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刚过, 大家是不是和小丫一样忙成了陀螺。 就在昨天小丫参加了三场婚礼, 朋友圈更是被结婚刷屏。 饭桌上大学同学聊起了彩礼的事儿, 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 大北京结婚有没有彩礼! 众所周知,咱们大北京的规矩不少, 什么串门的规矩、酒桌儿上的规矩、 吃饭的规矩等等, 连结婚的规矩也称得上讲究, 可在结婚的规矩里,小丫从没听说“彩礼”一说, 确切的说是礼金! 小丫不止问过身边的发小儿, 也问过老家儿, 一致都说: “咱北京人结婚,从来没有彩礼一说!” 如果不是近几年媒体大肆报道, 哪个省份彩礼最高,排行居然还有北京, 小丫还不知道北京有了彩礼的“习俗”呢! 打根儿里就没有彩礼一说 北京为什么没有彩礼这个习俗呢? 先听听古人怎么说的? 《礼记·昏义》、《唐律》、《明律》 都有规定“婚”的程序,主要为: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也被称为“六礼”。 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女方答应议婚后, 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 这就是咱们今天“彩礼”习俗的来源。 汉代以前,纳采礼用雁。 汉代以后,奢靡之风渐兴, 纳采礼依身份不同而异。 隋唐规定聘礼标准为: 雁一只、羔羊一只、酒黍稷稻米面各一斛。 到清朝,雍正初。 庶民纳采,首饰数以四为限。 禁糜费,凡官民皆不得用财礼云。 看到没,连皇上都说不准用财了! 最初住在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多沿用旗人的礼节, 礼节繁琐,婚前提几个点心盒子去女方家。 盒子里放什么东西都有讲究, 放错了可是要被别人笑话不懂礼, 这样的女婿人家肯定还要考量考量。 如果女方家直接要钱, 在老北京人眼里简直是丢人现眼, 方圆几里的人家都知道这家人在卖闺女了! 姑娘非得气哭了。 到解放战争后,新中国还没成立时, 都是计划经济的日子。 北京的姑娘小伙子都是经人介绍的, 俩人聊得来,处的也顺心这才是重点。 等结婚的时候,也没那么多礼节了。 双方家长帮着小两口置办个小家, 以后过好过不好是小两口的事, 双方父母都帮衬着点儿。 “彩礼”?谁知道这个?! 再后来,河北的部分县乡划入北京范围内, 连带着习俗也划进来,但这里面也没有“彩礼”一说。 所以综上所述, 咱北京没有彩礼这种习俗。 ![]() 咱妈没教过要彩礼 ![]() 在北京人眼里,从来没有重男轻女, 反而有点“重女轻男”, 毕竟男孩儿比女孩儿皮实很多。 家里有闺女的都是“富养”,但不惯着。 人穷没关系,咱得有礼有面儿。 绝大多数的北京家长都为女儿着想, 只要是自家闺女喜欢的, 不是什么人品上的大问题 都不会给男方出难题,反而还帮衬不少。 也不会说看男方家底儿多少, 因为在咱北京家长的眼里, 只要小两口儿踏踏实实勤劳点, 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北京姑娘人靓盘儿正,脾气大,不爱受委屈, 都是带着大把的嫁妆嫁过去。 真要有那种跟人家伸手要彩礼的, 要一辈子被街坊邻居戳脊梁骨, 拿闺女换钱这种事, 咱北京人做不来! ![]() 北京人的爱情不需要彩礼 ![]() 爷爷奶奶结婚那会儿, 床,脸盆、热水壶,这就是标配。 到了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 就是“三转一响”, 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收音机。 哪个都没有彩礼一说。 如今要不是身边的北京男孩儿娶别地儿女孩儿要给“礼金”, 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彩礼”。 咱北京大妞结婚时, 一般都是男方出房子,女方陪嫁一辆车或者装修, 北京孩子的房子都是父母的, 婚后男孩儿没有自己房子的也比比皆是, 小两口商量着住哪都行。 说北京人结婚彩礼高那可真是太冤枉了。 而能张嘴要出彩礼的,绝对不是姆们北京人。 如今北京父母嫁女, 给闺女出几十万的车,买点家具电器, 一是为了让女儿婚后过的舒服点, 二是不让男方小瞧了女方家,给孩子气受。 总而言之,都是为了闺女着想。 小丫也见过不少北京小伙子想娶别地儿的姑娘 因为彩礼的事儿而谈崩。 关于这种情况,小丫不想做太多评论, 只能说:入乡随俗! 您嫁的是彩礼还是人,自己心里有个底儿就行, 反正嫁给北京小伙子该有的场面都少不了, 婚后生活不说事事顺心, 但该讲究的地儿北京爷们都一样不落的给你。 至于那些开口就几十万的, 咱北京人还真娶不起这样的天仙! 婚姻少不了金钱,但是婚姻不等于金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