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又回来了,带你穿透黑暗,直抵灵魂

 闲谈集锦 2018-05-04


朗读者 

——

 ——董卿

——


 

01

 

20多年的主持生涯,做过上千场节目,只要上了台,主持人董卿就会觉得充满力量和快乐。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觉得舞台上的她只是带着经验和任务去主持,而不是激情和热忱,拿起话筒不再那么兴奋。心里有个声音在提醒董卿,是时候跟过去的自己做个了断了。


所以从2016年3月开始,董卿开始酝酿一档全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希望通过节目传递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温度去打动观众。



一直以来,阅读陪伴着董卿成长,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早之前她就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将读书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孵化出一个全新的电视栏目?


就这样,董卿担起了《朗读者》的制作人,创意,策划,立项……她带着团队一步步筹建。


在最困难的时候,董卿每天晚上两三点失眠。她坐在家里的地板上,思考着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想着想着,天亮就了,她不得不把微笑带到办公室,召集大家继续开会。


“事无巨细,严苛挑剔”,是董卿的团队成员对她的评价,工作集中时,她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董卿曾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中的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工作,“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磕磕绊绊中,2017年1月8日,《朗读者》终于开始了第一场录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0天后,《朗读者》首播,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真实的情感传递文字背后的价值,兼具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


<《朗读者》,诗人余秀华分享心路历程>


从第一期的“遇见”到最后一期的“青春”,这些充满故事的朗读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和感动,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全民热议,此后更是三次斩获业内权威奖项。

 

02

 

《朗读者》热播后,大家都在问董卿: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


董卿想到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不幸丧生的乔治·马洛里,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他说:因为山在那里。董卿的回答是:因为文章在那里。


<《朗读者》,濮存昕朗读老舍作品>


互联网和手机渐渐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在董卿看来,这种现象正在影响今天的创作者、影响视频内容的生产,重形式轻内容、重潮流轻历史、重伎俩轻格局、重娱乐轻内涵的节目长时间霸屏。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是我们内心最渴望的吗?董卿追问自己。


带着这颗初心,董卿确定了朗读者和读本的选择标准:独特的人生、饱满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质朴的品格、顽强的精神、高远的志向,而读本,必须是打动人心。


<《朗读者》,倪萍回忆为儿子治病时哭成泪人>


董卿以87版《西游记》的作曲许镜清举例:


老人家有很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音乐会。为此他努力了30年,直到70岁那年,他靠喜欢《西游记》的观众,发起众筹完成了这个心愿。所以在《朗读者》现场,董卿安排他读的是巴金写于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写的文章,《灯》。


《灯》里有一段是这么写的,“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面扑灭的灯光,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


<《朗读者》,许镜清朗读巴金作品>


董卿说:“当时他读的时候,我已经很难分辨这到底是巴金的话,还是他的话,抑或是很多观众心里的话。当嘉宾把自己的心打开,同时也打开了这些文字写作者的生命。那些文字,因为和朗读者相关联,投射出一种新的光芒,所以再次击中观众的内心,带给我们慰藉和启示。


《朗读者》在网络上引发的讨论热潮持续不退,很多作家遇见董卿会说,董卿,谢谢你,你在电视屏幕上为文学留出了一片天地。


但其实他们不知道,董卿最想感谢的,是所有用命在写字的人,这些文字给世界带来了光,而如何让这道光照亮在更多人的头顶,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董卿觉得,经典文学的力量,是任时间长河如何奔腾,都能沉淀在人们的心灵河床上,只待一个契机,就能被唤醒。

 

03

 

《朗读者》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朗读者》在喜马拉雅客户端的收听达到了5.8亿次,全网的视频播放超过10亿次,微信公众号突破10万+的文章超过300篇……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也是文化节目中前所未有的数字。这些数据也证明了,节目得到了新媒体的追捧,或者说是得到了全民的喜爱。


<《朗读者》,冯小刚分享老炮儿的青春芳华>


《朗读者》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节目用出声的阅读方式传达内心情感,让优质文学回归生活的语境,最终也唤醒那个书香满溢的年代。


第一季中,67位社会各界各领域的嘉宾,呈现近百篇优秀动人的精美文字。节目收官之后,董卿作为主编,将这些文字编成同名图书,很快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匹黑马,畅销全国。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朗读者》的特色线下活动——“朗读亭”热潮再度蔓延。各地人文地标开放的第二批朗读亭,瞬间变成了网红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在小小的私密空间放声朗读,吐露心声,感受文字的力量。


<西安曲江书城,朗读亭的队伍从白天排到黑夜>

可以说,从节目延展到线下众多城市的“朗读亭”,再到将电视文本转化为AR技术加持的“电视书”,《朗读者》已经不仅仅是一档优质而成功的电视节目,更是一个文化品牌和文化热点,一股从线上传导至线下的“朗读热浪”星火燎原,“朗读效应”在全社会不断发酵,为“全民阅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在董卿看来,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就是《朗读者》的内核。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习惯接受文字的熏陶,成为一名“朗读者”,读出文字的价值,读出内心的丰盛。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董卿相信文字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她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文化节目成为一位“文化导游”,为广大观众和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门,带领他们通往更加辽阔的世界。


不久前,董卿更是携《朗读者》亮相戛纳春季电视节的舞台,全程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原创节目,不遗余力地推介中国文化节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正如董卿所言,从事电视工作二十年,她终于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回归初心,去做一档以文化为内容的节目,用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声音和文字去呼唤一个被封存在课本里的遥远时代,让远去的文明在血脉里复兴。

 

04

 

那夜,《朗读者》第一季录制完成,董卿走出演播室,天色已微亮,她身后的工作人员正在拆除舞台,和茫然站在中间的自己形成强烈对比。


董卿心想,再过几个小时,那个我为它辛苦了一年多的舞台就消失了。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心底和它说再见。


《朗读者》第一季结束后,不少观众直言不讳地表达没有了这挡节目的空虚感,很多人更是希望,《朗读者》应该作为一个全年性不停播的节目。


万众期待下,董卿最终没有和它永久告别,《朗读者》选择了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发布第二季的宣传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朗读者》第二季宣传片>


宣传片中,董卿一袭白衣,在舒缓柔美的音乐中,翻阅书本,开启了关于朗读的思考:


朗读究竟需要什么?需要一个好天气?需要安静的阅读环境?需要一本经典的名著?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需要观众的掌声?需要温暖的陪伴以及一束明亮的光?


朗读需要理由吗?宣传片中,这些平凡的“朗读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朗读可以不限于年龄与载体,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目光,可以不惧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可以是个体的私人独享,更可以是一道光明,穿透黑暗,照亮内心世界。



两分钟的宣传片,走心的文案,精细的制作,更像一部电影大片的宣传片,这在浮躁喧嚣的综艺圈,显得难能可贵。


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就像董卿和《朗读者》团队真诚的态度。在第一季中,舞台上的近百篇文章,他们准备了超过1000篇;每期的节目时长是90分钟,实际录制时长每一期达到了900分钟;遍布全国13座城市、81个人文景点的朗读亭,有超过3万人次参加,留下了240小时的素材。


文学经典是心血的酿造,一档优秀的文化节目亦然。董卿说:“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后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如今,他们将带着《朗读者》第二季再度归来。第二季中,董卿将同时担任制作人、总导演兼主持人,姚明、胡歌、王石、贾平凹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以及更多拥有着不平凡故事的平凡人物,将用隽永、动人的文字和故事,带你遇见大千世界,迎接生活的无数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