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吴江日报│ 作者:吴江日报
│ 时间:2013/11/28 8:53:54] 接到周德华电话,说最近出了一本自选集送我。我和周德华认识有20余年,知道他主要从事丝绸史志撰写,其它文学作品也写一些。他的自序言简意赅,只有7行字:“年届八秩,垂垂老矣!一生碌碌,无甚建树。来日无多,行将化灰。若干遗墨,不忍风逝。况同年世交中已有将其述著付梓之先例。东施效颦,步诸兄后尘,整理部分拙著,结集成册。本书所录分成散文、小品文、译文、古文、报刊连载和盛泽旧闻六类,俱已在报刊公开发表过。雕虫小技,浅陋之作,无足称道,谨供消闲,望勿见笑。”
作为晚辈,拜读了他的作品,还是想说几句。第一感觉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生在盛泽长在盛泽的周德华来说,他的自选集充满着浓浓的乡土味,除了第三辑译文外,其余五辑基本上都是叙述盛泽镇发生的事和人。他经历了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向二十一世纪飞跃发展的年代,有些情景、事物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走远乃至消失,《梨膏糖》、《撑腰糕》没了,《小热昏》、乌篷船走了,《盛泽的七十二条半弄》、《吴中的丝绣与民俗》、《吴江蚕家婚俗与太湖渔家婚俗》、《香波桥头风光好》、《灯会忆旧》也难觅其踪……当今极力恢复或者仍旧保存着的遗风遗俗文化遗产,其实也难找到它们纯正的风味特色,因为便捷舒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置换了它们,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确实存在过的一切,曾经是一代人的享受和最爱,留着它们或者部分地恢复它们,对于现代人或者未来人了解过去,更好地发展现在、展望未来,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乡土人,周德华用文字的形式将它们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觉得他所作的贡献是功德无量的。 毕竟是老手笔,周德华的文字功底极佳,有些看似平常之句提炼得几乎没有多余的字,如《红得发紫话桑葚》的开头:“我们养蚕之乡的小学生,课余都有养蚕的爱好,一只纸盒养着数十条上百条蚕宝宝,从蚁蚕直到结茧,朝探夜视,眼见日长夜大,其乐无穷。”特别是刊于2009年5月21日吴江日报的《吴江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文,“风光旧谙,景物暄妍,具区云帆,长桥卧波,华严塔影,引来无数骚人墨客。蒋捷舟摇,红樱绿芭蕉。姜夔吹箫,回首十四桥。米芾诗垂虹,秋色满东南。五桥晴市、竹堂古祠。溪桥野店、玄真钓矾。慈云夕照,虹桥晚眺。泗洲晓钟、胥滩古渡。鹤渚渔歌,禊湖秋月。罗星听雨,蓬浦香风。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且看今朝吴江,沐改革之时雨,乘开放之征轮,广纳四海客,喜迎五洲宾。外资涌入,民企潮生,三产兴旺,十镇俱荣。纺织、电子、光缆乃成新三大支柱产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长街广厦,吐纳时尚,流光溢彩,车水马龙,繁阜景象今胜昔,长三角之耀眼明珠也!”洋洋洒洒1700余字,成就了鸿篇佳作。
与周德华相比,让我辈自叹不如的是他的译文,全书93篇,第三辑28篇是译文,约占三分之一。周德华为何有如此优秀的英文功底?翻阅他的全书,就像他在《乌篷船之恋》、《慈医》中透露的,1949年他去苏州考高中,1950年他在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高级职业班读书,他是盛泽绸商家庭出身的那个时代的老牌知识分子,不仅拥有自己的专业,另外还精通英文,“前半生鸭嘴笔为伍,兼五载粉笔生涯。后半生专职或者业余从事省、县地方志书编纂。曾主笔《吴江丝绸志》获江苏省地方志成果一等奖……”特别是他退休后,退而不休、游刃有余继续从事文字工作,英译中是他选择了那些很有意思的篇幅不长的千字文作为译本,让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领略了异国情调,《严师》、《神枪手比恩》、《迟到的感激》写学生对老师的感觉,生动有趣,《我也谢谢你》、《童爱重生我情趣》、《好名声》、《一往情深“问讯台”》写了从业之德,慈爱之心,《谅解》、《奉献》庄重而又神圣,《母亲,我爱你》、《割爱》、《领悟》倾诉了离愁别绪、人间真情,令人潸然泪下。译文中有篇《费达生与中国蚕业改革》,开始我还以为看错了,应该是著文才对,细细一看,才知是翻译了日本池田宪司的日文作品,因为周德华和池田宪司相见过,池田宪司懂汉语,周德华把自己翻译的半生不熟的日文稿请原作者纠正,这样才译出了这篇文章。
周德华一生勤奋,精彩作品颇丰,我不相信《周德华自选集》是他写作生涯的句号,只是写作速度放缓慢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