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掀起了一股找彩蛋的狂潮。而作为影迷的毒药君,自然是对电影中的各种迷影情节情有独钟。
尤其是电影中对经典恐怖电影《闪灵》的完美还原,简直不能更惊喜了。 ▲《闪灵》剧照
《闪灵》出自美国最成功的导演之一,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7.26-1999.3.7)之手。
▲斯坦利·库布里克 而提到库布里克,就不得不提他的“未来三部曲”——《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以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部《发条橙》。 《发条橙》改编自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是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豆瓣19w人标记,评分8.4分。 IMDb:8.3分, 烂番茄新鲜度89%。 1971年,《发条橙》一经问世,就以其对性与暴力的大胆描写被分为X级影片,并引发起争论不休的讨论。
美国称其为年度最佳电影,提名197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这也是为数不多被提名的X级影片。 然而,在一些国家地区,电影却因为其中许多暴力场景被青少年模仿而被禁,尤其是在英国,就遭到了近30年的禁演,一直到库布里克辞世之后才得以上映。
那么究竟这部禁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部最奇特的电影之一——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电影设定在不久的将来(小说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社会秩序混乱。
主人公阿历克斯是一个充满暴力倾向的少年,整个故事也是围绕着他一段人生中三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是无恶不作的放纵。狂妄跋扈的阿历克斯与三个臭味相投的跟班整日游手好闲,他们终日流连于充斥着性元素的奶吧,喝着混有药物的人奶。
他们恶贯满盈,随身携带着藏有刀刃的手杖,殴打桥洞下哼唱着《Molly Malone》的流浪醉汉。 看到死敌比利与其手下们对一个女人行残忍之事,他们会冲上去暴打对方,然而并不是出于正义,而是对死敌的挑衅和心中对暴力的强烈兴趣。
一天, 他们开车在乡间小路上狂奔,经过一栋别墅时,四个人便心生歹念。 别墅中住着作家亚历山大和他的妻子,阿历克斯四人以出车祸借电话为由进入别墅,他们残暴地破坏别墅,打残作家,甚至××了他的妻子,并逃离了犯罪现场。
这里有个花絮,阿历克斯在施暴的过程中哼唱的《雨中曲》,是演员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的即兴表演,导演库布里克觉得这段恰到好处,便保留了下来,不过歌曲的原唱者却对此十分厌恶。 作恶之后阿历克斯依旧放纵,混迹奶吧,邀请音像店的两个女生,来了一场“三人行”。 库布里克在这里为观众贡献了一场最为奇特的“啪啪啪”,快节奏的剪辑搭配《威廉退尔进行曲》,诡异且讽刺。 然而此时的阿历克斯并不知道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因为他平时的专横霸道,三个跟班早已对他产生了不满。 四人故伎重施,计划闯入一位独居猫夫人(家中养了很多猫)家中作恶,而猫夫人却很有戒备之心,打电话报了警。 不过对于阿历克斯来说,此门不通,还有窗户。于是他便从窗户进入房子,不幸的是,在施暴过程中失手杀了女主人。 更不幸的是,阿历克斯遭到了跟班们的背叛,被赶来的警察逮个正着,这就进入了他的第二个阶段——监狱改造。
被捕的阿历克斯被判刑入狱14年,在监狱中,一向为非作歹的他突然变成了模范犯人,听话守规矩。 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他的脑子里依旧充满着暴力与性,甚至更甚。 这时,政府由于政治因素与牢房紧张,提出了一项犯人改造计划。为了提早出狱,阿历克斯积极表现,被选中作为试验品。
这次的改造在毒药君看来就是一次“洗脑”,过程中,阿历克斯被全身被固定,被强迫观看各种血腥、暴力以及强奸视频,更过分的是还要配上他最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终于,在经历了两周的治疗之后,阿历克斯被治愈了。
他对罪恶已经形成了生理性的厌恶,只要动了犯罪的念头或有了性冲动,便会产生作呕反应,当然对于《第九交响曲》也是如此。
作为政府实验的成功案例,改造后的阿历克斯被释放,来到第三阶段——遭受报复。
改邪归正出狱后的阿历克斯并没有迎来全新的幸福生活。
回到家中的他发现自己房间被一个陌生男子占领,父母视其如己出,待自己却异常冷漠。 离开家,游荡在街头,又被曾经欺负的流浪汉撞见并暴打,无力还手的阿历克斯只能忍受着疼痛。 被打后求助警察,又发现两个警察竟然是从前的跟班,阿历克斯又被拉到野外,像牲口一样被对待。
满身疮痍的阿历克斯又来到一栋别墅,好巧不巧,这里正是当年被自己打残的作家的家,不过还好因为当初带着面具,作家不认识他的脸。 而作家只认出了阿历克斯是被改造的犯人,作为一位反政府组织左派人士,他便想要利用阿历克斯引起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就在这时,洗澡中的阿历克斯哼起了那首《雨中曲》,暴露了身份,心生恨意的作家便利用《第九交响曲》逼得阿历克斯跳楼自杀。
然而,作为男主角怎么能这么容易死呢?住院的阿历克斯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与政府的关怀及治疗,当然只是将其看作维护政府形象的工具。 最后,在闪光灯与《第九交响曲》中,阿历克斯在想象着一群中世纪打扮的人围观自己的性的狂欢中,说道:“我被治愈了,全好了!” 这也意味着阿历克斯重新回归到了恶。
“发条橙”一词源于英国伦敦郊外的俚语,指的是内部异常,而外表看上去却自然平常的东西。发条橙本身是不存在的,寓意奇怪的东西。
在原小说的引言中,原作者伯吉斯就表示,
这也是小说与电影都在探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
个体的自由,在电影中的表现是人对于善良和邪恶的选择,这两者其实都是人性的使然,而选择善良,还是选择邪恶,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由意志。
正如阿历克斯在监狱时,神父对他说过的话:
阿历克斯一开始选择了恶,他所做的恶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这个时候他却是一个自由人。
而政府为了社会秩序,为了建造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对阿历克斯进行了迫害式的治疗,最终打造出来了的是没有了自由意志的发条人。
他的善也不是内心的选择,而是一种强迫行为。
当然,这里不是说电影倡导的就是顺应内心,任性而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受到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约束,这些是限制,但不应该是控制。 生而为人,请善良,是要我们选择善良。
另外,除了发人深省的核心主题,电影的成功更要归功于导演库布里克的才华与大胆,《发条橙》无论是在摄影、剪辑,还是音乐等方面都堪称经典。
摄影师出身的库布里克无时不刻不在电影中展示自己对于构图、画面色彩的完美追求。 首先是构图上,影片一开始就是阿历克斯的面部特写,让人不寒而栗;进而镜头拉伸,对称构图,奶吧的面貌逐渐呈现。
而这样的构图贯穿整部电影,无不体现库布里克对于电影画面的完美追求。 其次是画面以及色彩的处理,无论是人物的服装、化妆、造型,还是布景,各种浓艳的色彩打造出了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同时,强烈鲜艳的色彩搭配无处不在的独特怪异的布景,风格夸张肆意。 奶吧中各种姿势的白色裸体女性雕像,阿历克斯家中淫俗色彩的家具,猫夫人家中充满性暗示的画像以及那根硕大的白色丁丁等,这些光怪陆离的布景都营造出了电影的后现代主义,以及超越现实的虚无感。 而在剪辑与配乐方面,将性暴力、打斗场面用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呈现,搭配上悠扬大气的古典乐,这样的混搭方式,怪诞却让人拍案叫绝。 阿历克斯是个无恶不作的恶人,而他最爱的音乐却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他作恶之时,用古典音乐掩盖现实中的厮杀声,惨叫声。 通过高雅事物反衬邪恶,形成强烈反差,库布里克用最欢腾的乐章表达出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 总而言之,《发条橙》无论是从主题内核的探讨,还是影像语言的表达上,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40多年的经久不衰,值得一遍遍去欣赏品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发条橙》是库布里克第一次独立进行的剧本改编的作品,不愧是殿堂级的大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