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李南杰
在金庸笔下,独孤九剑的剑术分为五个境界,分别是“利剑无意”“软剑无常”“重剑无锋”、顶尖的“木剑无滞”和最孤绝的“无剑无式”。说是剑道,其实也是人生追求不断精进的体现。如果以此类比国斗玩家的训斗层次,那么对镜法可谓是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对缸法恰似软剑,轻盈快捷、万千变化;而对练法堪称玄铁重剑,虽是无锋,而大巧不工。此三者,养上一年半载的国斗玩家都能熟练掌握其中力道。而要力求突破使自己更上一层楼,达到“木剑无滞”的境界,即能不拘泥于形式,做到“草木竹石均可为剑”,非数年功力不可得。而要达到“无剑无式”的最高境界,更需一番非凡悟性和苦修。在训练斗鱼的过程中,有些玩家便能做到上面所说的“木剑无滞”甚至是“无剑无式”的训斗境界——对指展乃至对影展!在他们身上,只需一根手指、或只需人影靠近,便能使斗鱼疯狂舞动夸示,仿佛他们挥动的,不是一根手指,而是无声的惊雷,能试探能进逼、能示弱能示强、善挑逗能对峙,斗鱼便在这“一指风雷”的指挥下,须发皆张。本文的目的,就是为大家揭示这“一指风雷”所蕴含的奥妙。
笔者在饲养训练过程中发现,要想使斗鱼形成对指展必须具备三个核心条件,分别是“挑选合适的苗子”“建立好领地意识”和“形成条件反射”。此三者缺一不可,在对指展训练中是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的关系。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条件,系统介绍对指展乃至对影展的理论依据和训练要诀,供国斗玩家们参考借鉴。

训练初期的成果,闪光蓝对指夸示还有一丝害怕,未能实现稳定的侧身展示。
第一步:挑选合适的苗子
对指展训练的第一关便是选定合适的鱼苗单独培养。所谓的“合适的苗子”,是指在大小、体型、性格等外观和内核上都符合标准的个体。
首先来谈谈单养的鱼苗以多大为宜,这也是很多玩家关心的问题,因为单养太早和太晚都有不利因素。有些玩家从2厘米多一点就开始选苗,这会带来几个问题:一是此时的苗子还难以分辨公母,因此所选的苗子很可能是母苗而降低培养价值;二是2厘米的鱼苗正是身体发育较为关键的时期,单养状态下食欲会大大下降,导致单养的头苗可能还不如混养的弱苗长得快;三是过早单养的苗子,没有在混养缸经历过地盘和食物的竞争,斗性未能充分激发,会显得较为胆小,不利于下一步的训练。也有些玩家等到鱼苗长到全长5厘米以上的亚成期才单养,这个时候的鱼状态已经相对稳定,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混养到5厘米时,鱼的体型都会因长期争食而偏胖,这将大大降低鱼的观赏性;二是5厘米的鱼性格基本上已经定型,除少数胆大的苗子以外,其余都在混养缸中习得了稳固的“顺从”行为模式,通常表现得较为胆小。因此,为了兼顾与的生长发育、体型和斗性,笔者推荐在鱼苗全长3-5厘米时单养。

随着训练的进行,闪光蓝对指展条件反射建立越来越稳固,其夸示也变得越来越大胆。
选苗的第二关是体型,体型的修长匀称与否关系到最终展示效果的优劣,因此不可忽视。鱼的体型就像人类的身材,匀称挺拔的个体最能吸引人类的眼球。在挑选斗苗时,宜选择那些嘴巴较为宽大,身形匀称修长、尾柄粗壮、各鳍发达的个体,这些因素大体上确定了一条鱼的展示层次。如果是选育普叉、蓝叉之类的条纹明显的斗鱼,则还要考虑条纹的因素,尽量选择条纹粗直的个体。
选苗的第三关是性格,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正所谓“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即使是同一窝的苗子,在斗性上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而言,单养一周即可大体确定一条苗子的斗性强弱;如果一周内仍无把握或者仍需进一步观察,则可以延长至2周。单养2周后,仍然无法建立亲人感的苗子,即可淘汰。对那些不怕人,且能主动索食并对饲养者的手指感兴趣的苗子,则应该进一步培养。
第二步:建立领地意识
选苗以后,就进入到单养的环节,这一步最重要的目的是使斗鱼建立稳定的领地意识。下面我们将分析影响斗鱼领地意识的几个因素并对症下药予以破解。
影响斗鱼领地意识的因素之一便是单养缸的大小,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斗鱼领地意识的建立。有些玩家将原本大胆的3、4厘米的鱼苗直接单养在边长为30厘米以上的缸里,虽然看起来很宽敞,布置得也很豪华,但是斗鱼的斗性却反而弱化,无论是照镜还是对缸甚至是对练,鱼儿都不能表现出领地被侵犯的那种愤怒感,令饲养者颇为头疼。也有些人将鱼一直养在狭小的容器里,直到成鱼也不更换,这样虽然斗性得到了累积,但也会限制斗鱼的体型发育,严重者甚至会使之成为鱼中的佝偻——老头鱼。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实践,缸的边长和斗鱼的体长以4比1为宜,即鱼缸最长的边是斗鱼体长的4倍左右,鱼的斗性和体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比如,如果从4厘米开始单养,则缸的边长在15厘米左右为宜。随着斗鱼的生长,则需要逐步过渡到更大一点的缸。因此,玩家最好能依据鱼的大小,分别配置不同规格的单养缸。如果为了兼顾训练的方便,也可以将鱼缸的边长设置成30厘米、40厘米和50厘米这三种规格,用隔板平均分隔成2半,要对练时将隔开抽开即可。既可以逐步适应鱼的体型发展,又便于两鱼对练。当鱼长到7厘米时,则可以分别单养在30厘米的缸里了。

缸长与鱼的体长为4比1是一个巧妙的平衡。
建立领地感还有一个必要措施是使斗鱼处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幽闭状态。具体做法是在单养时,缸与缸之间必须设置挡板阻隔,以免邻缸斗鱼之间一直处于对缸状态。如果邻缸的斗鱼之间不设隔板,斗鱼长期处于“单独的混养”状态,其斗性会大为下降,这对斗性的蓄积和领地意识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黑珍珠沙配铁皇冠,是使改良蓝叉发色的最佳搭配。
除了幽闭状态之外,宜居舒畅的环境布置也能加快鱼儿的适应,并增添饲养者的视觉观感。由于审美观感和时间充裕与否等因素的差别,玩家们对鱼缸的布置也是各具风格的。大体而言,则分为“底砂水草派”和“裸缸派”两类,前者会在按照斗鱼品种而布置底砂并种植几株水草,而后者则除了鱼以外完全不放任何东西。这两种环境布置方式各有利弊:前者需要饲养者选择适合于不同种类斗鱼的底砂并花时间清洗(如饲养越黑、港黑、蓝叉和圆尾可以选择黑珍珠,而饲养普叉则宜选择红褐色的河沙),同时还要花心思选择耐养的偏阴性的水草(阳性水草如蜈蚣草、金鱼藻等容易脱叶坏水,而阴性水草中,最佳选择是莫丝和铁皇冠),但一旦布置完毕,底砂与水草错落有致的环境能明显激发起斗鱼的领地意识,使其迅速适应缸内环境,且底砂能吸附饲料残饵和斗鱼的排泄物,其中的厌氧菌还能将它们分解掉;而后者虽然换缸时轻便很多,但空旷的裸缸通常不利于斗鱼的发色,影响整体观感;且鱼儿在空旷的环境中难以获取安全感,容易受到惊吓而影响斗性。笔者一般采用前者。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阴性草,也需要适度的光照,长期不见光会导致水草发黄衰败,进而引起水质恶化,影响斗鱼的健康。关于每天的光照时长问题,以控制在2-3小时左右为宜。

对指展训练的最佳时间段是清晨喂食前,这个时候的训练效果是最好的。
此外,单养初期禁食2天,也有助于形成领地意识和亲人性。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单养的2天内,鱼儿需要适应从混养到单养的空间、水质、温度等缸内环境的变化,往往表现出慌张退缩的姿态,此时饲养者的出现容易加重鱼儿的不安感,使其拒绝进食,饲料腐败后会引起坏水。即使有些胆大的鱼儿进食,也容易引起其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二是2天以后,斗鱼已经排空了之前的食物,会主动出来索食,对饲养者的畏惧已被饥饿取代,亲人性容易建立,这为接下来的对指展训练做好铺垫。在鱼儿彻底适应单养环境之后,则开始每天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以巩固鱼儿的亲人性。

随着训练的深入,闪光蓝建立了对镜头夸示的二级条件反射——对镜展。
第三步:建立条件反射
以上步骤都完成之后,接下来就进行第三步:条件反射的建立。为便于我们理解接下来具体的训练方法,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条件反射的原理。
条件反射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无条件反射形成于动物的种族发育过程中,是动物个体与生俱来的固定性反射,即本能;条件反射则是动物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从后天获得的,是作为无条件反射的信号活动出现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凡是动物能对之发生反应的一切自然界动刺激都可成为条件刺激。(例如我们在训练斗鱼时所用的手指、鱼干甚至是镜头)。而任何一种无关刺激都必须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即受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才能转变成为条件刺激,使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并逐渐把它巩固下来(如在斗鱼对练时或者索食时伸手指,重复几次后斗鱼对手指形成条件反射,出现“鱼随手动”的现象)。而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还能形成二级乃至三级的条件反射(比如从最初的对指展,可以过渡到对镜展甚至是对影展)。形成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中的、特别是大脑皮层中的暂时联系的接通。在大脑皮层中进行无条件反射时形成的兴奋灶与无关刺激的作用形成的兴奋灶,由于在时间或空间关系上多次重复出现,其间的神经联系便被接通,这种接通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

在鱼儿全长长到5厘米的时候,饲养者顺势将其转移至边长为20厘米的缸中,对指展的条件反射依旧能得以保持。
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他注意到狗在进食时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分泌唾液是一种本能的反射),他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的刺激,也就是说,仅是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后来,巴甫洛夫在给狗看到食物的时候摇铃铛,结果几次以后,即使只出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狗也会流口水。巴甫洛夫认为实验中的狗建立了对铃铛的条件反射。

即使建立了稳固的对指展或对影展,斗鱼也需要不时进行实战训练的强化,以免习得的条件反射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是对指展训练过程中的核心原理。按照这一理论,只要在斗鱼出现无条件反射时增加无关刺激(例如手指等),使手指等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强化几次后,那么就能使斗鱼建立对手指的条件反射。对斗鱼来说,常见的无条件刺激即本能有两类:一是觅食,一是格斗。因此,只要在喂食和斗鱼格斗(对镜、对缸或者实战对练)的过程中,增加手指这一无关刺激,重复几次,就能使斗鱼习得对指展。

实战训练的原则是“点到为止,勿分胜败”,这一原则对条件反射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利用斗鱼的格斗本性,来建立对手指的经典条件反射:首先,饲养者用手指挑逗单养中的斗鱼,这时斗鱼对手指可能是没有反应的,也有可能出现警惕入侵者的表现;接下来,饲养者抽开鱼缸之间的隔板(或者在斗鱼面前放置一面镜子),这时斗鱼会因为发现对手而出现鼓鳃、夸示等威慑性行为;在斗鱼发怒时继续出现手指,使手指与对手的出现形成关联;结束训练,手指也同时离开斗鱼视线。重复几次之后,斗鱼便会对手指建立条件反射,一出现手指,斗鱼就会将之与对手联系起来,进而出现对手指的夸示表现。这是对指展训练全过程的描写,这样的训练每天进行1-2次,每次以5-10分钟内为宜,而且最好是在清晨喂食之前进行。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原因有三:一是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鱼儿的身体状态是最好的;二是此时斗鱼处于空腹状态,斗鱼会主动亲近饲养者索食,因此对饲养者的举动会感兴趣;三是训练后立即给予食物奖励,有助于巩固斗鱼的习得性行为。

挑选适合不同品种斗鱼的底砂,不仅有利于其发色,也有助于其领地意识的建立和对指展的训练。
需要强调的是,饲养者在训练斗鱼格斗时(对镜、对缸、对练)必须严格把握“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的原则,尤其是实战对练时,不能让两条鱼分出胜负,否则斗鱼会将战败经验与饲养者的手指建立条件反射——出现手指意味着自己会被暴揍,那么以后你伸手指,斗鱼的反应就不是夸示威慑而是惊慌失措。

德保普叉已经建立三级条件反射,实现了对影展。
斗鱼形成对手指的条件反射后,我们可以如法炮制,逐步向对镜展迈进。方法如下:我们将镜头对准斗鱼时,伸出已经成为一级刺激物的手指引起斗鱼的夸示。亦即每次镜头出现时,就会伴随手指的出现。持续强化几次以后,斗鱼就会对镜头形成二级条件反射,习得对镜展。这种方法可以在对指展后立即进行,每次以2-3分钟为宜。斗鱼习得对镜展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最终极的对影展前进。方法依旧是当饲养者靠近鱼缸时,就拿着相机或者用手指刺激斗鱼,斗鱼开始出现夸示。重复几次之后,只要饲养者人影靠近,斗鱼就会夸示!

德保普叉对影展2
除了上面介绍的经典条件反射以外,还有一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此理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如果一个操作发生以后继之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一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如果奖赏紧接着某个反应出现,那么这种反应就会增强。具体到我们的对指展训练中就是,如果你想增强斗鱼的对指展行为模式,那就奖赏它!比如,有一部分胆大的斗鱼,单养几天后就会出现对指展。对这种斗性极强的个体,我们就要及时给予奖励(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让它与弱者格斗),以强化它的这种自发行为。

混养到4厘米以上再单养的改良蓝,会出现多针的情况,但也要进行适当的瘦身才能达到修长的体型。
为了建立条件反射,除了使用的条件刺激要固定、强度要适宜之外,还要经常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而逐渐消失,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通俗一点就是,使用条件反射原理形成的对指展乃至对影展,仍然不能彻底离开对镜、对缸乃至对练等非条件刺激而长久存在,要时不时地重温一下传统的训练方法。

领地感建立后的鱼只,很容易在实战中拍到好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