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吾所好,与古为徒

 虹昌阁 2018-05-03

“古砖花供”这个书名源于一种类似“嫁接”的艺术形式,由清代金石僧六舟发明,即将其擅长的学术研究全形拓(古砖)与中国画(主要是花卉)相结合,最初可能是灵光一现的创意,在同道友谊的氛围中把玩、游戏而催生,本是金石学的“副产品”,但自诞生以降,影响深远,赋予了金石学一种崭新的艺术生命。

本书以此为名,却并非一本大书特书“古砖花供”艺术的学术著作。书中真正入微细致描述这种艺术的文字并不多——全书共9章,分4个单元。“古砖花供”虽作为第4单元名字,也只在最后一章的最末一节出现,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同时给人以意犹未尽的余韵之感。

无论粗略翻看、把玩欣赏,还是细读六舟其人其事,这本书都充满美感,堪称匠心之作。鉴于对金石学和六舟时代的历史风物知之甚少,这里只浅谈下本书的结构和装帧制作吧。

1、结构、文体之美

虽然大篇幅涉及了六舟生平的金石研究,其中也有一定深入的学术“科普”,但本书并不是关于金石学或“古砖花供”艺术的学术著作。副标题“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其实正是题眼,点出本书的研究方向:以六舟生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浅出的串起19世纪一段中国社会有趣的文化现象,按图书分类无疑属于人文社科,但当做一本别有情趣的人物传记亦无不可。

本书结构安排精妙,虽写六舟生平,却并未简单的按照时间上的线性来写。前面提到本书共9章分了4个单元,分别以“九能儒僧”、“囤碑搜字”、“磨砖作镜”、“古砖花供”为题。前3个单元各以六舟的僧侣生涯、访碑路线、馆业生涯为线索,加之“写作过程中探索六舟的财务情况无意间成为了贯穿全书的线索”(序言《重访之旅》语),几条线既并行不悖,又层层递进,好比一枚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经三级助推 ,最终达到第4单元“古砖花供”的艺术成就,升华完成的自然而然。

三条分线,其实也是三个角度,分别从时间(僧侣生涯)、空间(访碑路线)、与人交游(馆业)的视角重重描摹,较为立体、清晰的还原了一个有趣的金石僧。有意思的是,六舟作《古砖花供》,整个画面的构图也是有三个视角,与本书结构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砖花供”图巧妙的蕴藏了三个构图视角

2、装帧、制作之美

本书定价不菲,除近期原纸价格飙涨因素影响之外,装帧设计及制作成本亦不可忽视。实际上,本书装帧的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上均属上乘,无论从开本、封面设计、排版、色彩,还是纸张选择、印刷、装订工艺各个环节都很走心,体现了艺术类书籍的精品倾向,同时又突出了本书特有的一种至美素朴、真水无香的复古质感。

全书全彩印刷,采用接面书壳、锁线精装,封面大标题采用了凹印烫金工艺,熠熠生辉;书名右侧《剔灯图》中的六舟像半隐半现,封面画面则选取了“古砖花供”图的一部分(原图宽幅很长)。

封面装帧风格古朴,书名旁的六舟像半隐半现

书脊和凹槽部分露出鸦青色布面,微微的毛边带出一丝复古感。书芯锁线整齐、牢固而且美观。

内文用纸软硬适中,翻阅时顺滑流畅,有舒适的停度,无拖泥带水之感。

选纸、装订都很走心

全书插图数量巨大,对美工排版和印刷要求质量不言而喻。作为业界典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完成的无可挑剔。

海量的插图对美工是巨大的考验

3、与古为徒

“......儒家政权宏观背景下的个体偶然所导致的学术与艺术变化,才是我的兴趣所在。”作者在序言中如是说。诚哉斯言。记得刀尔登在《旧山河》中也曾感慨道,古代著书立说的人,其中包括艺术家、诗人、旅行家,这么多杰出、卓越的头脑,却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框架束缚下,牺牲了多少的学术前程,造成了多大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下,能够萌发个体意识,关注自己喜欢关注的问题,何其幸也。

从吾所好,与古为徒。这种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只能是偶然和异数。明清之交的顾炎武,对六舟思想影响很大。作为当时汉人的名仕、大儒,很多人对他寄托着反清复明的期望,顾炎武却把自己安排的很潇洒,游山玩水,做自己的学问,后来为很多仁人志士腹诽。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如影随形。

读这本书时,我曾尝试在网上搜索过“六舟”、“九能儒僧”,但搜索结果除了本书的介绍,其他资料寥寥可数。其实,即使以现代的眼光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国学思想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在这种宏大价值体系中安身立命的我们,更需要对个体意识、“小人物”多一些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