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认识的跨性别

 昵称39711872 2018-05-03

自打一小,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世界上有跨性别这样的人。20年前第一次看到个图片算是沾边的,是人妖的,英文叫shemale,当时看着挺新鲜也挺惊讶。12年前,我越过亚欧大陆去留学,看到的跨性别就多了。

在慕尼黑,见到了一个老年同志的泰国男友,对方开了一个泰国餐厅,里面当然有各样的人,其中就有的男人没有生殖器。我当时很奇怪。德国每年到了夏季,同志和性小众的骄傲行、狂欢特别多。里面总有男扮女装的人在进行表演,大家看得都大笑不止。我也觉得有趣。我自然的就接受了这些爱打闹的易装者。

毕业后,回到家乡,偶去同志酒吧,里面每夜都有易装者在表演。多数是假唱,也有真唱的。喝酒间,来个小女孩。朋友帮我介绍说:“能看出他是个男孩吗?”真的看不出。他的长相一点也不像男孩,外表就是个漂亮的女孩,带着耳环,长得非常自然。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能在这些性小众的群里看到跨性别者,他们大概分为几类。首先是易装者,就是喜欢穿和自己生理性别相反的衣服,如是男子喜欢打扮成女性,化妆后,真的很难辨别。其实人的长相都是一样的,只是在青春期后,激素、打扮和社会性别角色的划分,让我们变成了两种性别的人。

再次是跨性别者,这样的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性别和生理性征不一样。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生错了性别,一直有强烈的欲望要改变性别。有人为了变成异性,做出了不屈不挠的努力。这里不得不说,对于非跨性别者,真的是很难理解这些人的想法。爹妈给的长得好好的生理特征,为什么要去改变呢?改变性别,只能通过手术进行整形,然后靠终生使用激素来维持相反的性征。而这个人要通过一大串的程序,首先肯定要说服父母和家人;然后是去找医生,让医生同意手术,医生需要证明当事人不是精神障碍;然后开始漫长的整形。男变女会容易些,先是隆胸去掉喉结,之后是巧妙地改变生殖器的海绵体和阴茎皮,将可用部分内嵌入再造的阴道,最后就是用激素维系女性的性征,然后当事人就可以以一个女人的身体生活了。随着医学发展,性别改变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费用也在逐步降低,变性者可以得到更多自己想要性别的功能。当然他还需要最后一关就是到公安局把自己的身份证里性别改过来。女变男的过程则难实现的多,毕竟没法造出一个男性的阴茎来。

现在各地都有变性人的新闻报道。有些人是因为手术费用昂贵,通过吸引社会关注来得到能进行手术的机会。有些人则去泰国变性,那里变性的医术成熟费用也不高。变性成功的人,就是成为了变性人,多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金星变性成功,也在舞蹈界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就,现在还频频出现在娱乐圈,其犀利谈话风格也为她赢得了一定量的粉丝。也有个别手术后出现决策反复的,有人要求变回原来的性别。所以手术会进行的非常缓慢,以避免当事人是草率决定,因为一旦手术就没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在我的心理群里,有两个这样的人,他们很少出来和大家见面,经常是一提及自己是女性,就会遭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挤。我一直尽量的说服大家都是性少数群体要通融彼此,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而歧视他人,相对于大众,这些性特征少数的人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还有一个医生,他非常不喜欢自己的阴茎,总想把自己的阴茎割掉。我一听就替他肉疼。但毕竟我了解的多些,也能理解他的想法。

我参加过几次性学学术会议,期间见过一些变性人,但真的没有仔细的考虑过这些人到底是谁。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两个变性人。其中之一叫小珍,她的变性非常成功,美丽妖娆,大高个加上披肩发,白皙的皮肤,声音细腻,让人没法看出她之前是个男孩。她介绍了这个群体目前的困境。因为跨性别者要求变性的愿望非常强烈,这些人没法在生活中掩盖自己因此造成的不同。社会一般对男性化的女子不太介意,但如女性化的男子则非常排斥。所以对于原生理性别是男性的人来说,就会活得非常不易,他们因为自己的娘娘腔、性格的女性化从小,就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受尽嘲笑和欺凌。也有自己的父母很难接受孩子的这种生错了性别的特点。这些人往往在心理上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困境。因为他们女性化的表现太显眼,或者说他们没法表现成一个男性的样子,他们往往会很难就业。有些人只能是沦为卖淫者。手术如进展的不顺利,有些人整形后就真的不男不女的,很难生存。而且手术后的激素很难在医院开到。激素一旦停止,原来的性征就会出现,也容易引发严重的生理反应,甚至引起生命危险。很多人没有办法只能去泰国买激素。听到了小珍的这些介绍,我开始关注了这些人的状况。我在想,在变性手术成熟之前,这些人只能被当做怪人或变态,而,既然这些人可以通过当代医疗的帮助恢复正常生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医学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大众的性价值观。

我一直关注精神科诊断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影响,在同/双性恋者逐步的成功的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消失后,我大大的松了口气,感觉到同/双性恋者逐的苦难日子即将结束了。忙碌于学习各样的知识和技能,我始终没有对跨性别者有更多的细致的研究。但在2015年的12月,央视心理访在12月18日和25日推出了两集以跨性别为主题的节目,分别叫《想变性的男人》和《想穿裙子男孩》,却又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跨性别者身上。可以说这个节目失败了,几乎所有的人看后,都表达出了对节目的愤怒。节目中嘉宾不断的在斥责小方为什么要变性,而坐阵的心理专家也是尝试治疗小方。节目的气氛不对,在通篇的强压小方改变的节奏中,激发出了观众强烈的受害感。节目组在观众的抗议下,匆匆的删掉了网上视频,不敢出声,也没有公开的道歉。

我马上意识到节目犯了严重的错误。我详细的查阅了各种文献和网站,在发现了心理访谈错误。节目主观认定想要变性的想法是错的,强迫当事人改变,但如当事人可改变,早就改了。小方的想法和痛苦,在节目中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激发出观众愤怒的主要原因。不是说修复了家庭关系后,就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变性的想法。嘉宾认为激怒了小方后,小方有了男人易怒的气质,这种做法简直太无知了。强迫跨性别者表现得更符合其原有的生理性别只能适得其反。

国外在80年代就证明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变跨性别者是无效的了。性别问题并不是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不能通过心理技术来纠正对方。而矫正只能带来对个体的伤害。2012年6月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在其官方网站发表立场声明说:心理分析技术不能达到改变、修复、一个人的性向、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直接的改变只能导致实质性的心理痛苦。如果很多家庭担心孩子的性别认同出现问题,最好的方式是不过于强调性别差异,让孩子可以自己探索,这样对孩子才是最有利的。

无论是同性恋还是跨性别的成因,一直学术界的难以解释清楚的。生理和环境因素很复杂,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每个人的样子,很难说明那些原因造成了什么。激素学说认为母体怀孕时的激素分泌如严重不足就会造成孩子变成跨性别者,生理性因素是最难改变的,或者说是无法回转的,多数跨性别者,最后选择了做手术变性来得到安宁的生活。

社会性别不见得是习得的。著名的“约翰/琼”案例推翻了性别可以简单塑造的结论。著名的美国医生约翰·玛尼(John Money)相信“社会性别”是一种习得行为,并且是环境造就的结果而不受生理影响。他草率的给一个在做包皮手术失败的男孩做了变性手术,但布鲁斯在15岁时候,自己要求再变回男性,38岁自杀了。“约翰/琼”案例给了让约翰·玛尼颜面扫地,也成为了医学界的一大耻辱。

2012年7月美国心理协会APA目前其官网上写的就是:从法律和社会角度支持对跨性别者保持其对自己性别身份认同和表达。2015年12月APA在官网发布公告说,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局依据APA在LGBT方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决定:终止对年轻人进行扭转治疗的决定,这个重要的报告清晰地说明,扭转治疗是不能用于处理孩子和青少年的性向和跨性别问题的。

在细究了心理访谈的错误的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之前的在跨性别角度知识储备缺乏和错误。还有很多心理人士和医疗人员认为跨性别是一种性别认同障碍。但美国心理协会APA已经在2012年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做出了又一个历史性的修改,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做出结论:跨性别不是一种精神障碍。相信国内的诊断标准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做出同样的修改。

国内对于性和性别的科研发展的晚,很多人停留在臆想阶段,期间表现的无知和偏见也就难免了。这次心理访谈犯错,也给我一个提醒,就是要谨慎的对待事物,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包容和人性感。写出这些所见所闻,也是给自己和大众做个跨性别的科普吧。


全文结束。花絮,这篇小文是2015年底写的,发现以前搜集的材料并未完全公开在网络,特地发出,欢迎大家补充:

国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心理治疗对改变性别认同的害处。我们中国还停留在至少比西方落后四五十年的认识上,还在自以为是的想改变这些跨性别个体。随便的去书店买几本最新出版的性学教材,就可以从中找到对改变性别认同是有害的资料。

《认识性学》P238页首先对异装问题是这么写的:“扮异性行为既不会造成伤害,也是不可逆转的(Wise & Meyer, 1980),临床上较好的方法帮助有扮异性行为的人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接受易装的现实。许多有扮异装的人会寻求心理辅导,往往是为了克服负罪感和羞耻感(Docter & Prince, 1997)”。

《人类的性存在》第413页写到:“不幸的是,使用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很少取得成功(罗伯特, 1983)。也就是说,努力改变性别认同使其与解剖学相符合,而非通过手术来改变性别,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功。相反通过手术后,这些人的适应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Bodlund & Kullgren, 1996; Blanchard等,1983;Green & Fleming, 1990)。专家们得出结论,大约有三分之二接受过变性手术的人,从适应角度来讲(如减少他们的抑郁)得到了改善(Abramowitz, 1986)。在一项研究中,86%的人对他们说的手术结果感到满意(Lief & Hubschman, 1983),另一方面,大约7%的人以悲剧告终,如自杀或是要求再次变性(Abramowitz, 1986)。”

我们再搜索一下世界权威心理协会对扭转性别认同的声明,可以找到太多的结论性的文献或声明了。

2012年6月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对尝试改变性向、性别身份、性别表达的立场声明(Position Statement on Attempts to Change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or Gender Expression)说:“……心理分析技术不能达到改变、修复、一个人的性向、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直接的改变违反了心理分析治疗的原则,经常会因强加有害的内化态度导致实质性的心理痛苦。”(http://www./content/2012-position-statement-attempts-change-sexual-orientation-gender-identity-or-gender)。

2012年7月美国心理协会APA发表声明要求制定针对跨性别者来访者心理操作规范,此规范在2015年8月5日公布。在其官网上可以同时看到世界跨性别健康职业组织的治疗标准。这些规范和声明都是从尊重、关心、支持当事人的身份和生活经验入手的,而非要去强迫对方改变自己认同的性别身份。目前其官网上写的就是:从法律和社会角度支持对跨性别者保持其对自己性别身份和表达的认同。

就在最近2015年12月APA在官网发布公告《APA鼓掌庆贺“终止对年轻人进行扭转治疗的决定”出台》,副标题是美国物质滥用和精神健康服务局依据APA在LGBT方面的科研工作做出了决定。 “这个重要的报告使得扭转治疗是不能用于处理孩子和青少年的性向和跨性别问题变得十分清晰”, APA大众健康政府关系副执行负责人,心理学博士Judith M. Glassgold说:“这给目前临床医生以目前科学和最佳的实践方法来指导脆弱人群”。孩子从进行合适的身份探索和整合中获益,这么说的是Glassgold,她在成为APA工作人员前领导APA的合适治疗对性向影响的专案组项目。那个专案组于2009年开始发现认为心理干预能改变孩子的性向的证据是不足的。“那些干预的目标是固着在一个结果上,如性别一致或异性恋取向,包括改变性别身份、性别表达或性向,都无益于行为健康”,Glassgold说:“这个重要的文件是建立在APA长期的在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坚实的工作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参考了‘与LGBT来访者工作过程中合适治疗影响性向规范’的报告。”(http://www./monitor/2015/12/upfront-conversion.aspx

美国心理协会APA已经在2012年对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做出历史性的修改:跨性别不再是一种精神障碍(http:///lgbt/2012/12/03/1271431/apa-revises-manual-being-transgender-is-no-longer-a-mental-disorder/)。这是在1973年将同性恋从DSM中剔除后的又一个重大改变。 APA同时认为改变不会止于DSM:“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正在进行修改,可能会改变现时把‘强烈持续性别不符’分类为‘性别认同障碍’的做法。这体现在了只有当一种心理状态造成严重的痛苦或残疾时,才算是精神障碍。许多跨性别者并不把自己的性别视为痛苦或残疾,这意味着,认同自己为跨性别者并不是精神障碍。对于他们,重点在于寻找付担得起的方法,例如心理咨询、荷尔蒙疗法、医疗手术及必要的社会支持,以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减少身边的歧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