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玉米种植产业该何去何从?

 逍遥书屋123 2018-05-02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居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之首,据上篇文章《我国近年来玉米的生产状况》介绍,目前国内玉米存在“产量高、价格高、库存高”的三高现象,国内玉米库存积压,国际粮价走低。那么,我国未来是否继续维持玉米生产规模、保持玉米的基本自给,是否应该对玉米的种植情况进行调节?首先要分析一下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


1、玉米适宜种植的范围广


玉米对各类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较强,种植要求相对较低,在全国各省(市、区)均有种植,并且是多个省(市、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种粮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水稻和小麦的适宜种植区域相对狭窄,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及西南地区,小麦种植区域主要集中于黄淮海地区。根据2015年分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资料,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在5%以上的省份就有26个,而水稻和小麦分别为20个和21个;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在35%以上的省份有13个,而水稻和小麦分别为10个和7个。在我国已形成一条由东北向西南的玉米适宜种植带,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云南、四川11个省区,尤其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发展玉米种植。



2、我国玉米具有强大的增产潜力


玉米单产的增加是我国近年粮食“十二连增”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尤其是东北地区,高产的玉米替代低产的春小麦和大豆,是全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力量。


1)2005-2015年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5年我国玉米的单产水平普遍高于小麦及豆类,2015年玉米单产水平是小麦的1.19倍,是豆类的3.48倍。


2)世界各主要地区、国家的玉米单产比较



如上图,2012~2014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5902.9千克/公顷,美国为9467.37千克/公顷,高出中国60.39%;欧洲平均为6161.53千克/公顷,高出中国4.38%;中国3年平均单产只比世界平均单产高出10.89%,单产仍有较大提高潜力。



3、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比美国低


1)2015年我国玉米主产省生产成本与美国的比较




玉米在主产省的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优势,2015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玉米生产成本分别较水稻低32.1%、18.7%、29.7%和40.2%;河北、河南玉米生产成本分别较小麦低6.4%和4.5%,山东省玉米生产成本只比小麦高0.6%。据调查,人工收获玉米,从摘穗、剥叶、运输、晾晒、脱粒、秸秆粉碎等,玉米的总成本约350元/公顷;如采用机收籽粒的方式,成本将降到80元/公顷左右,加上籽粒烘干总成本约260元/公顷,比人工收获减少约90元/公顷,相当于每公顷增收5%~8%。未来,随着玉米直接收获籽粒机械的应用推广,玉米的相对生产成本还将会明显下降。



2)我国玉米主产区生产成本与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对比情况



2015年我国玉米生产总成本16255.8元/公顷,而同期美国玉米的生产总成本只有10416.5元/公顷,是我国玉米生产成本的64%;吉林省的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77倍,远高于其他玉米主产省;我国玉米的物质与服务费用(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等农业生产直接费用)是美国的1.1倍,其中黑龙江的玉米生产物质与服务费用比美国低,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等省区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小;但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方面我国的成本远高于美国,全国平均人工成本是美国的15.78倍,吉林、河北、河南等主产省的人工成本都是美国人工成本的10倍以上;全国玉米生产的土地成本是美国的1.3倍,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土地成本较高。我国玉米在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上和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如采用提高机收率和进行规模经营,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有利于突破我国玉米成本的“地板制约”。


4、玉米饲料需求大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更是食品、饲料、工业等重要原料,在食品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口粮的需求逐渐减少至平稳,从1990年人均口粮消费227.39千克持续下降到2015年的134.5千克,年均下降3.71千克;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肉类消费由1990年人均14.09千克增长至2015年26.2千克,年均增长2.5%;蛋类消费由1990年人均3.69千克增长至2015年9.5千克,年均增长3.9%;奶类消费由1990年人均2.03千克增长至2015年12.1千克,年均增长7.4%。我国的消费习惯和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较为相似,据《日本统计年鉴》数据,日本2015年人均口粮消费109.9千克,比中国人均口粮消费低24.6千克;日本的肉类消费(不含水产)为26.1千克,但其水产消费数量较多,对猪肉、牛肉的消费只占少部分;蛋类消费为29.9千克,是我国的3.1倍;奶类消费78千克,是中国的6.4倍。相比日本,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5、玉米灌溉水量需求少


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对农作物灌溉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控、两减、三基本”原则限制了农作物灌溉需水量的增长。玉米生育期内降水充足,和冬小麦、水稻相比是对灌溉水依赖最小的粮食作物。对粮食作物全国平均灌溉需水量进行的研究表明,水稻的全国净灌溉用水量最高,为100~900毫米,其中东北区为80~450毫米,长江区为150~420毫米,冬小麦全国净灌溉需水量为100~600毫米,其中黄淮海区为150~350毫米,夏玉米是灌溉需求最小的粮食作物,黄淮海地区为100~150毫米,东北区为10~220毫米。粮食主产省同时也是缺水大省的河南冬小麦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59.8~334.3毫米,夏玉米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14.5~131.2毫米,夏玉米生长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较小。另外,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江苏扬州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常规灌溉和降水的情况下,玉米、水稻、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9千克/毫米、1.36千克/立方米和0.72千克/立方米;东北地区相关实验研究表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35千克/公顷,春小麦为33千克/公顷,大豆则为8千克/公顷。从未来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玉米对灌溉用水的需求量变化较小。有研究表明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存在差异,当温度上升4°C时,冬小麦、夏玉米、棉花需水量将分别增加114.5~153.0毫米、68.3~84.1毫米、78.0~96.2毫米,对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最大,对棉花的影响次之,对夏玉米的影响最小。将河北中南部区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净灌溉需水量做回归分析表明,在正常年份,冬小麦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对灌溉需水量都是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小麦和蔬菜是灌溉需水较多的作物,而棉花、大豆、玉米种植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所需灌溉量明显减少。在甘肃省的大田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玉米和春小麦对灌溉需水量增加小于冬小麦,表明玉米更能抵抗温度变化带来的需水变化,用水较为稳定。



思考总结


通过对玉米与其他作物、我国玉米与其他国家玉米进行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在我国玉米种植有以下五方面优势:


1,玉米种植分布面积广,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是多个省市的主要农作物和种粮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尤其东北地区是公认的“黄金玉米带”,十分适合玉米种植;

2,玉米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高,单产较高且有很大提升潜力;

3,玉米种植效益在粮食作物中相对较高,成本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继续缩小的空间,全程机械化、连片规模化种植将大幅缩小成本;

4,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随着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与日俱增,可预见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5,和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玉米灌溉需水少,有利于区域水资源节约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玉米供给处在过剩阶段,我国有必要在短期内去库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为应对国内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我国应坚持玉米基本自给不动摇,不放松玉米生产。



文章来源: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 3) : 1-9,王琦琪 陈印军。本文为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