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人转起源萨满歌舞

 山人r8ch18wlt6 2018-05-04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有的说二人转来源于莲花落”; 有的说源于打连厢”; 有的说来源秧歌”; 有的说莲花落打底,“秧歌镶边; 有的说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还有说秧歌打底,“百戏镶边等等众说纷繁, 莫衷一     

二人转起源萨满歌舞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有的说二人转来源于莲花落”; 有的说源于打连厢”; 有的说来源秧歌”; 有的说莲花落打底,“秧歌镶边; 有的说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 还有说秧歌打底,“百戏镶边等等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 只好悬案于历史。笔者近二十年来涉猎东北满族民间术术品收藏与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历经较长时间查阅年夜量图书资料、走访调查、研究论证, 终于对二人转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等理出一个较清脉络, 并从文化形态学和比较文化学角度, 力求揭示其发展渊源和历史面目。以下从六个方面论述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文化:一、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秉承。二人转产生年代约在清代前期, 通过二个演员说、唱、做、舞、绝等表演手段的综合艺术, 早年二个演员扮上装下装”,其上装男扮女装称包头”, 下装男扮丑角。统称一付架。这两个演员歌舞表演形式和北方萨满祭祀歌舞中年夜神、二神演唱形式、形态基本一致。祭祀歌舞中年夜神为主神() , 二神() 为帮神, 和二人转同样下装”( ) 围着上装”() 转。通过阐发比较可见二人转最早来自萨满教祭祀歌舞演唱形式。萨满教降生在北方原始母系氏族社会, 最早萨满由女酋长担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系氏族社会的呈现, 也呈现了男萨满(男酋长担负)由于那时受女神权习惯势力的制约, 故男人当萨满必须装扮成女人的样子。祭祀时脸要涂黑, 并在神帽的帽檐部缝上很多皮条遮面等。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早期男扮女装”, 面涂黑色的历史由来。

二人转起源萨满歌舞
二人转早期化妆与装束:“上装头上包一块青布, 戴上五朵年夜红花和用玻璃珠子串成的齐眉帘子戴在脑门上。还有一类用青布包头, 插四个年夜簪、戴三朵年夜花, 上身穿红袄, 下身穿绿彩裤, 外套一个年夜花坎
, 左右各有一个兜(可装扇子、手玉子等)。下装丑角头戴毡帽、上穿喜鹊褂(利剑袖头) , 下穿红裤子, 足蹬三道脸鞋, 腰系利剑腰包。上装青布包头插年夜簪戴五朵年夜红花正如萨满神帽顶戴十五叉鹿角, 寓意生命树崇拜演化而来。脑门前玻璃珠子装饰纯系早年萨满神帽帽檐上多皮条遮面的历史演变遗存, 青布包头是上装包头名称的由来,“丑角是为突出上装, 下装扮丑相由来。至于上、下装的其它穿戴如毡帽、年夜坎肩、喜鹊褂、利剑腰包(腰带) 等均系清代东北满族人的装束风尚, 是民族历史的痕迹写照。

早期二人转手里拿的不是手绢和扇子, 而是竹板和一尺三寸的木棒(一头钉块红布条) , 这二件道具都在萨满祭祀歌舞中应用。神棍和拍板沈阳故宫萨满祭祀用神具中都有原件。再有二人转演出开始, 倒退进场, 显得特别神秘, 极富吸引力, 这在萨满跳神祭祀中都有原形排场。如沈阳故宫萨满夕祭舞前, 萨满坐在神位前小凳上唱请神歌。当太监用鼓槌击年夜鼓一点应合萨满所敲手鼓时, 萨满应鼓点慢慢拱立并腰肢还要盘旋扭动, 萨满立起后, 要面向神位, 其身后是舞蹈空间, 故首先向后退,“盘旋跄步以双脚向后按点蹭步、扭动腰肢、腰铃哗哗声响, 舞蹈呈盘旋之势。太监双手击年夜锭鼓三点以合萨满手鼓, 萨满以盘旋跄步向神位标的目的前进, 边蹭步边扭动腰肢边击打手鼓诵祷神辞, 回到神位前小凳处坐。太监双手击鼓五点七点九点十一点频频三次祷祝、拱立、前后倒退。击鼓四点”“夕祭完毕。以上可见二人转倒退进场渊源。


2
、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众所周知二人转音乐曲调有九腔十八调, 七十二咳咳之说。这样火热、丰富的艺术相信一定事出有源”, 绝不会凭空创造。经过多方查证, 最新发现二人转音乐曲牌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是东北满族单鼓音乐的突出特征, 文嗨嗨武嗨嗨咿幺咳调九郎悲喊年夜腔慢四棒二十四节气歌天干地支歌放牛调盼五更夸桑拣棉花武王伐纣孟姜女哭长城等单鼓唱腔大都是二人转九腔十八调的源头。而单鼓正是萨满跳神的表演形式。这在研究民间音乐多年的专家刘桂腾先生著《单鼓音乐研究》一书都有介绍和相似论述。尤其二人转曲调中较早普遍使用的《文嗨嗨》曲牌即是单鼓音乐中的《点八卦》曲牌。为破译二人转音乐曲牌起源解开了一年夜谜团。所谓七十二咳咳文嗨嗨, 一般都是加在某些腔调尾音上哼嗳哟、嗳嗳哟”:例如二人转《许仙借伞》词
(
上句) 令郎高山把书念, 嗳咳哟, 嗳嗨哟。
(
下句) 令郎念书正三年哪! 嗳咳哟、嗳咳、嗳咳、嗳嗳哟、嗳咳哟!

以上几例尤其较早二人转都有嗳咳哟的形式, 唱法有分唱、合唱, 有主唱和帮腔等。据老艺人口碑和部分史料介绍, 较早的二人转都是《幺腔》, 据查证其本源在北方萨满教文化宝库中蕴藏, 如下例:
(1)
单鼓音乐《哟咳腔》曲一 《请神歌》(接宗谱)
打打鼓哇, 撞金钟呀, 哎呃呀!香主爷爷上了香主身上, 回家赴宴席呀,
呃呀!
一步两步往抢_呀, 哎呃呀!慢慢走哇, 慢慢行呀, 哎呃呀!稳稳铛铛接香主爷爷回家赴宴席呀, 哎呃!
(2) 北方萨满神歌中哟咳腔 蒙古《请祖先神》唱神歌:先从小辈() 往上请呵,请父亲() 和祖先呵;请所有的() 祖父呵,降临() 显灵呵。祖先的神灵呵呵,向你祈祷呵呵;病魔和痛苦呵 呵,请你给解除呵 呵。

再如东北流行谚语:“辽阳城, 九座门,满汉都供一个神, 辽阳城, 九道街满城都唱呼么咳。

二人转伴奏乐器: 有毛竹板、玉子、梆胡、喇叭、年夜鼓、底鼓、年夜锣、小锣共八种。
萨满祭祀歌舞伴奏乐器: 单皮鼓() , 腰铃、卡拉器(柏板)、台鼓神棍、神刀、三弦、琵琶。
通过两者对比, 主要乐器相同, 其伴奏功能亦同。二人转中音乐鼓点及东北秧歌鼓点和萨满祭祀歌舞乐曲鼓点均是三音列曲调,“三击为一节的老三点为基础, 老三点、五点、七点、九点、十一点, 三者在活动中是不成缺的打鼓套路。

 三、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祭祀歌舞

二人转是有歌有舞, 有说有相, 有绝技的艺术特征。以前叫双玩艺、双条、碰碰、蹦蹦、地蹦子、小落子、小秧歌等多种叫法, 东北有很多地区叫小秧歌”, 尤其二人转开场一二三场和演唱中载歌载舞等舞场较
多。其舞步、腕功、两肩、腰、全身扭动等舞蹈动作均来自秧歌(也是萨满祭祀舞蹈传承) 和萨满祭祀歌舞。据总结二人转舞蹈特征归纳综合起来为扬、蹲、摆、颤四个方面:: 双臂摆动, 年夜开年夜合, 极为开阔年夜方, 是东北各族人粗犷豪爽、尽情尽兴性格的抒发, 如奔马神鹰击空万里, 狩猎民族理想的表示, 也是金代莽式舞的继承, 舞姿动作多出于秧歌和萨满神舞动作。
: 歌舞中有蹲步、跺子步、出溜步、盘旋步、奔马步、七山步等, 这在萨满祭祀歌舞中都可找到表演实例和出处。尤其二人转下装角下蹲舞蹈以突出上装包头以挺为尚, 以高而美的动作最为普遍的遗存。摆: 摆腰胯, 二人转和秧歌中扭腰摆胯是绝美的舞步, 极富艺术魅力, 这是萨满歌舞萨满铃系臀后, 摇之哗哗作响摆腰动作来源。颤: 是东北满族秧歌和萨满歌舞的一年夜特征, 据萨满讲不颤神不来。记得小时候在本溪家乡亲眼见过一女萨满跳神”,她手中拿太平鼓边敲边颤抖, 从坐、站、舞始终离不开颤抖, 并在屋内盘旋作舞。二人转着彩装在场内盘旋年夜歌年夜舞边颤边舞,不但异常之美, 更表示出东北人民热烈红火、刚健、豪放性格。四、曲目唱段多从萨满神歌中来阴魂阵》是东北二人转曲目四梁四柱之一, 其唱词中五方五色旗将军部分五段是从沈阳市法库县单鼓艺人陈俊清演唱萨满神歌》唐神忏, 唐王诗中来, 比较如下:

二人转《阴魂阵》五方五色旗将军词为:

正东方本属青, 一哨人马青登登。
青人青马青旗号, 青甲将军率领兵。
正西方本属利剑, 一哨人马利剑登登。
利剑人利剑马利剑旗号, 利剑甲将军率领兵
正南方本属红, 一哨人马红登登。
红人红马红旗号, 红甲将军率领兵。
正北方本属黑, 一哨人马黑登登。
黑人黑马黑旗号, 黑马将军率领兵。
正中央本属黄, 一哨人马黄登登,
黄人黄马黄旗号, 黄甲将军率领兵。

单鼓艺人陈俊清演唱《萨满神歌》唐神忏,

唐王诗词为:
一挑东方甲乙木, 青旗人马往外出。
青人青马青旗号, 青盔青甲青战袍。
二挑南方丙丁火, 红旗人马往上裹。
红人红马红旗号, 红盔红甲红战袍。
三挑西方庚辛金, 利剑旗人马往上跟。
利剑人利剑马利剑旗号, 利剑盔利剑甲利剑战袍。
四挑北方壬癸水, 黑旗人马紧跟从。
黑人黑马黑旗号, 黑盔黑甲黑战袍。
五挑中央戊巳土, 黄旗人马赛猛虎。
黄人黄马黄旗号, 黄盔黄甲黄战袍。
二人转起源萨满歌舞




以上列举二人转诸曲目中多段均出自《萨满神歌》仪式歌单鼓唱词。从中不难看出其源流关系。另据李微先生著《东北二人转史》中也讲:“单鼓又名太平鼓, 原为东北满族的民间艺术, 渊源于萨满教神鼓。二人转《天缘配》中的南天门一年夜段唱是从神鼓第五铺鼓《请天神》而来。满族单鼓音乐源于萨满祭祀歌舞, 从满族军队建立汉军八旗制起至今已有三百五十余年历史, 其思维观念, 思想体系具有顽强的继承性、恒定性。故其主题内容、唱词恒久不变, 但在流传过程中也吸收他族先进部分, 逐步丰富艺术演唱内容,达到娱神娱人功能。二人转和单鼓音乐比历史较晚, 娱人功能是绝对为主。虽然成长早期也有娱神功能, 是因早期脱胎于萨满文化所致。但随着历史不竭成长前进, 其为广年夜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所需求, 其内容知识性、趣味性更强, 不竭丰富成长。满族单鼓音乐与二人转同属东北民间演唱艺术, 在历史成长中后者必定向前者学习、借鉴、有利于成长自己文化和艺术部分, 去失落晦气部分, 故此也可以看出其起源和流传的历史痕迹, 为确定二人转的起源时空提供很重要证据。

 五、曲目中表示的满族古老婚丧习俗是萨满文化遗存。

东北二人转曲目中表示满族风情民俗内容相当普遍, 其中演唱满族婚俗、丧俗部分更具典型, 如《兰桥》、《红月娥做梦》等其中表示满族婚俗部分较集中年夜段唱词有一百多句。并且这两个曲目满俗文句基秘闻
同。二人转《兰桥》词:
旦 你把你女儿许配我儿做续弦,
手镯给你四两, 还有一根黄盘头簪,
衣裳给你四件, 给夹不给单,
看个良辰日, 五月二十三。
五月二十三年夜好之日,
我婆家套辆喜事又来搬娶咱。
今天过门好去拜地天,
拿起红皮鸡蛋给我滚滚脸。
旦 转过来我的哥哥抱我把车上,
吹喇叭的是将军令,
有一对铜锣前引路,
怕只怕五鬼利剑虎把路拦,
一进庄村三声炮,
转过来我的公爹就把年夜门关,
要问关年夜门所谓何事?
他们都说: 憋憋性气怕我过门耍年夜颟。
娶亲婆送亲婆搀我把车下,
又来了个小姑娘给我倒红毡,
铺红毡倒红毡来的好快,
天地桌不远来在面前。
风刮盖头我仔细观看,
天地桌安排甚觉周全。
上面放着红粮半斗,
斗口就搁红纸粘。
上面插着一杆秤,
光有秤杆没有秤盘。
上边插着三支箭,
宝雕弯弓上满弦。
这叫秤平斗满多合理,
到后来生下孩子一马三箭中状元。
有碟粟子有一碟枣,
年夜葱三棵头发三钱。
这就叫伶俐伶俐早能立子,
结发夫妻能到百年。
后面还有四十多句约束新娘的规矩
: 新娘跨骑马鞍, 别踩着滴水檐, 别冲着
太岁, 勉得十二年不开怀, 踩高粱袋子上炕
坐福、给亲友装烟、翻菜碗、面条搭缦秆,
子孙饺子等等均是十足的满族风尚和禁
忌。
二人转《包公赔情》中表示东北满族等
人办丧事民俗的描写:
丑 嫂嫂黄金(身体) 入了柜,
我情愿搭个排了尸首停,
灵前供上倒头饭, 饭碗里,
我给你插上三棵棉花绒。
我给你蒙上蒙脸纸,
我拿个粮碟压你前胸。
绊手丝绊脚丝我给你绊,
在两手我给你攥上打狗干粮。
灵前给你搁上江水罐,
在足下给你点上照尸灯。
三亲六故来吊孝,
我能坐草去陪灵。
灵前烧上千张纸,
我能哭嫂嫂亲妈几声,
旦 三七二十一天起灵走,
我能给拉着那根老丧绳,
打领头幡我愿意,
摔丧盆子我愿扔。
三十二杠我抬头抗,
买路纸钱撒溜平。
我给嫂嫂送到包家老坟上,
给嫂嫂挖个黄土坑。
宽打墓子, 深打井,
里边填上两条土龙。
四角我把馒头垫,
五谷粮江水罐放在傍边,
看个吉时来下葬。
头锹土我来给扔,
我能守你一七、二七、三七。
四七、五七、三十五日,
我按着癸年癸月癸日上坟茔。
三月清明我插柳,
七月十五纸钱生。
十月初一寒衣送,
正月十五我送灯。
将灯送到你的坟上,
省得你坟前坟后黑咕隆咚。
以上仅举二人转曲目中满族婚俗,
俗一部分, 就足以证明其与古老萨满文化
历史渊源关系。

六、二人转是东北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二人转从产生流传至今历史悠久, 几经朝代兴衰更叠, 仍常盛不衰, 并流传中外。是东北满、汉等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晶, 以下分五个方面归纳综合总结二人转二人歌舞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继承, 又产生在东北满族聚居地区民众中。其男扮女装倒退进场均出自萨满祭祀歌舞, 其狂舞、热烈、演出飞腾时学鹰、鸟怪叫均从萨满祭祀歌舞中来, 故满族民俗文化特征较突出。自十七世纪初, 满族自辽宁兴起,又入主中原, 出于统治和政治的需要, 先后对汉文、汉语及汉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并带动民间艺术二人转抛却满族语言的使用, 而自然的以汉字写词, 以汉语讴歌。据据原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徐天欣先生讲:“在弄全省民间歌舞集成于各县调研中, 听老艺人介绍西丰县(历来是满族人聚居区)早年有用满族语演唱二人转戏班。其班名叫富喜班’, 班主姓肇, 都称其肇班主。其满族二人转戏班在演唱唱词每句满语后面加唱压不生三字。用汉语翻译即是嗳嗨哟的意思

综上通过文化形态学和比较文化学方法、笔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二人转起源于北方萨满教文化祭祀歌舞。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满、汉等族不合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融合使二人转具有神秘、怪异、粗犷豪
爽、火辣热情、年夜喜年夜悲、年夜歌年夜舞、丰富多彩、文化底蕴丰富、历史悠久等东北地区文化特色。
从历史宏观来看东北二人转艺术和东北其它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负载着东北地区人文、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科学、医学、美学等的文化载体, 活古代活化石。它既是过去的, 也是现在的, 既是原始的, 也是现代的, 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研究其历史, 是不切断历史, 也将更好地成长历史。为弘扬东方古老民族的光辉文化,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 相信东北二人转这朵怪异瑰丽的山花将不竭放出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