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纳兰泽芸
蚂蟥够可怕了吧,可是却有一种力量,竟成了它的“克星“,让儿时的我抵挡住了对蚂蟥的恐惧。 时隔多年光阴,想起来仍是令人低徊。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最恐惧的,是水田里的蚂蟥。 在我幼小的心里,我觉得这世上最可怕的东西也许就是吸血的蚂蟥了。长长的,粗粗的呈现着令人恶心的墨绿色,两端都有吸盘,水田里淤泥很深,穿胶靴做事不方便,没办法只得光着脚,这可让饥饿的蚂蟥逮着机会了。蚂蟥的头部有吸盘,吸血的同时分泌一种抗凝血物质,有麻醉作用,所以蚂蟥吸血的时候一般感觉不到痛。蚂蟥非常能耐饥饿,有时能一年不吃任何东西,但逮到了机会就会撑死了也不松口,能吸大于自身体重2到10倍的血。吸饱了血的蚂蟥鼓胀着隐隐红色的肚子,看着令人头皮发麻。 蚂蟥吸血不痛,但感觉灵敏的人会觉得有一点痒。没经验的我,感觉腿痒就会自然地伸手去抓,一抓碰到软乎乎冰凉凉的东西,吓得脸色煞白。 蚂蟥的生命力特强,就算把它切成十几段,过不了多久,这些割成段的又长成十几条完整的蚂蟥。 常常在水田里干着活,从淤泥里拔出腿的时候,赫然发现腿上趴着好几只花斑斑、圆滚滚如手指粗的蚂蟥,正在贪婪地狠命吸着我的血。我吓得我尖叫不已。一开始没经验,条件反射地用手去拽,可是越拽它会吸得越紧,扯得老长也扯不掉。就算把这头拽下来了,那头的吸盘又吸了上去。如果实在扯狠了,蚂蟥的吸盘扯断了就会留在伤口里,就会发炎。有经验的哥哥或妈妈过来,操起巴掌狠劲拍,蚂蟥被拍得抵挡不住身子一缩,掉下水田。因为蚂蟥在吸血时分泌抗凝血物质,所以咬过的伤口不容易止血,拍下蚂蟥后腿上往往有好几处还在不断往下流血。 我怕下水田,一想到水田里的蚂蟥,我就想哭。可是当乡村“双抢”时节来临时,哭也不行,人手极缺,我这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一样要被赶到田里去拔秧。 “双抢”,顾名思义,要两边“抢”。抢什么,先抢着收割早稻归仓,然后耕田,再抢着把晚稻秧苗在立秋之前插下田。不能晚于立秋,立秋当天夜里零点之前与零点之后插下去的秧苗,长势会截然不同。所以立秋当天晚上零点之前的水田里,就会有许多人就着模糊的星光加紧插秧。 我人太小,插不了秧,那就拔秧。 我和两个哥哥负责拔秧,把秧苗拔好,洗掉秧苗根部的泥,再捆成一个个小捆。由妈妈把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挑到大田去插。正午的水田水被太阳晒得滚烫,我们在烈日下汗如雨下。 那一天,天闷热无比,我和哥哥拔秧,没几天要立秋了,家里还有三块大田没有插秧,爸妈很着急,就请了已经搞完双抢的两个姑姑来帮忙插秧。 下田前我就不停地哭,我说我怕蚂蟥咬,妈妈说,今天没事,早晨我刚刚打了化肥,蚂蟥怕化肥的气味,不敢出来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喜出望外,就高高兴兴地下了田。多了两个姑姑插秧,秧苗需求量大大上升,我和两个哥哥拔得头也不敢抬。 我正拔得专注,无意中抬起腿,赫然看到腿上趴着好几条粗粗长长的绿花蚂蟥。我吓得“啊”地尖叫一声,摞下手里的秧把就往田埂上跑。说什么也不肯再下田了。 妈妈又担着空筐来挑秧苗了,少了一个人拔秧,秧苗更加不够插了。妈妈见我不肯下田,就说:刚才两个姑姑还说,小霞拔的秧,捆得最整齐,洗得也最干净,比两个哥哥拔的秧的好插多了。爸爸也说我们家小霞人最小,做事情还最好…… 妈妈后来又不知从哪里弄来一点盐,抹在我的腿上,妈妈说蚂蟥怕盐味,抹了盐就不咬了。 当时腿上被蚂蟥叮咬过的伤口还在流着血,可是我却用田沟里的水洗了洗伤口又下田拔秧去了。 拔秧的时候,回味着姑姑们和爸爸夸赞我的话,心里甜滋滋的,竟不觉得日头的毒辣和田水的滚烫了,越拔越有劲。事实证明,腿上抹盐也不能完全防蚂蟥,我的腿上后来又叮上好几条蚂蟥,可是奇怪,我竟不是特别恐惧了,用秧把使劲把它们拍下来,又继续拔秧了。因为,我的耳边,总是萦绕着姑姑和爸爸的话:小霞人最小,最事情最好…… 多年后,我努力考学跳出了“农”门,再也不用光着腿去水田里拔秧了。然而,七岁时的那一幕常常在眼前映现。现在想来,当时姑姑和爸爸夸我的那番话,也许是妈妈为了哄我继续拔秧而编出来的。可就是这几句话,竟成了可怕蚂蟥的“克星”。 应该说,小时候的我对蚂蟥不是一般的恐惧。那时还听说一个传闻,说一个小女孩在河里洗澡时一只大蚂蟥钻进了她肚子里,然后又在里面吸血繁殖,小女孩的肚子不断长大,面黄肌瘦,人们都以为她怀孕了,纷纷鄙视她作风不好。女孩的父亲也以为女儿败坏门风,天天责骂她。女儿的母亲很心疼女孩,有一天炖了一只鸡给女孩吃,正准备吃父亲回来了,女孩吓得把盛鸡的汤罐坐在屁股底下,女孩肚里的蚂蟥闻到香味,纷纷从肚子里爬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真相,女孩的屈辱才得以洗清。 我自己也是一个小女孩,所以对这个传闻记得最牢,觉毛骨悚然,更增添了对蚂蟥的恐惧之心。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巨大的力量成了蚂蟥的“克星”,让七岁的我竟然战胜了对可怕蚂蟥的恐惧呢? 对,你说对了,这种巨大力量就是“鼓励”与“肯定”,简而言之:夸。 一个朋友女儿的作文写得非常好,才上小学就在学校小有名气。有人向他讨教经验,朋友说,一个字“夸!”原来他女儿的作文也不是天生就写得好,女儿初写作文,用词不当和字句不通的地方满纸皆是,但就是这样的作文朋友从来不批评女儿,而是在全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让女儿把自己的作文在饭桌上念出来,念完之后,朋友带头鼓掌,说写得好,有进步,争取下一篇写得更好!女儿当然是非常高兴,趁她高兴的时候,朋友再一一指出作文中需要修正的地方,说,这句话如果这样说,会不会更好呢? 就这样,女儿的作文水平在父亲“夸”声中越写越好,越写越精。 有一个真实的事件,一位母亲用她的“夸”,将孩子从愚钝的多动症患者变成一位清华大学的学子。这个孩子幼儿园时,开家长会时,老师毫不留情地对母亲说,你儿子有多动症,三分钟都坐不住!大庭广众之下的母亲非常羞愧,但她还是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有了进步,原来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孩子听了非常开心,在母亲的夸声中,渐渐克服了多动症的毛病。 孩子天生不聪明,上小学时家长会上,老师说,你的孩子成绩很差,这次考试第50名。母亲忍住羞愧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有进步,再努力一些就能赶上你的同桌啦,他是25名!于是,孩子朝着第25名这个目标努力。 上初中时,孩子从差生名单上消失了。高中时,老师说,你的孩子成绩还可以,但考取重点大学不太可能。母亲对孩子说,老师说你成绩很好,只要再努力一些考上重点大学没有问题!孩子更加默默奋发。高考放榜,孩子出乎所有人预料,被清华大学录取!母子抱在一起哭了,母亲说,孩子我等这一天太久了,儿子说,妈妈,我知道我不够聪明,如果没有你一直夸我,鼓励我,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幼儿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给予孩子的夸声与鼓励如同往渴水的小苗上泼洒滋润的清霖。 其实,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人都需要夸,需要鼓励,人往往因缺少一句鼓励而一蹶不振。有了切实有效的鼓励,往往能将人的被动化为主动。陶行知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一句夸声,能成为可怕蚂蟥的克星,让一个孩子消除对蚂蟥的巨大恐惧。 那么,一句夸声,更能让一个普通的人成为卓越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