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吧》new——归国留学人员时下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海龟”、“海带”?

 czjrs 2018-05-03

自打第一代留学生容闳鸦片战争后首开负笈海外,取得洋文凭的先河,国人向西方取经的就代不乏人,蔚然成风。著名者如辜鸿鸣学在西洋,鲁迅东洋习医,徐志摩寻梦康桥,钱钟书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林语堂、胡适在德国、美国各挣得一顶炫目的博士帽,他们在近现代史上扮演了叱吒风云的重要角色,这是留学生中人才辈出的一道景观。

 

 

降至改革开放的年代,小平同志“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的讲话,更是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

和中国的发展同步,一批又一批的留学人员学成归国。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各种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因此,同期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这些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成了不少单位竞相招聘的“香饽饽”,用人单位千方百计地想挖到“海归”者,于是“海归”成了抢手货,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出国镀过金的宝贝龟。所以,身价百倍的“海归”者又被谑称为“海龟”。


不过,随着“精英留学”过渡到大众留学,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开始回国创业,“海归”不再是稀缺宝贝。有的“海归”对薪资待遇的期望过高,加上有些用人单位在众多应聘者面前挑三拣四的摆谱,就造成了不少缺少工作经验却要价不低的“海归”成为了待业者,即“海待”。人们谐称“海带”,用于形容这些人仿佛如市面上随处可见的海产品,不被某些用人行业重视。

除了近年流行的这两个新词以外,人们还发明了不少用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简称:

  “海鲜”: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后受到重用者。

  “海鸥”:目前频繁往来于海内外,从事商贸活动的留学人员。

  “海狮”:“海归”大师级人物,主要指学术界权威。

  “海藻”:谐音“海找”,指归国后还在不断找工作仍没有着落的留学人员。

有的网友更搞笑,看到海归派中有人无处发挥,沦为盗版的贩子,就径送人家一顶“海盗”的黑帽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