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每个班级中都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孩子不遵守纪律,你是怎样应对的呢? 说教?但是效果一定不太好吧…… 其实每一个孩子不遵守纪律都是有不同的原因的,但是这些原因也有其共通之处。今天1b 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让孩子遵守纪律。 1b 老师 微信ID:youshikoudai006 孩子不守纪律怎么办? 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们乖乖遵守纪律? 文|石荟 哥伦比亚大学幼儿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及双语教育硕士,持美国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特殊教育执照。在美国纽约市做特殊教育工作,辅导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适应普通教室的学习环境,并支持和辅助普通教室的老师接纳和教育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同时兼职指导哥伦比亚大学幼儿教育专业实习教师。 第一步 我们要详细记录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并根据行为的后果将行为分出轻重缓急,根据紧急程度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 首先,我们要将孩子一天当中遇到的所有的行为问题都记录下来。 ► 记下来之后,我们要根据每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给这些问题分分类,看看什么问题需要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放一放再说。
红色问题 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的行为的伤害了自己或者他人例如: 咬人,打人,骂人; 自残; 抢别人的东西, 捡地上的东西吃; 上课的时候大声说话; 老师讲课的时候故意去逗别的小朋友; 在教室乱跑。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孩子自己和其他孩子上课的正常秩序,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一类问题过多(多于五个),则我们要从发生频率最高的,影响最恶劣的问题开始解决。每一段时间内针对一两个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黄色问题 破坏环境或物品、影响社交、影响学习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行为属于上面的三类,这是我们在解决了第一类红色问题之后再来针对的行为,例如: 孩子破坏教室的玩具或者桌椅板凳; 不知道怎么跟加入同学的游戏跟她们一起玩; 跟人说话的时候不看对方的眼睛; 完不成任务; 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想一想 这些问题能够通过改变环境,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者调整学习内容来解决吗?例如: ►孩子对教室墙上贴的一些作品非常感兴趣,总是去用手去摸,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拿下来呢? ► 孩子喜欢转动滑轮椅子的轮子,我们能不能换一把椅子呢? ►孩子说话不看别人的眼睛,我们能不能告诉班上的其他同学孩子的特点,让他们知道孩子不看他们的眼睛并不代表没有在听他们讲话或者不尊重他们呢? ►再比如孩子无法完成活动作品,我们能调整其形式和内容吗? 如果能够通过改变环境,他人,或者学习材料的方式,那么这第二类问题便不再是问题了。不能通过以上方式避免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解决了第一类问题后,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绿色问题 所有其他的问题都归为第三类绿色问题
如果孩子的所谓“行为问题”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不会破坏环境或物品,也不影响孩子的学校或社交,请各位家长问问自己: 这些问题真的是问题吗? ►一位家长跟我分享说,孩子去上学的时候非要带着家里的布娃娃放在书包里一起带过去。 ► 另一位妈妈说,孩子放学之后非得去学校门口附近的空地里玩一玩那里的石头才回家,不给玩就要发脾气。 把布娃娃放书包里和放学后去附近玩石头会给孩子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如果没有造成不良影响,那我们非不让孩子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孩子真的有问题,还是家长只想孩子按照家长希望的固定模式来成长呢?
第二步 我们要对行为问题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找出行为的“功能”来。孩子们的行为都是为了给我们传达信息,这种信息多大部分都包含着下面的四大类中。 ✔ 获取(物品或别人的注意) ✔ 逃避(不想做的活动或老师家长的指令) ✔ 身体原因 ✔ 感观需求(自我刺激,自我安抚等)
视频1:白色衣服的男孩子表现出典型的逃避行为。 他躺在地上或者尝试逃跑,不是因为他喜欢躺在地上或者想要跑步,而是因为他不想去图书馆。如果这个时候,家长或老师因为怕他哭闹,或者怕旁边的人看笑话,从而答应了他不去图书馆的要求,那我们便加强了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孩子知道哭闹是一种有效的避免去图书馆的方法。 视频2:这是一个典型的带有“获取”功能的行为。 这个孩子本来一个人在玩,他跑到另外的孩子那里去,却不知道怎么以合适的方式获取别人的注意,让别人跟他一起玩。他采取了向别人伸舌头,发出声音,打人,拉扯别人衣服等方式吸引别的小朋友的注意。 他的这种行为虽然不对,但是却达到了他所想要的效果:他成功地吸引力白色衣服的男孩子的注意力,使对方跟他有互动(虽然是不好的互动),另外一个孩子看到他不高兴,还很贴心地为他送来了玩具。这种结果,导致孩子的这种行为被加强,因为他知道这样做“管用”。 除了获取其他孩子注意力之外,孩子的所谓“问题”行为,还经常是为了获取大人的注意,从同学或者大人手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食物,或者争取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 视频3: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获取行为,用抢夺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玩具。 视频4:是一个自闭症谱系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 视频5:是一种获取老师注意力的行为 刚一看上去,比较难以判断,这个孩子好像身体不舒服,或者在进行自我刺激,但认真观察行为的前因后果会发现,这个孩子在老师离开后才开始这种行为,而老师一走过来他便停止了这种行为,并且张开双臂请老师抱抱他,显然这是一种获取老师注意力的行为而且他的这种行为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遇到这些行为问题怎么办呢? 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讲一讲这个问题。前面视频中那个为了逃避去图书馆就躺在地上哭闹甚至踢老师的孩子,在进行一系列的行为干预后,他现在去图书馆的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
他和原来判若两人,很不可思议吧!别着急,经过系统的有效的干预,你班上的孩子也可以!那么具体如何系统地有效地干预呢?
应对获取或逃避行为“三管齐下”
一个行为问题从产生到结束由三个部分组成: 行为的起因 问题行为本身 以及行为的结果 要想彻底有效地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我们要对这三个部分逐一进行分析和制定干预方案,三管齐下,解决行为问题。 一 首 先 一 针对行为的起因,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问题行为发生。 在有效地干预下,80%的行为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 利用和改变环境。 例如一个孩子上课的时候经常离开座位去玩汽车玩具,我们便要将汽车玩具收起来,下课了之后再拿出来。如果孩子经常跑出教室去隔壁房间玩电脑,我们就要将教室或者隔壁房间的门关起来。
这两位小朋友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争抢玩具,我们可以给他们调换座位,或者给他们明确的空间界线。老师给了他们两个人每人一个托盘,玩橡皮泥的时候只在自己的托盘内玩,不可以伸手拿托盘外的东西。 ✔ 在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活动开始前重新强调课堂纪律。
这个孩子经常在操场活动时推搡他的同伴,老师便在每天操场活动前特地叫他过来,请他重复一下纪律要求,并着重强调他容易违反的几条。有必要时,将纪律图示随时戴在身上,在操场上及时给于提醒。 ✔ 给孩子选择。 例如一个孩子不喜欢去图书馆,我们可以让他选择到图书馆做他喜欢又被允许的事情,例如可以去看书,可以玩拼图,也可以坐着画画。或者可以先玩5分钟玩具,再看书。 ✔ 如果孩子逃避某些活动,我们可以尝试将该活动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或者可以请孩子的好朋友跟孩子一起进行这项活动。 ✔ 在孩子喜欢的活动结束之前,给孩子5分钟和1分钟的提醒。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倒计时器也可以用在孩子不喜欢的活动上。例如孩子不喜欢历史课,每次都坐不住,我们可以用倒计时的计时器来告诉孩子历史课还有几分钟结束。
✔ 在孩子不喜欢参与的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跟孩子重复课程表上的安排。 例如如果孩子不喜欢语文课,我们便要在语文课前面的画画课快结束的时候拿出课程安排对孩子说,画画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接下来要上语文课,语文课上完之后,便是你最喜欢的数学课啦。我们也可以采取“现在…然后…”形式的视觉图表来帮助孩子。下面便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图表告诉孩子,我们现在要上课,然后去自由活动。
同样的图表也可以用来告诉孩子现在进行的活动结束后可以得到的奖励。例如先完成作业,然后可以玩15分钟iPad,等等。 ✔ 对于喜欢老师或家长的注意力的孩子,我们要多多给他们正面的注意力,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一 第 二 一 针对问题行为本身,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用可以接受的行为来表达同样的意愿。 如果孩子用打人,扯别人头发这种方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我们便要教他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达成他所希望的结果。 对于试图获取想要的食物或玩具的问题行为,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以正确地方式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教孩子语言脚本或者身体语言。 对于不能够立刻得到的物品,我们要教孩子学会轮流玩的概念,或者学会等待。 如果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想要获取大人的注意力,我们便要教他如何正确地获取注意力。 例如我们可以教孩子说:“抱一抱。”或者教孩子伸出手臂来表示抱一抱的意思。 如果孩子想要通过打人等问题行为来获取同伴的注意力,要同伴跟他一起玩,我们可以教他其他一些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方式,例如: 轻轻地拍一拍同学的肩膀 轻轻地拉起同学的手 跟同学说:“咱们一起玩吧!” 拿一个玩具去问同学要不要跟他一起玩
一 第 三 一 针对行为问题的结果,我们要改变我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使得孩子的问题行为无法达到他想要的目的。 当孩子以哭闹的方式达到获取或逃避的目的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不能够使得孩子的这种行为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在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但是要平静而坚决地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能够达到目的,并向孩子建议正确的做法: 老师知道你现在玩不到火车很伤心,你一定很想玩火车。但是婷婷现在正在玩,我们不能去抢。我们可以去告诉婷婷,等她玩好了把火车给你。你是要自己去告诉她,还是老师跟你一起去跟她说? 我们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给于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远远大于孩子发生问题行为是所给予他的注意力。例如,我们不能只在孩子上课捣乱的时候去关注他,而是要在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时候不断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上课表现好的时候给孩子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时所受到的关注。
♫ 身体原因和感官需求造成的行为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 我们遇到行为问题的时候,家长要首先排除身体原因。因为身体的病痛所造成的行为问题,我们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对于可以治疗的疾病,病治好了,行为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对于无法治愈的身体障碍,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辅助措施,例如给孩子戴眼镜,助听器,改变饮食结构等等。
很多谱系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会表现出自我刺激的行为,例如不停地挥舞手脚。尝试消除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观念。现在比较通行的原则是,如果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没有影响到他人,可以不做干预。如果影响到了他人,例如影响了正常的上课秩序,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更合适的满足感官需求的行为,来将这种影响上课秩序的行为替换掉。 为什么要替换而不是制止呢? 因为孩子身体上的需求是很难短时间有效地消除的。所以消除了这个自我刺激的行为,孩子还会换一种方式进行自我刺激。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真是令人头疼,按下了葫芦又起了瓢,好容易没了一个,结果又蹦出来了另一个,就是这个原因。 处理自我刺激行为就好比治理洪水:如果采取堵的方式,通常是堵好了这里,那里又决口了。只有通过疏导的方式,让洪水倾泻在我们安排好的泄洪区,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好洪水。
具体如何用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替换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各位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详细地咨询孩子的治疗师,由有经验的治疗师来为孩子量身定做合适的方案。下面是美国的融合教室中几种最常见的帮助疏导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方法,仅供各位家长参考。每个孩子具体情况不同,应该咨询孩子的治疗师后再做出选择。
感统坐垫
重力背心
硅胶做的咀嚼物
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课堂上视觉,听觉或其他刺激过多,导致敏感的孩子无法承受,从而发出爆发式的哭闹,或者躲回自己的世界中发呆。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孩子减少感官上的刺激。我们可以给孩子戴上防噪声耳机,或者让孩子去到感官刺激相对较少的地方休息一下。
![]() 大米和小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