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明:细胞里都是丝绸的元素

 吴越尽说 2018-05-03
[ 来源: 吴江日报│ 作者:吴江日报 │ 时间:2013/7/1 9:25:30]

    清新的6月,笔者来到刚刚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盛泽先蚕祠,采访导游王福明。进入先蚕祠,左手边的第一间房子便是吴江丝绸陈列馆。王福明,这位土生土长的盛泽人,从2005年筹建丝绸陈列馆开始,就在这里扎了根。
    源远流长的丝绸发展史,为古镇盛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盛泽的很多历史遗迹和民间习俗,都与丝绸息息相关。先蚕祠及其中的丝绸陈列馆,更直接展示了盛泽丝绸的发展史。
    先蚕祠,是绸都盛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盛泽人俗称蚕花殿或蚕皇殿,是170多年前,由盛泽镇上富裕的丝业界同仁出资公建的蚕神庙兼丝业公所。通俗地说,是供蚕农祭拜的一座庙宇。
    王福明介绍说,先蚕祠的右边,最初是一个荷花池,左边是后花园。荷花池早已被填建,无法恢复原貌。幸亏门楼、大殿、古戏台和后花园都保存完好,它们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述说着丝绸的过往。丝绸陈列馆是利用丝业公所的房厅改建而成,为先蚕祠增添了新的亮点。
    “游人参观先蚕祠之前,首先要了解吴江源远流长的丝绸历史。”王福明边带着笔者参观,边仔细解说。在500平方米的陈列展厅里漫步观看,笔者不时会被一幅图片、一个实物吸引,而王福明精彩的解说词,更留住了笔者的脚步。
    作为陈列馆筹备者之一的王福明,对馆内展示的图片背景和实物来源都一清二楚,绝不含糊。在他的细细描述中,笔者真正享受到一顿丝绸文化大餐。
    王福明回忆说,中国丝绸协会的领导们参观丝绸陈列馆后,大为感叹:“如此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图片,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
    无论老人还是学生来先蚕祠参观,王福明都非常耐心地接待和讲解。他说,唯有真诚待人,才会有所收获。
    开馆不久,王福明接待了一对周姓老夫妻,他们是丝织厂的退休工人。他们对陈列馆“衣被天下”部分特别感兴趣,在一幅“踹绸”的画面前,转了好几遍,还轻声嘀咕。王福明猜想老两口有话要说,又带他们观看了“踹绸”用的工具“石元宝”。看到眼前的“石元宝”,老人终于开口,说他们家也有两只这样的“石元宝”,好像还有两块方的石底柱。王福明一听,既惊又喜,“石元宝”下面的石底柱,搜寻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现。这次,难道得来全不费功夫?
    跟着老人回去一看,果真是两对完好的“承石”(俗称底柱)和“踹石”(俗称石元宝,约有七八百斤)。王福明非常兴奋,又细细询问了老人的家世。原来,周姓老人是浙江绍兴人,家族就是在丝绸行业中做轴坊生意的,利用石元宝进行“踹绸”是其中的一项工序。王福明真诚热心的态度,感染了两位老人,他们愿意无偿捐献给陈列馆。如今,两对“承石”和“踹石”就摆放在陈列馆的走廊间,供游人观看。
    花甲之年的王福明,对传承与宣扬丝绸的工作热情,没有一点减弱。在办公室,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张老的包装纸给笔者观看:“盛泽陈大昌百货”、“三友实业社门市部”、“开泰号绸庄”。这几张旧的包装纸,也是从一位来参观先蚕祠的老盛泽人(现定居在上海的盛泽人,家族曾经也是经营丝绸的)那里觅来的。与丝绸有关的任何信息,王福明从来都不会放过。
    笔者忽然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话:“盛泽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细胞里都是丝绸的元素。”这句话,用在王福明老师身上,便是再贴切不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