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不是谈恋爱

 妖城主 2018-05-02

来源:耕叔说钱(RichuncleGeng)

作者:耕叔

公众号后台留言中,问到具体的投资问题时,问的最多的是某个具体的P2P平台是否值得投?

耕叔通常会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到大家一个判断:要么是可以投,但强调金融是有风险的,风险是动态的,不建议投长标;要么是不靠谱,不建议投。

谈到P2P投资,耕叔应该算是老司机,2014年初就开始关注互联网金融,看过的平台应该在上千家,与300多家平台的人员有过直接接触。很多平台,耕叔是看着长大的,也有很多平台,耕叔看着其飞灰湮灭,也和很多平台的创始人或者运营人员成为了朋友,对P2P平台的具体实践、平台的实际情况有更直接的信源了解。

今天和大家简单扯谈一下耕叔投资P2P的理念,或者说对P2P投资的一些认知。

(一)把投P2P当作一场投机游戏

什么是投机?投资和投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投资是双赢的活动,投机是一个输赢的游戏,拉长时间轴,投机到最后就是有人赢,有人输,这话听着有点太残酷,不能接受。

但大家想想,股市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投机游戏,是博傻,有比你还傻的人接盘,你就赢了,这句话用在P2P上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呢?

P2P平台上的借款人(资产),通常违约风险较高,这符合风险定价机制——因为他愿意以更高的利率借钱,当然意味着违约的风险也高。最后这笔借款的买单人,如果借款人本身违约,要么是平台,用其他借款的利润去覆盖(大数法则),要么最后没法覆盖,最晚入场的人接盘。现实中,一些待收不大的平台,也有垫付良性清盘的。

你得先看清这个残酷真相,因为这决定了你的投资选择和投资心情,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才能坦然。不能拿高收益时得意忘形,投资损失时才想起疼。以投机的心态去做投资,才会少了很多忧愁寡断。做事情一定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再去做,而不要被忽悠着去做。

换句更温和点的表达,你可能会更接受一点——高收益背后一定是高风险,大家在做投资决策之前,多少都会有这个认知。但明知道高风险,为什么还去投?因为你的目标是想获得高收益。

耕叔欣赏的一句话:

投资本身就是在一个必死的格局里寻找机会的过程。

投资中还有一句名言,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能赚到钱,这些用到P2P上,也是符合的,乐观者才适合做P2P投资,悲观者一定会觉得P2P不靠谱,悲观者都很聪明,一眼能看到结果,看得太透彻就不会去行动,而赚钱往往是在过程之中。

耕叔认为,完全符合监管要求或者说媒体人苛求的平台很难存在,因为那个本身只是“政治正确”的要求,是一个理想的条件,或者说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在金融实践中,大量的平台会存在合规问题,只是大小的问题,目前阶段是不可能100%达到这个要求的,只是说谁做得更接近一些,这也是备案为什么一再推迟的原因。

其实都没有错,只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所以你看到的平台,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部分是目前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既然选不到最优的平台,那就选一家次优的平台。如果选择P2P投资,那就以投机的游戏心态去看待,尽可能提高玩游戏胜利的概率,不要苦大仇深,也不要整天惴惴不安,更不要去吹毛求疵。

这个概率,只要你愿意去做功课,注意一定的方法,赢的概率其实是很高的。股市是80%的亏钱、10%的人持平、10%的人赚钱,但P2P,虽然没有严格的数据作为支撑,但在耕叔的朋友当中,是反过来的,暴雷把本金亏掉的极少,除非他本身就奔着诈骗平台的超高收益去赌。

所以耕叔还是很建议年轻人适当做些配置,如果抗风险能力不够强,拿出30%以内的积蓄,赚些零花钱。P2P平台统计后的数据显示,微信端的P2P投资人平均投资金额在3-5万,千万别指望靠投资P2P去发财。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远离。

(二)不要和平台谈恋爱

既然是一个风险较高的游戏,咱们就也不应该那么正经,比如说从一而终,比如说长相厮守。这跟银行的贵宾客户不一样,作为一定级别的贵宾或者私银客户,银行会惦记着你的生日,会在每一个节日给你寄送礼物,会对你的资金出入及时掌握,会关心你的家人,这个是可以当做恋爱,奔着结婚而去。

投资P2P不能太专一,意味着你一定要分散风险,不能把自己全部的富余资金投入P2P,货币基金、基金定投、银行理财都可以适当配置,全部投入就不仅仅是投机了,而是贪心,不要用100%的风险去获取10%的收益。投P2P的资金至少要分散在5家左右,最好是不同类型资产端的平台。

因为以目前不断变化的大环境,相似资产的平台,一家受到影响,有可能绝大多数其他平台也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P2P平台“大数法则”失效的原因,同一家平台本来是希望不同借款人足够多,去覆盖掉单个个体借款风险的影响,但往往一影响就是一大片,没能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不能谈恋爱,意味着你也不能有谈恋爱的感觉,对平台的不断表白(各类促销活动)欲罢不能,耕叔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是:

金融是有风险的,风险是动态的。

这个动态风险来自多方面,有来自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产生的风险,有来自市场环境的风险,也有来自创始人抵制不了诱惑的风险、来自政策的风险等等,投资标的越长,不确定性的因素就越多。

换一个角度,我们来看一个数字: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有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3.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更是只有2.5年。这是一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拉的一个平均数,凭什么一家从事更高风险行业(金融行业)企业的寿命会更长呢?

所以,标的控制在半年以内,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季度。

当然,如果他已经挺过了幼稚期、成长期,开始逐渐成熟,甚至盈利,是可以相对长一点厮守的。

(三)平台的实力在于运营力

假设我们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看作和其他企业一样,是一门需要客户(投资人、资金端)、产品(借款人、资产端)的生意,既需要流量,更需要资产。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更长久?那一定是具备强运营能力的企业,包括流量的运营与资产的获取,带有互联网属性的企业尤甚。

我们看过很多媒体报道,也看过很多自媒体提供的方法,会告知大家看平台背景,比如说有无实力强大的股东,有没有获得投资;看评级排名,比如说有无在第三方平台排行榜上靠前;看第三方保障模式,比如说有无第三方独立担保、或保险机构承保;看是否合规,有无银行存管,是否小额分散,是否拆标;看风控措施,有无风控标准。

这些套路,都是一种佐证的方式,但其实都会有漏洞,也最怕平台自己懂套路:

1、你需要国资背景或投资人背景,拉一家八竿子打不着的某国企系的孙公司合作,或者自己成立一家隐名关联公司投资。

2、评级也只能当做一种参考,因为评级很多时候就是一门品牌背书和引流的生意,很多时候甚至还会误伤中等规模的好公司。

3、第三方保障模式就更扯,明明只是对某单一行为承保,却被包装为兑付承保,第三方担保问题,基本上都是关联担保,想想第三方独立担保公司,会为了少额的保费会去给高风险的P2P平台做理赔保障?可能么?

4、银行存管平台也时有暴雷,小额分散、期限,如果没有对合同借款方主体进行尽职调查,仅看借款协议,也容易被蒙蔽。

5、风控措施其实也不靠谱,本来就不是优质客户,除非你不借给他,否则再多的模型也没有太大意义。在经济下行周期,依靠风控能力去降低坏账也基本不现实。信贷风险和个体能力关系不大,金融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其他行业赚钱,金融才能赚钱。

上面这些套路,反过来看都是查找好平台的方法论。

耕叔接触这么多平台,发现最核心需要关注的还是运营力,包括创始团队和运营团队的能力。比如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大量的推广费用于获客,很多时候获客的方式和效率决定了平台的生死存亡。大量的P2P公司死于运营,钱花出去了,买来的是羊毛党或非自然投资流量,结果影响了平台运营的现金流,很多因为现金流撑不下去而选择违规。

一些做民间金融的转型做线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始人,什么都不懂,被一帮做推广运营的职业经理人坑掉,大量运营人员反复跳槽。

投资是投人,所以创始团队的原始出身、职业履历决定了平台能走多远,决定了他们会不会违背初心,能不能抵制诱惑,金融离钱很近,而钱最能考验人性。毕竟平台发假标、自融很难内部和外部监督,那些对团队人员用词遮掩,事后包装,各种名号一大堆的平台,请远离。

从互联网金融平台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耕叔今天说的这些或者有些偏激,还是有很多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确实抱有普惠金融的梦想,希冀用技术手段,为一些急需资金的借款人,能够更快捷的提供可触达的贷款方式,弥补银行小微金融的不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向这些梦想者致敬。新的监管条例,也会让这些平台和团队凸显出来。

今天的文章扯的有点多,只是一些投资的底层逻辑,认清了这些,有助于你不纠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需要诊断平台情况,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