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6种上消化道良性病变CT诊断

 zskyteacher 2018-05-03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医院  初艳龙

所读书籍:《消化系统CT诊断》

原著主编:林晓珠、唐磊

一、食管憩室

1.临床概述

食管憩室分为咽食管憩室(Zenker憩室)、食管中段憩室和膈上憩室。Zenker憩室多位于咽食管连接附近的后壁,位于环咽肌之上。食管中段憩室多近隆突水平,常为气管隆突下或肺门旁炎性肿大淋巴结粘连造成,为牵引性憩室或称获得性憩室。膈上憩室多为外压性憩室,与食管运动紊乱相关,体积多较大。

2.CT表现

纵隔内食管旁含气腔,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与食管相通的憩室口部与颈部,憩室较大者可见潴留食物。合并炎症者增强扫描可见黏膜面高强化及管壁水肿增厚改变。


二、食管异物

1.临床概述

患者多有吞咽异物病史,伴有异物感、疼痛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异物性质、梗阻位置和食管壁损伤程度相关,严重者可伴发纵隔脓肿、呼吸困难等。

2.CT表现

食管颈段近入口部后壁存在肌性缺损区,是异物最易存留且易于穿孔的部位,异物密度低显示不清者可结合食管腔扩张等间接征象辅助判断,时间较长者可伴有食管壁的水肿增厚,严重者并发咽旁或纵隔脓肿、气肿。


三、胃息肉

1.临床概述

胃息肉是一组起源于黏膜的隆起性病变,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大小不超过3cm。增生性息肉多见,常见于慢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较少恶变倾向;腺瘤性息肉少见,多较大,孤立,可发生恶变。

2.CT表现

①增生性息肉:多光滑,圆或椭圆形态,1cm左右,常多发,集中于胃底体及后壁,多无症状,常为偶然发现。

②腺瘤性息肉:常伴分叶或菜花状外观,可带蒂,多见于胃窦,较大肿瘤浆膜面可见脐样凹陷,可见粗大供血血管由此进入。


四、十二指肠腺瘤

1.临床概述

十二指肠腺瘤是起源于黏膜的良性肿瘤,以组织学正常的十二指肠腺的结节性增生为特征,伴有导管和散在的间质成分,常见部位是十二指肠第一部和第二部分交接处的后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

2.CT表现

直接征象为突向肠腔内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多均匀,边缘锐利,有时可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明显强化的黏膜于病变所在区域中断,有时表面可伴溃疡形成。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可导致胆道系统梗阻,出现胆胰管扩张的双管征、胆囊增大等间接征象。


五、异位胰腺

1.临床概述

50%发生于胃窦至十二指肠的区域,可具备正常胰腺组织的任何成分,起源于黏膜下层或肌层,很少累及黏膜和浆膜,多突向腔内生长。临床症状与部位、大小、黏膜受累情况等有关,多数表现为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如异位胰腺分泌消化液破坏组织和血管,则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如合并炎症或假性囊肿改变,则可能引起梗阻。

2.CT表现

胃黏膜下结节或肿块,突向腔内生长,不超过3cm。病灶多呈囊实混合性,囊壁厚,肿瘤长短径之比多>1.4,可见有实性分隔,被覆黏膜层常增厚,伴明显强化,为黏膜继发炎性改变所致,部分可见脐凹征及中心导管征。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征与病变内部成分相关,与正常胰腺成分相似者强化与胰腺同步;腺体成分为主者可明显强化;导管及间质成分为主者呈低强化,伴扩张导管或假性囊肿者可表现为囊性密度。


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临床概述

由于病变部位食管黏膜变薄,曲张的静脉容易受到食物磨损或黏膜溃烂而破裂,导致呕血,甚至大出血致患者死亡。

2.CT表现

黏膜下层静脉曲张平扫时表现为食管或胃底壁增厚,管腔轮廓不规则,曲张静脉向管腔内突出,严重者呈肿块样。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与腔静脉或降主动脉相似,但强化高峰出现相对较晚,强化持续时间较长,呈现延迟性强化。曲张的静脉可呈圆形、类圆形或结节样凸向管腔,使管腔呈锯齿状。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