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教授:旅美教育学专家, 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 有人邀请我参加讨论:该不该取消本科生论文?因为近日,有学者认为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没有太大意义,建议取消本科生论文。不知是什么“学者”居然提出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建议。殊不知,美国8岁的小学生就开始写科学研究论文了。这是我不久将要开播的104节系列微课《美丽的陷阱: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暂名)中的一节课“小学生能写研究‘论文’吗?”应网友的要求,借“镇西茶馆”特发全文,供思考……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上次课程我们讨论了XXX,今天啊我们来谈谈:孩子做研究的陷阱——以为孩子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做研究写论文。 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做研究呢?如果我说,小学生就能够开始写研究“论文”;那么,在开始写研究“论文”之前,也就是说,在学前、在幼儿园、甚至在托儿所,孩子就开始做研究了!许多家长可能会很惊讶,学前就开始“做研究”了?小学生就开始写研究“论文”了?他们有这个能力吗? 其实,在孩子对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心,开始不断发问的时候,比如,“蚯蚓没有脚,怎么走动?”“太阳为什么不掉下来?”就是开始做“研究”了。但是,不要小看这些奇奇怪怪的发问,更不要把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发问扼杀在摇篮里,因为这就是孩子们开始他们的“研究”啦!只不过,这种研究往往是始乱终弃的,发端于一个问题,结束于另一个问题;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研究论文或者研究报告。但是我儿子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也就是8岁的时候,就开始正式写研究“论文”了……
美国孩子张口闭口就是“我认为”,“根据我的思考”,“我的理论是……”(其实哪有什么理论,不过是他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我的结论是……”,“……” 在中国人眼里,这些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或黄毛丫头,口气大得不得了。其实,没有乳臭未干的“我认为”,就不可能做研究。 我在国内当工人的时候,写过几个自己称之为“电影剧本”的东西。有一次,经人介绍,我带着两盒简易包装的饼干,去拜访了一位当时已颇有名气的导演。谈话中,我偶然带出了一句“我认为”,导演抬起眼皮瞅瞅我,严肃地说:“你读过几本书?在没有读过足够的书之前,千万不要对我说‘我认为’这类的话……” 几十年了,我还记得这个小插曲。我几次想把这个小故事告诉儿子,但都是欲言又止,因为那个时空似乎太远了。 但是真的很遥远了吗?关于“孩子能不能搞研究”的问题,国人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华中科技大一位教授义正辞严地坚称:没夯实厚重的基础前,绝不能搞研究……。这就是汉语里的“研究生”的注脚。 然而,把汉语的“研究生”的定义:“大学本科毕业后,到高校或研究机构深造、做研究的学生”——翻译成英文,美国人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为什么非要等大学毕业后,才能做研究?因为在美国人的概念里,没有哪个级别的学生是不做研究的。 为什么在中国有“研究生”这种奇怪的叫法?就是因为过去一直不允许大学本科以下的各级学生做研究的原因。美国人从小就鼓励孩子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比如,种子的发芽、小草的生长、蚯蚓的爬行、太阳的起落……。这样,上了小学,他们就开始大大咧咧、堂而皇之地做研究了。 我儿子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搞“研究”写“研究报告”了。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研究”这个词的时候,着实让我乐了一阵。那时儿子才八岁。刚开始能读些稍厚点的书,写些由几个长句子拼凑成的所谓“文章”。一天,他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缠着妻子带他去图书馆。说是他正在做一个关于蓝鲸鱼的研究,要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 儿子说:“老师说了,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研究”?“论文”?那时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每天都在为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论文写也写不清楚。 “才二年级,你懂什么研究?”看着儿子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溜到嘴边的俏皮话打住了。赶紧让妻子开车带着儿子上图书馆。 临走之前我对妻子开玩笑似地交待说:“如果市里的公共图书馆找不到好的参考资料,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 两个多小时以后,母子俩抱着十几本书回来了。 一进门,妻子就抱怨:“都怪你提什么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儿子非让我带他跑了两个图书馆。还说老师说过参考资料要来自不同的地方。” 我翻了翻儿子借回的“参考资料”,十几本都是儿童图画书。有的文字说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绍关于蓝鲸鱼和鲸鱼的知识性的书籍。 随着儿子对那十几本书的阅读,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断地从他那儿获得有关蓝鲸的知识: 蓝鲸一天要吃四吨虾; 蓝鲸的寿命是90到100年; 蓝鲸的怀孕期是300到330天; 蓝鲸的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 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到60人; 蓝鲸的主血管可以爬进一个人; …… 说真的,我以前只知道蓝鲸很大,其他有关的知识一问三不知。这回儿子告诉了我不少我第一次听到的东西。 大概一个星期后,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 论文是由三张活页纸订起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张牙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的写着作者:某某某。论文含四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 我不知道儿子是怎样决定这些小标题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对蓝鲸的饮食问题这么感兴趣?总之,老师要求至少写三个题目,他完成了四个。好歹也算超额完成任务了。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两三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论段。读起来倒也开门见山,每句话也能画龙点睛般地点到为止。 这应该算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当然也是一篇最让我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是儿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这次研究的经历中,孩子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做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资料,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有价值。 我第一次披露,在美国八岁的孩子就开始做关于蓝鲸鱼的研究,并且写研究报告……结果,全国一片哗然!有人给报刊写信,不屑地讥讽道:八岁的孩子写研究报告?不是儿戏还能是什么?! 其实,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可能奢望孩子能写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论文,甚至我们根本就不要期望孩子写出一篇稍微像样的论文。我们要的就是开始培养孩子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在那篇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论文里埋下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种子。 为什么在中国有“研究生”这种奇怪的叫法?就是因为过去一直不允许大学本科以下的各级学生做研究。好像研究就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独立研究,应该等到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以后,并且在具备研究能力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时才开始“研究”。四年本科,也只是在快毕业时,才有资格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研究”那么一下。 而美国的教育观念是相信孩子具有跟成年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 为什么要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为什么不能等到研究生阶段才做研究? 其实,道理并不难理解。 首先,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形象思维与他们的年龄增长是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好奇心越弱。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形象思维最活跃的阶段,鼓励孩子做研究,种下一颗良好的种子,就像在股票市场上买了潜力股一样,等着来年的丰收。 其次,我们在“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一节中曾讨论过: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道理,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素质,也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它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灌溉,没有充足的阳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能成材,但是已经难以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对他们心里的种子说说:“种子呀,对不起,我们现在要控制住你们,不能让你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到了研究生阶段才说:“种子们呀,你们现在赶快开花结果吧……” 对比美国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颇具发人深省的现象:就是相信孩子具有跟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在美国的学校里,不仅是天赋教育这样做,其他的常规教学也十分讲究培养和发展孩子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家庭教育需要加把油,补补课。 总结一下今天讲课的要点:孩子也有研究能力,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开始不断发问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千万不要因为这些有头没尾的“研究”,就把孩子的研究扼杀在摇篮里。等到孩子开始有头有尾地写几句“研究报告”的时候,不能要求太高,不要求全责备,要珍惜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要保护和培育在那些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论文里埋下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种子。 好啦,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次再见!
2. 培养收集观点的孩子,还是培养创造观点的孩子?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上次课程我们讨论了:小学生就能够开始写研究“论文”的问题,同时还提醒家长:在这个阶段,不要苛求孩子的论文。今天啊我们来谈谈:我们既不要对孩子的研究“论文”求全责备,但是又不能停留或满足于培养只会收集观点的孩子,我们需要,也能够培养出能创造观点的孩子! 作为家长,我要常常警惕自己脚下的陷阱:我们不要培养收集观点的人,而要培养创造观点的人! 小学二年级时,儿子的所谓研究不过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做的是整理材料类型的研究,这种研究儿子还做过不少。比如,就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某个项目做研究报告。儿子在四年级的课堂中,就曾经做过有关中国长城的研究报告。严格地说,还是收集观点的“研究者”。但是,我既警惕自己,又不过于着急,因为我知道,这是必然阶段(但是有许多人,也就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只不过做得更漂亮、更专业罢了)。但是这个必然阶段,一定是一个过渡阶段,不能是永久阶段。我们要慢慢地把收集观点的孩子,引导上创造观点的路子上来。换句话说,就是上节课讲到的:能提出“我认为”的孩子。这个阶段的“我认为”,一定还很幼稚,不过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像那个导演一样,把我的“我认为”简单粗暴地绞杀了。 …… 黄全愈教授和儿子矿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