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俞穴之“荥穴”

 学无止境小屋 2018-05-04

      “荥”的意思山涧的小溪之水,在《黄帝内经·灵柩篇》有云“春取络脉诸荥··· ”,就是说在春天时取“络穴”和“荥穴”治病效果应该会好一些,所有这些只是根据不同的病症相对而言,不可拘泥于形式。“

     《难经》上说“荥主身热”,实际上就是能治很多上火、内热之症,也是我们常说的“似病非病”的亚健康体质。像口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心烦不眠、眼睛赤红、发烧等症均是它的治疗范围,如果配合其它穴位使用效果更佳。

       按照前面所讲的对照,阴经的“荥”穴应该属“火”;阳经的“荥”穴应该属“水”。它多位于手掌指关节或脚掌趾关节上。

一、肝经的“荥”穴是“行间”穴(见图1);属火。

       如果自“太冲穴”(见图1)向“行间穴”(见图1)方向推按,能起到消除肝脏郁结之气的作用;具有疏肝、利胁、调理肠道和治疗疝气等功效。如:“口苦、牙痛、口腔溃疡、腮肿、舌尖长泡、两肋胀痛”等均可归它治疗。

二、心包经的“荥”穴为“劳宫穴”,属火(见图2)。

       从它的字意中可解释为“劳累了去宫殿里休息”,我认为真是恰如其分。当劳累感觉到疲惫气短时按按“劳宫”穴会很快恢复体力。

主治:

        心痛,心悸,癫狂、癫痫,口疮,口臭(腥味),中风,易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等。

三、脾经的“荥”穴是“大都穴”(见图3)属火。

       主治一些和肠胃有关的疾病,如: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等;还可治疗“腰腿疼痛、骨质诉疏松、颈椎病”等症状。

       有人问:怎么颈椎病它也能治呢?其实这个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有一次一个朋友颈椎疼的很厉害,我给朋友推按“膻中”穴到“鸠尾”穴后没有缓解,这时我想到了“上病下治”的足底反射区,大脚趾的根部正是颈椎的反射部位,于是就点揉这个地方,没想到在反射区旁边却疼痛难忍,我再一看,这个痛点正是“大都穴”的位置,结果把这个穴位按摩到疼痛减轻了,朋友也不喊颈椎疼了。由此才对此穴能缓解颈椎病的疼痛印象颇深。

四、肺经的“荥”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穴位,叫“鱼际穴”(见图4);属火。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对治疗咳喘有特效;我有一个亲戚常年秋季(正是肺经所属季节)就咳嗽,夜间还伴有咳喘,我先帮她按揉此穴(当时她疼的都受不了),把痛点表出,到了一碰就疼的地步。她自己还对我说“以前没注意这么疼啊?现在按完怎么一碰就疼呢?”

       我跟她讲,以前你没注意它也没有按它,病在内而没外表;现在通过按摩刺激已使病气欲出,只要坚持做病就会好了。她还是将信将疑的坚持做了,五天后她告诉我,她每次按摩后当天晚上的咳喘就会减轻,现在已经完全好了,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不光是她一个人的体会,我周边的很多人也是“鱼际穴“的受益者,所以我深爱此穴。

五、肾经的“荥”穴是“然谷穴”(见图5),属火。

       “然者,燃也;谷者,粮也”,意思就是它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后变成营养之水气供应所需。这个穴位可不能小瞧,它不但能治疗心烦不眠、口干无液、咽干欲饮、胃酸胃胀、小便不利、心急上火、欲言无声等似病非病的恼人症状,还可治疗遗精、遗尿、足咐关节疼痛等病症;并是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一种)的必取之穴,有“升清降浊”之功效。

六、心经的“荥”穴是“少府穴”(见图6),属火。

       “少者,阴也;府者,府宅也”;意思是指本经气血聚集的地方。  

        这个穴位相当于“牛黄清心丸”的功效。像“心烦不眠、头颈疼痛、手心脚心发热、心慌、咽喉似有异物(梅核气)、胸疼”等症状都可通过按摩此穴得到缓解。

七、胆经的“荥”穴为“侠溪穴”(见图7),属水。

       “侠者,夹也,被夹于中间之意。溪者,小溪之水也”。

主治:

       心慌,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颊肿,膝股痛,胸肋痛,手背疼痛、足跗肿痛,寒症,疟疾也可点刺出血。

       这个穴以前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很忙,晚上还要写一些文章,所以睡眠没有规律了,虽然总是第二天做一些自我保健,可那只是管一时管不了一世啊,七天下来眼睛就不好使了,这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我当时还想,为什么身体上的穴位提前没有反应预兆(痛点)呢?

       正在纳闷的时候,右脚脚面不经意间搭上了左脚的后脚跟(因为当时在家坐在电脑前穿的是拖鞋,腿累的时候就会缩回座位下面两脚回搭一下),突然感到脚面钻心的疼痛,再一看,正是“侠溪”、“地五会”和“足临泣”这三个胆经的穴位,于是赶紧休息泡脚按摩,当时头部和眼睛就好受了很多,最后也不敢怠慢马上就睡觉去了。其实,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穴位都是有用的,只是咱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重视而已。

八、小肠经的“荥”穴是“前谷穴”(见图8);属水。

      “前者,前面的意思;谷者,是两山间空地意思”;此穴名意是指小肠经经气在这个穴位可以散热降温。能治疗因上火引起的“脑后疼痛,手心发热、出汗,慢性鼻炎、鼻窦炎,眼睛疼痛,耳鸣,咽喉肿痛,乳汁少”等热发病症。

九、胃经的“荥”穴是“内庭穴”(见图9),属水。

主治:

       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扁桃体炎、脚趾关节疼痛和胃火引起的牙疼(和“合谷”穴配合治疗)、咽喉肿痛、鼻塞(左塞按右,右塞按左)、鼻出血等症。

      “内庭者,自家庭院之意”;有些人喜欢好静自闭只喜欢呆在家里,不喜欢与人交往和说话;还有些人耳朵经常出现蝉鸣声;常按按此穴对他的精神能起到调解作用。

十、大肠经的“荥”穴叫“二间穴”(见图10),属水。

       “二者,小也;间,间隔、空隙也”, 是对本经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的说明。

主治:

       眼睛晕昏,鼻出血,牙痛(配合谷),嘴歪,咽喉肿痛等;此穴虽小,但是对治疗肩周炎,膝关节痛(下病上治)确是有较好的效果。

十一、膀胱经的“荥”穴是足“通谷穴”(见图11),属水。

       “通者,通道、通孔也;谷者,两山间的空地也” ;“谷者,有风且寒”;“足通谷”名意是指膀光经经气在此降温之地。

主治:

        头痛,颈部僵硬(配合“大椎穴”),眼睛眩晕,鼻衄等症状。

十二、三焦经的“荥”穴是“液门穴”(见图12),属水。

       看起来此穴虽小,它的作用范围是很广的。顾名思义“液者,液体也,经水也;门者,门户也”。

       它就像一个提供液体的小水闸,当你疲劳引起了眼睛干涩、眼皮发沉,口干无唾液;上火造成的耳鸣、耳痛、耳聋或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嗓子发干总是想喝水,可喝了又不解渴;这时多按按“液门”穴把这个“小水闸”打开马上就会有感觉,如果再配上肾经的“然谷”穴就会达到“望梅止渴”的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