流,

新派钢琴家们都回避以钢琴弹奏巴赫,

比如阿劳当时有录音计划,

但是因为兰多芙丝卡的风头太劲,

他最后取消了刚录好的格德堡主题变奏曲的发行,

但梅耶尔却自信的选择了录制巴赫,

而且取得了非常高的评价。



奥格东 - Ogdon


一般而言,

英国钢琴家很难在国际钢琴大赛中夺魁。

莱彻帝茨基曾经在书中提到英国有“好音乐家,

好工人,

(但是)也有差劲的演奏家。

他们所能做的,

斯拉夫人天赋本能就可以办到,

头脑对他们的影响力远超过心”。

但是在六零年代早期,

三位英国钢琴家改变了这种说法,

他们就是赖持、怀尔德与奥格东。

奥格东在1962年得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首奖(与阿胥肯纳吉共享金牌)后,

立刻成为英国媒体的头条新闻。

对莫斯科市民而言,

他们喜爱奥格东更甚于1958年的首奖得主范·克莱本,

因为奥格东能够做到苏联钢琴家的超技,

又能融入西方的神秘与布梭尼式的智性。

阿胥肯纳吉用“奇特”来形容奥格东,

他认为奥格东是一个“能弹出我们所演奏不出的音乐”的外国人:

约翰·奥格东而对其他苏联人来说,奥格东的音乐带有一股飘逸且难忘的“芳香”。



安多·福德斯 - Andor Foldes


“键盘巫师”

美藉匈牙利钢琴家。

1913年12月21日生于布达佩斯,

幼年时由其母给以音乐训练,

钢琴老师是萨特马里。

8岁登台演奏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1922年,进李斯特音乐院,

l932年从多那尼高级班毕业。

1933年,参加李斯特钢琴比赛获奖后,

在欧洲巡回演出。

10年,到纽约举行演奏会,

后定居美国,1948年加入美国籍。

后来回到欧洲,住在德国和瑞士,

1958~1965年在萨尔布日肯主持钢琴高级班。

在此期间,

他集中精力钻研

维也纳古典作曲家从海顿到舒伯特的作品,

发现过去只注意清晰有力、发音明亮、节奏活泼

的演奏方法是不够内在的,

特别是演奏莫扎特、

贝多芬和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和舒曼、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更是如此。

于是他的触键变得丰富柔和,

也特别注意细腻的分句。

著有《键盘乐器的弹奏要领》。



蜜拉·海丝 - Myra Hess


像一位穿着朴素的侍女踮着脚走过午后的花园。

也许那位老兵说得对,

他的口哨吹的不是巴赫,

而是这位蜜拉·海丝。

从来没听过这么怡然自得的贝奏109,

不如塞尔金那么晶莹剔透,

却也这般芳香四溢。


海布勒 - Haebler


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

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

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

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

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

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

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

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

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

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艾瑞克·海席克 - Eric Heidsieck


听过的最自由的贝奏全集,很不习惯。

然而听听他弹各家的变奏曲和肖邦第一钢协,

又喜欢得不行

一切都能被他弹成一幅水彩画,轻盈,飘散,

没有厚重的质感,只有光影与明亮的色彩。


海席克的李斯特詮釋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概念,

他的”炫技”不再只是單純於流於手指上與力度的表現,

更多時候結合了詩意,

以及多層次的音色表現.。

這些不同於其他鋼琴家對於”炫技”的定義,

加上他本身瀟灑迷人的氣質,

使人忘卻了這些作品技巧本身的高難度.



斯科达 - Skoda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是世界级的钢琴巨匠,

是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钢琴家之一。

1949年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发现了他的天赋,

并且邀请他举办音乐会。

经过彻夜不眠练琴,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一夜成名,

成为了世界知名的音乐家。

由此以后,

巴杜拉-斯科达成为了众多知名音乐节上的常客并受到欢迎,

也成为与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的独奏家。


在所有作品之中,

巴杜拉-斯科达最擅长、

也是为他赢得崇高声誉的就是莫扎特的钢琴作品。

甚至在《牛津音乐辞典》中

对'斯科达'的注释中都直接写道:莫扎特演奏专家。

他与妻子共同撰写的论述莫扎特钢琴音乐演绎问题的

专著《钢琴上的莫扎特》,

被译成至少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

他所录制的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唱片,

也受到业界极高的评价,

其中不少录音还被评为'示范级'的演奏版本,

被全世界莫扎特的乐迷们竞相收藏。



里赫特 - Richter


德国血统的乌克兰钢琴家 ,

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

20岁之前几乎都是自学,

起手就是肖邦练习曲,

遇到了涅高兹,

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

涅高兹还说里赫特有些地方是他的老师。

里赫特拥有变态的技巧,

可以用疯狂的双音砸琴,

又可以在钢琴上奏出最销魂的弱音。


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

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

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

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

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

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

使得他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索弗隆尼茨基 - Sofronitsky


他的身上带有沙俄时代的精神特征,

但生活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时期。

敏感的性格也是导致他痛苦的原因之一。

他常年酗酒,

1961年8月26日去世刚过60岁不久。


对于未能与索夫罗尼茨基同时经历的人,

一直是难有机会欣赏到他的演奏。

即使是当时的西方,

对索夫罗尼茨基的演奏也是非常陌生。

西方人士是通过部分有机会在苏联观看过他演奏的人的转述,

或者部分流传到西方的文字记载。

间或有少量录音流出苏联以外的西方世界,

都被奉为珍宝。

到了1990年代之后,

唱片的出版也随着政治气氛的缓解

而变得自由与丰富起来,

索夫罗尼茨基的唱片的出版才慢慢多起来。



科尔托 - Cortot


科尔托演奏肖邦作品享有盛誉,

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

而不是以准确见长。

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

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

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

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

强调了他们丰富的表情。

曾编注许多钢琴作品,讲述钢琴技巧和表现颇多卓见。


二战期间,

科尔托曾与纳粹当局合作,

出任傀儡职政权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

1944年,

科尔托被盟军逮捕,

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

1946年后,他虽然仍继续演奏,

但抹不去的历史污点,

无疑使他心理上淤积着巨大阴影;

记忆力明显衰退,

演奏中的错音、漏音比比皆是,

直到1958年,

他彻底从钢琴舞台销声匿迹,

四年后谢世于瑞士洛桑。



莫拉维茨 - Moravec


音色漂亮得顺理成章。

灵巧的节奏呼吸,

自然如歌。

难怪有人把他的琴声比作明瓷,

贴切得很,

雅致而不至于太玲珑,

不会艳得腻烦。

肖邦已然颠倒众生,

偏偏,他指间的莫扎特和德彪西,

当然还有来自他祖国的雅那切克,

也如此气韵别致,光彩照人。


高度的理性控制与情感抒发的平衡,

细节丰富层次分明,

精简的曲目范围,

手指精准的技巧但从不炫技,

以及他最为标志性的优美音色。

理性的控制不代表他的演奏是冷冰冰的,

与之相反,

在那些最优美的片段里你会听到莫拉维茨极为动人的抒情表达。

这是一种独具天赋的乐感和高度自我控制力的结合,

极为难得。

聆听他的录音最好独自一人,

平心静气,这样你会听到很多其他大师所没能表达出来的丰富细节。


哈罗尔德·勋伯格写道:

“莫拉维茨使用一种出奇的温暖音色,

永远把持着如歌的旋律线,

而演奏中也维持着严整的结构性。

演奏者非常具有自己的主见,

充满张力、诗意与精致的音色。

这在满街机关枪式钢琴家的现代,

真是件难能可贵的事。”

这段话是对莫拉维茨的高度评价,

20世纪早期所谓钢琴的“黄金时代”已过,

我们现在还能从莫拉维茨的演奏中听到些许媲美那个年代的声音,是十分幸运的。



吉列尔斯 - Gilels


实在要感谢涅高兹,

让他后期的声音从“钢铁的触键”下的铿锵变成了如茉莉般的明亮芬芳。

这个当年无比崇拜鲁宾斯坦的红发少年啊!


吉列尔斯的演奏柔和明亮、

表情细致,

与里希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

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

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

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

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其力度变化上,

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

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

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

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

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

他的演奏以音响柔和明亮、

表情细致内在见长,

也常演出室内乐。


巴克豪斯 - Backhaus


的确是“无菌室培养出来的声音”,

干净得与众不同。

评论家称“他的技巧象神一样”。

他年轻的时候技巧是无与伦比的,

虽然因此说他在DECCA留下的所有78转

和单声道的录音中技巧是完美的、

完全没有瑕疵的,

在立体声时期的录音中还是可以听到有几处技术问题,

象贝多芬第三奏鸣曲、皇帝协奏曲等,

但是,

他众多的贝多芬和布拉姆斯的录音是里程碑。

他的演奏几乎都是完整的技巧、

稍快的速度、率直和充满力量。

不过,

在抒情的片断他的演奏是那么的迷人、

声音是那么的丰满、

感情是那么的深入。

他的发音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




波里尼 - Pollini


波里尼以演绎贝多芬、舒伯特、

萧邦、舒曼、布拉姆斯、勋伯格、

韦伯恩的作品而著名,

而对现代作曲家的作品,

特别是对皮埃尔・布莱兹、

路易吉・诺诺、

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

曼左尼、卡内瓦勒、西阿利诺、索利马

和马代尔纳等人作品的演绎,

被誉为无与伦比,

这些作曲家当中,

更有人把作品题献给波里尼。

波里尼的技术超群,

但也有人认为他音乐情绪处理相当保守。 




霍洛维茨 - Horowitz


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

霍洛维茨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

但是同时,

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

霍洛维茨有着一双柔软的手,

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个手指击键的同时,

将小指完全弯曲收起来。

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

极端的神经质,

如梦如幻的“天鹅绒”仙境。

他手指下的斯克里亚宾,

拉赫玛尼诺夫是毋庸置疑的,

那里蕴含面长久的崇敬,

感激和惺惺相惜。

“他弹我的东西比我自己弹得好”,

拉赫玛尼诺夫如是说。



古尔达 - Gulda


非常感谢上天赋予我绝佳音感,

凭借这项异能,

拓展出音乐的视野与境界,

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

但我自己从未使用过'天才'这两个字。

...


——古尔达


戴着瓜皮小帽在爵士和古典间游走的幽默而潇洒的老者,

他晚年时的贝多芬是如闪电般擦亮天空,

清晰而迅急。

莫扎特,是自由挥洒间的音音入味。


外界对他的评价是,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

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如此:

「这只是一种可能,

不过我觉得和海顿、

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

古尔达的思考和演奏方式十分率直、

忠实自我,

按照他的说法:

「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

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

换句话:

「演奏者首先必须作品产生爱和感情,

有了这个动机,透过个人体会与了解,

达到作曲者所要传递的意念」。

难怪他弹的曲子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

这是结合个人感受与经验,

不著痕迹地表现在乐曲中,浑然天成。




古尔德 - Gould


曾一直认为巴赫的东西是安静的升华,

看了昆德拉的《慢》以后才知道,

那种安静的出神入定其实也可以来自速度下的眩晕和迷离,

一如古尔德的巴赫。

离经叛道而又格外精彩


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

他可以向所有时代述说, 

因为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

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

他声明,

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

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古尔德这样评价作曲家理查德斯特劳斯,

也许说这是古尔德对自己的评价更恰当些。

'他与时代的每一种可能的潮流都背道而驰。' 

古尔德这样评价巴赫。

这也像是他的自嘲。



阿格里奇 - Argerich


她喜欢喝黑咖啡,

穿深色衣服,

曾经自暴自弃。

可是她依旧乐观,

毫不费力地踏平一切技术高峰,

带着她的欢欣。

只有在她那里,

你才能听到肖邦第一钢协开篇那玛祖卡的甜味,

和拉三的轻松飘逸。


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

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

阿格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

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

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

左手的八个八度,

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

阿格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

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他以演奏肖邦得到音乐生涯的真正突破

他那光辉灿烂的技巧、

令人折服的说服力和自然度,

以及他在舞台上明朗可亲的人格,

都极其杰出。

然而他却永远谦虚而自信,

发出不凡的智慧光采。


音乐中的图像性、气息和温度

都在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音乐逻辑性下被中和了,

但音乐却毫不因为移除乐曲中的火爆气质而降低说服力。

他的每一款录音几乎都是对作品的典范演绎,

比如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钢琴协奏曲(2000版)、

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2005版)

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都堪称极品。


......





采说,语言尽头,音乐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