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最“变态”小镇,一群65 老人,坚持15年“零垃圾”,个个年入千万

 369蓝田书院 2018-05-03

上胜町

日本的一个小镇

这里风景优美

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上胜町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

叫“零垃圾小镇”

因为当地住着1700多人

却几乎不生产垃圾

悠久宁静的村庄

如诗如画的山川

郁郁葱葱的茶园

这里被评为日本最美的14座村庄之一

然而,村子并不是一直这么美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

这里差点变成垃圾场

90年代的上胜町,并没有垃圾回收的概念

和大多数农村一样

居民处理垃圾只有两条路:

要么烧掉,要么直接扔进山里

再洁净的环境也禁不住这么“糟蹋”

原本自然秀丽的小镇

青山不再、河水污浊

环境急剧恶化

连当地居民的生存都变得危险

霉斑、恶臭、老鼠...

居民们意识到:

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

大家就只能背井离乡了……

为了保护小镇的生态环境

一场与垃圾的战争打响了

2000年,小镇将仅有的两个焚化炉关闭

杜绝垃圾焚烧

2003年,小镇正式发表零垃圾宣言

致力于在2020年前

消灭小镇的垃圾焚烧炉和垃圾处理加工设施

从那时开始

小镇居民接收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任何东西都不可当垃圾扔掉

都必须回收

然而设想很美好

操作难度不是一般地大

看了冗长又复杂的垃圾分类说明书后

居民们的第一感觉是

大写的“懵”

太麻烦了吧!

谁能记得住!

阿姨们十分困惑

当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

谁会去管垃圾可不可以回收呢?

全堆在院子里一烧不就好了!

餐厅老板、超市老板也感到痛苦

店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

都得进行分类

这得多干多少活儿啊?

对于上胜町的居民们来说

垃圾分类是一个大挑战

分类精细到变态

口红膏体属于“可燃物”

口红管则是“小金属物”

一只袜子算是“可燃物”

两只袜子属于“旧衣料”

就连牛奶盒必须折平、洗净、晾干

水瓶的瓶身,和瓶盖分开放

就连瓶身上的标签

也要小心地撕下来

放到另一个分类箱中

费脑子、费时间、费精力...

花多大力气

才能记住这么多的规矩

大家都感到很痛苦

但为了恢复原来的青山绿水

为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大家下定决心

麻烦就麻烦点吧

大家相互鼓励

彼此监督

小镇甚至设了两位小哥

时刻监督大家的垃圾分类正不正确

这一坚持,就是15年

渐渐地,垃圾分类从最初的负担

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大家从这场“战斗”中

学会了善待万物

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没有废物之说

农田里的稻草人

是废弃衣物做的

房顶五颜六色的灯

是用酒瓶做的

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

Rise & Win啤酒厂

也都几乎全部使用回收材料制造

工厂的窗格

都是居民废弃的窗户

毛织品类的垃圾

回收消毒,重新编织

变成了袋子、玩具、衣服

“分类”、“回收”、“再利用

成了最常挂在大家口边的三个词

这种循环利用的思维

还帮助当地的阿公阿婆们“发家致富

这得从日本的料理的特色讲起

日本料理讲究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一菜一器

按季节和不同的菜式选择不同容器

就连盛器上的花纹,和配菜的装饰

也因季节而异

而上胜町漫山遍野的树叶

也得以加入“循环再生产”的行业

当地的农业指导员横石知二

带领着村民们

创立了品牌【彩】

专门售卖上胜町美丽的树叶

和许多偏远山村一样

上胜町也面临着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

乡村空心化的问题

然而,通过一片小小的枫叶

这里的阿公阿婆竟然每年收入超千万日元

老人们都热衷于卖树叶赚钱

一个个身体硬朗的很

大家没时间生病

最后,村里的养老院都关门大吉了

别的地方的老人都要靠养老金为生

这里的80岁老人却每年缴纳税金

让人心生感叹

这座心怀淳朴、回归自然的小山村

也成为了乡村重生的典范,吸引了无数人

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都采取垃集中堆放的方式

把垃圾混合在一起焚烧、或者挖坑深埋

焚烧后的产生的二噁(wu)英

是可怕的致癌物质

深埋的塑料垃圾,百年不腐

引起土地结块

甚至影响农田耕种,后患无穷

论保护环境,脱贫致富

我们还真得向这个日本小镇学习

多用一些巧劲儿

走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路线

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共建美丽的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