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水平相当、工作努力程度相近的人,在职场中谁更有优势呢? 我想也一定是善于自我整理、善于自我塑造的那一个。 / 01 / 不要只有阅读能力 没有识别能力 最近,有个勤于学、敏于思的创业朋友跟我说了一段关于学习思考的话,相信颇能够代表当下很多人的思考。他说: “我不要做浅薄的知道分子,而是有过独立思考、精深探究的识别分子。网络上漂浮着大量的所谓‘大咖’言论,有些只是漂浮在知识海洋表面。” “当你深入阅读、致敬行业经典、认真记笔记和思考时,会发现有些人只是走江湖的游医,把他们全部删除后,脑子就可以只留给经典、留给思考、留给认真记笔记。 有些人名声比学问大,胡说的勇气比学习的习惯大,在追捧中自我陶醉,当我把这些人删除后,我的思路更清晰了,多则惑、思则精。”
“互联网是个海。到处是浮在水面的‘大咖’。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互联网和某些‘大咖’的共舞降低了很多人的智商,一天微信 8 小时,什么都知,什么都不知,认知会下降得很厉害。”
“我认为文明,对个人,是自觉和善的意识,对社会而言,是纸和笔的记录,大家的共识与追求的美好,并写下来,开始存留和传播,这样才形成文明。”
从这些话语里,不难看到一个现存的普遍现象,也可以引出一句话:不要只有阅读能力,没有识别能力。
他在言语之间表达了对点式学习、表面化学习、形式学习、线性思维的担心,也期待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提升经典学习、综合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量过载的时代到来之前,处理信息能力太弱,然后就开始被各种信息疯狂地洗刷。
这位大声疾呼的朋友,他的话并不是在映射谁,而是希望让大家的脑子更清醒地学习。 今天,有一个观点:信息过载而知识匮乏。说明这个世界生产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明显出现问题,大家的痛苦就在这里。 这就是其中的信息消化管道出问题了,从而导致不“清醒”,影响了学习、工作。想要清醒,必然涉及到信息的管理能力。 / 02 / 学习和实践的错位 导致“知”和“行”的分立 人为什么要做信息的自我管理?
德鲁克先生说: “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第一,组织比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于是,人们对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正如德鲁克所说,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即使非知识工作者,比如企业家、创业家,大家也经常谈论经济危机、行业危机、企业危机、职业危机。 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推论:认知不够了,要升级,要革命。于是一股脑疯狂地学习,也学到不少新东西。当时获得极大满足感,但是一回到现实和岗位,依然无法做出什么新贡献,也没有从工作中引发挑战。
为什么?
因为在学习之初,没有认真不断地梳理和思考这些实际的问题: 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属于何处?你该做出什么贡献?如何对人际关系负责? 最后导致“知行合一”中的“知”与“行”越加对立。
不要让自己的信息消化管道(识别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转化能力)都出了问题。 / 03 / 聪明的人懂得这套 信息实践的方法论 香农在1948年发布的一篇论文里阐述一个重大的理论:信息论。这是专门研究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可靠传输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这个理论出来之后,轰动一时,它让大家意识到: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其实是用信息来传递的。
人类的精神就是从信息中诞生的。 大家要懂得像管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一样去管理自己的信息世界。这就是从一开始自悟先生的观点就要强调的,这也是笔记侠在做的。 笔记侠做笔记,从来不停留于笔记本身,而是对信息的主动探索、分类、归纳、呈现。 聪明的人就是懂得整理信息的人,而不是一味接受信息。 构建信息的秩序至关重要。 比如房屋的质料是砖和木石,而砖和木石按一定形式结合起来,才是房屋。亚里士多德说了:“一切要素组成之事物,均为物质与形式的复合体。”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能够将信息储存在框架里的人。信息整理能力高的人等于聪明的人。 高人,无论多么庞杂的信息都能够从中找出重点。 笔记侠柯洲,知识信息管理专家,被业界称为“笔记大神”。热衷信息整理,个人坚持做笔记超过21年。他的信息整理方法成就了笔记侠并且帮助了600多位笔记达人。 《笔记侠柯洲手把手教你做笔记》这套结构化的超级笔记整理术是柯洲多年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结晶,曾是笔记侠的不传秘技。 现在,课程上线后迎来将近10000多名爱学习的朋友共同研习。
他马上就要把这个技能做到硅谷去了,一起学习的都将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掌握了做笔记这项核心信息整理技能,你会发现,你的高效人生也会像开挂一样飞速进阶。 |
|
来自: 昵称27668764 >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