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建卫600年:子弟兵的奉献

 网罗天津卫 2018-05-04

  1404年12月23日,直沽设卫,有了天津,次年、再次年分设天津左卫和右卫。一府三卫,国内罕见,说明天津的重要。“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由指挥使统领,直隶于后军都督府。每卫士兵足额5600人,也就是说,天津从“落生”那天起,就被赋予了屯兵、守戍、护畿的使命,军民之间就有了不解的情缘。

  这种情谊酝酿到极致还是半个多世纪前的平津战役,大兵压境,百姓支前,打赢的是一场正义战,更是一场人民战,而三十多年后,又一场不见硝烟的硬仗在津沽大地上打响。1981年春夏,华北大旱,用水告急,引滦入津提上日程,这是一项与天地角斗的浩大工程,从潘家口水库引水,穿燕山,过田野,将滦河水输入天津,全长234公里,其中最难的是要凿通一条九千多米的引水隧洞,这隧洞高6.25米,宽5.7米,是中国最长的引水隧洞。

  总攻方案已定,谁去横刀立马?

  子弟兵首当其冲。两个师直奔一线,摸惯了步枪的手举起了风钻,单凭想象是很难还原当年那一幅波澜壮阔的情境的,每天几十个作业队轮番上阵,9000多人进出隧洞,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甘洌的滦河水就流进了津门百姓家——这一仗,印证了军民鱼水,印证了人定胜天,将平津战役的炮声和引滦入津的欢呼融在一起,书写了津门军民共建、双拥模范新的一页。

  子弟兵的奉献,对第二故乡的付出,百姓心里竖着一块丰碑。校外辅导员,军警民共建点,处处涌动着热流,处处延伸着真情,这是血浓于水的关联,也是战无不胜的法宝,从双拥到双赢,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军民共同期待的轨迹。(马宇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