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兑

 中医小儿推拿师 2018-05-04

1 拼音

lì duì

2 英文参考

Lìduì ST45[中国针灸学词典]

lìdu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厉兑
汉语拼音Lidui
罗马拼音Litui
美国英译名Strict Exchange



中国ST45
日本45

莫兰特氏E45
富耶氏E45
德国M45
英国S45
美国St45

厉兑为经穴名(Lìduì ST45)[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1][2]。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井穴五行属金[1][2]。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门户[1]。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㖞,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还可用于急救。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5 特异性

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金。

6 穴名解

厉指胃,兑代表门,对内庭来说,厉兑穴有如胃经之门户[1]

足阳明脉“挟口环唇”,胃为水谷之海,纳食须以口,本穴主治口噤、口僻,以及相关疾患,故名之。[3]

7 所属部位

趾端[4]

8 厉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5][6]

厉兑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2]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1]。正坐或仰卧取穴[1]

厉兑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厉兑穴的位置

厉兑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厉兑穴的位置(肌肉

厉兑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0.1寸处取穴[2]

厉兑在足趾,第二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取穴,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7]

10 穴位解剖

厉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第二趾肌腱的外侧束。有趾背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骨侧皮神经的外侧支分布。趾长伸肌及第2趾伸肌由腓深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甲根[1]

皮肤→皮下组织[6]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趾背神经和动脉分布[6]

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形成的趾背动、静脉网[2]

11 厉兑穴的功效与作用

厉兑有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作用

厉兑有通经苏厥、和胃清神、清阳邪热的作用[1]

厉兑穴有活络开窍回阳救逆之功[3]

厉兑穴属足阳明胃经井穴,配五行属金,金为土之子,“实则泻其子”,凡胃经实热证,泻本穴引火下行,以泻经热,治疗头面五官病及热病[7]

痰生于脾,聚于胃,火动则升,气滞则盛,足阳明经别又上通于心,故厉兑穴泻火化痰、宁心开郁,可治梦魇、癫狂之证[7]

厉兑为足阳明胃经经止穴,取之可调节阴阳,用于急救[7]

12 主治病症

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齿龈炎,口㖞,鼻衄,鼻炎,扁桃体炎,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消谷善饥,晕厥,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唇疹,鼽衄,喉痹颈肿,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口噤,膝髌肿痛,足背肿痛,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下肢麻痹等。

厉兑穴主治面肿、齿痛、口㖞、鼻衄、胸腹胀满、热病、多梦、癫狂[6]

厉兑主治面肿,口㖞,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心腹胀满,胃脘疼痛,热病,多梦等[2]

厉兑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晕厥、癫狂、多惊好卧、梦魇不宁、口喁唇疹、鼽衄、齿痛、喉痹颈肿、心腹胀满、消谷善饥、黄疸、水肿、便秘、便血、热病等[1]

现又多用厉兑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齿龈炎、扁桃体炎等[1]

厉兑穴主治齿痛,面肿,口㖞,口噤,鼻衄,咽喉肿痛;癫狂,梦魇;膝髌肿痛,足背肿痛;热病,水肿[7]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癫痫,癔病,嗜睡,面神经麻痹;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牙痛,扁桃体炎;

其它:胃炎,下肢麻痹。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浅刺0.1寸[6]

斜刺0.1~0.2寸[2]

直刺0.1~0.2寸[1]

浅刺0.1~0.2寸[7]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7][2]

向上斜刺0.2~0.3寸,局部胀痛

13.2 灸法

可灸[1][7]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2]

米粒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配伍

厉兑配条口三阴交,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不得卧

厉兑配隐白,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梦魇不宁。

厉兑配隐白、中冲大敦,有豁痰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昏迷

厉兑配隐白、中冲,治中风昏迷[7]

厉兑配内庭、太冲,治五官炎症[7]

厉兑配合谷风池,治热病汗不出[7]

厉兑配十宣水沟,治昏厥[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疟,不嗜食,厉兑主之。寒,腹胀满,厉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热病汗不出,寒热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

针灸大成》:疮疡从髭出者,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

《针灸大成》:尸厥如死及不知人,灸厉兑三壮。

《针灸大成》: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心腹胀满,水肿,热病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胻寒,喉痹,上齿龋,恶寒鼻不利,多惊好卧,狂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黄疸,鼽衄,口㖞,唇裂,颈肿,膝髌肿痛,循胸、乳、气街伏兔、胻外廉足跗上皆痛,消谷善饥,溺黄。

百症赋》: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

备急千金要方》:头热;龋齿;喉痹;硬咽寒热;面浮肿;嗜卧四肢不欲动摇;吐舌戾颈。

16 研究进展

16.1 治疗扁桃体炎

少商商阳、厉兑,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上述腧穴,刺入0.1~0.2寸,出血后挤压针孔周围,每穴出血5~6滴,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双侧腧穴均刺,每日1次至治愈。疗效标准如下。痊愈发热消退扁桃体无肿大,无疼痛。好转:发热减轻,扁桃体肿大减小,疼痛减轻。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结果:本组54例,痊愈34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

16.2 治疗眼睛、口腔实热病症

取患侧厉兑,以三棱针速刺之,挤压出血,至血色由暗红转淡为止。可用于治疗麦粒肿目赤肿痛、牙痛、口腔溃疡。厉兑放血治疗以上病症,见效快,一般经1~2次治疗后即可获愈,且简便安全易操作,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本法放血量应足够,一般可达0.3 mL,否则疗效欠佳。[7]

16.3 治疗面瘫

取患侧厉兑,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三棱针,左手固定患侧第2趾,或推厉兑,点刺1~2次,以出血为度。黄鳝血敷法:让患儿仰卧,患侧面朝上,用火罐太阳颧髎两穴各3 min。同时取黄鳝(机灵活跃、青背黄腹者为佳)1条,去头颅,将热血涂抹到患侧部位,待血将凝时,取棉纸按脸型大小盖上即可。点刺厉兑与黄鳝血外敷同步进行,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208例中痊愈184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04%。[7]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7.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1-192.

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