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三平斋 2018-05-04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公元前134年开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九品九品中正制。

所谓中正,是指掌管对某一地方的人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即中正官。后来中正官又有了大小之分。主要是在各州郡选拔有识见、有名望,和善识人才的官员任“中正”。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就是品第人物。中正官主要负责品评与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在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的内容主要有三个

  1. 家世:考察其家庭出身与背景。包括父祖辈的资历和仕宦情况以及爵位的高低等。
  2. 行状:也就是个人的品行才能的总评。和现在的品德评语差不多。当时的总评都很简括,例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 定品:确定品级。原则上主要依据行状,家世只能作为参考。将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但是,晋朝以后完全是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的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为下品;而出身豪门的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当时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了。因此,到隋朝时此制度就被废止了。

九品中正制,开始是为了弥补两汉的“察举制”和抑制东汉豪强的作用。所以,九品中正制起初原则上是以个人的品行为主要标准,家世为辅助标准。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制却反了过来,南北朝时期,却形成了著名“门阀制度”,并影响到晚唐的“牛李党争”。

(选拔制的沿革)

继承和开创。

九品中正制继承了“察考制”的考核和个人品格,开创了把人才分为九等,设置大小中正来负责人才的选拔。这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朝廷控制人才,顺便压制一下,东汉以来,地主豪强对朝廷的威胁。进入晋朝后,新权贵的崛起,选拔人才又以“士族家世”为主。

这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九品中正制的演变。

(王马共天下)

晋王室南渡后能稳当建立东晋,依托了王导团结当地的氏族力量。司马睿也放权给了王导,形成了“王马共天下”的格局。这也是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巅峰,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早就变味,衰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形成了“王,谢,桓,庾”四大家族。

北朝也在北魏建立后,形成了“崔,卢,郑,王”四大家族。著名政治家崔浩就是清河崔氏。

对隋唐的影响。

(科举制)

由“九品中正制”衍生的“门阀制度”,在隋唐貌似因为“科举制”得到解决。其实,这个制度的余波影响到晚唐。

首先,隋唐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关陇勋贵”。北方四大世家,范阳卢氏就在唐朝出过八位宰相。

晚唐的李吉甫,就是因为门阀和科举的矛盾,引发了“士族门阀”为首的李德裕和“寒门科举”为首的牛僧儒之间的“牛李党争”。

总结,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和时代背景有关,九品中正制自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也为后世相对公平的“科举制”产生了启发和推动。


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这里的中正不是老蒋,那是啥?这里的官人更非许仙!那是啥?

九品是将人分为上中下的上中下,绕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采纳陈寔(shi)之孙吏部尚书陈群的设置的。


因(河南)颍川陈寔而有陈寔遗盗更有梁上君子的成语。陈寔与其二子陈纪、陈谌(chen or shen),并称三君,群即纪子。与钟浩、荀淑、韩韶号称颍川四长。钟浩曾孙钟繇,荀淑孙荀彧,韩韶子韩融,除韩韶后世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他们比起(同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间都黯然了。袁良曾孙袁绍,就是那个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九州的袁绍。三国的建立,得力于士族,甚至最早刘秀立国也是士族豪强之功。



两汉实行察举制,就是选贤,类似欧美的选举。那时的说法叫察举孝廉,说得是主要看品学,其实主要看气质?不,家世!尤其到了东汉,选茂才(本为秀才,避刘秀讳)为郡望所把持,举贤不能不避亲,避嫌嘛!怎么解?换举!都是名门望族,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你举我我举你,犹如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国建立,门阀之力也。

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国实行都是与士族共治天下。这也就有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吏部本为吏曹为刘秀所置,曹丕改为吏部。中正一职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楚王陈胜所置,类似御史大夫,渤海国时曾以大中正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为帝,司马懿执政时于州郡设大中正。但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选贤、评贤以及考评官吏的州郡官员,其下还又中正。(其流程见图一)吴国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脸更主要看爹,以至于后期出现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官人制就是通过多渠道实现选贤、评贤、任贤以及考评官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选贤和考评官吏的手段。它以乡里推荐的人物进行品评,感觉有点像面试,然后分出品级。资品(即中正品也叫乡品)与官品曹魏初相差三等,到了两晋相差四品。资品一品(上上)为圣品,不授人,一般从二品开始,但七八九品,是没有授官资格的。评品结果是吏部任职、考评的依据,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寒士再想像锥骨的苏秦、盗光的匡衡、悬梁的孙敬、卖柴还背课文的朱买臣等以后就再也不见了。

穷人怎么改变命运?闻鸡起舞啊!投笔从戎啊!穷人学文当不了官,就尚武为帝!然而你就是当了皇帝,士族心中也鄙视你,他不敢埋汰你,但他敢侮辱你的亲人,你还没脾气!刘裕牛吧,他舅去拜访王氏士族,像孙子一样等半天,连仆人都不搭理他。刘裕还埋怨他舅:您找他弄啥?自找没趣,自讨苦吃!南北朝门阀士族很强大,真有点像印度的种族。但幸运的是,士族的堕落和无能导致士族衰弱。到了隋唐后,就实行科举制了。学而优则仕,一考定乾坤,学霸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当皇帝的时候与他的手下陈群一起创立的,陈群原来在刘备手下干过。而曹操之所以临门一脚没有登上帝位,因为在人才选拔上严重危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曹操提出唯才是举,这个明显对世家大族造成了危害,给寒族提供机会,也为后世科举制度鉴定了思想基础。

此时世家大族的力量还是非常的强大,完全脱离世家大族的支持,整个曹魏就会垮掉,原先因为曹操的唯才是举提拔上来跟随曹操做官的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也成为新世家,他们也开始反对唯才是举,特别是颖川的人才,颖川的新世家特别多。在这个背景下,曹丕跟陈群两个人商议建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分为举荐人和被举荐人,大中正负责州里面的选拔,小中正负责郡里面的选拔,小中正是协助大中正,大中正必须是德高望重的官员才能担任。然后把人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每个品三等,一共九品。大小中正把自己知道的人才进行分品然后建立档案,分评的依据主要是参照家世和行为,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有一次生病了,一个婢女照顾她,那个评判的官员就给了他一个下下品,说他行为不端。

这样做了之后对行为的监督是非常严厉的,贪污相对比较少的,如果你有了贪污行为,就代表你这辈子都没了机会。评定为中上品的当官,起点就会高,升官就比较快。家世可以加分对世家大族是有利的,大小中正基本上也是世家,也对大族有利,不仅仅只是唯才是举,所以他们同意和支持曹丕坐上了皇位。

你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一个掌握权是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因为大小中正是州郡里面的大小世家,他们通过联姻,门生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由世家转变为门阀,所以九品中正制一开始还是挺不错的,但是慢慢的两个选拔的条件,家世和行为,行为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世,所以又回到了类似察举制甚至更落后。因为所有靠人为去评定的方式,永远到最后只会被大势力掌握。这一个值得当今借鉴。

寒门的上升通道还是被阻隔掉了,你可以发现晋朝为什么那么腐败,其实跟九品中正制的直接的相关,只不过这个中正制在曹丕的时候是非常正面,到了晋朝的时候就成了一个腐朽的制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科举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而科举制度之所以比中正制度先进就是因为把人为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