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发热的防与治

 河南咳喘网 2013-07-14
小儿发热的防与治
全网发布:2012-09-24 01:20 发表者:张艳平 (访问人次:5465)

 

身为父母,孩子小的时候,最怕的是孩子生病,孩子生病呢,最怕的是发烧。孩子发烧,妈妈简直头疼死了,孩子发烧了,怎么做才好啊?经常发烧该怎么办啊?好多好多关于发烧的问题困扰着天下父母。本文向大家介绍孩子发烧了该怎么办?如何预防小儿发热,如何利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小儿发热)

一、什么是发热?发热是临床当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了正常范围。

正常的体温:

       腋表:36—37.4℃

            口表:36.7—37.7℃

            肛表:36.9—37.9 ℃ 

    受饮食、运动、环境及年龄、性别、时间等影响,有轻微波动和个体差异,其变化在1℃以下。

婴幼儿中心体温大约37.5℃,上下变动1℃左右;

较大儿童及成人是36.8℃,上下变动0.5℃左右。

清晨低,傍晚高。

测直肠温度最准,但测腋温较方便。

发      热:

            低热:38℃以下

中等热:38.1—38.9℃

高热:39—40℃

超高热:40℃以上

二、哪些情况可引起发热:外在的环境因素,小儿体温受环境影响。比如天气热穿衣过多,水喝的太少,房间空气不流通都可以使体温升高。婴儿捂热综合症,就是因为衣着、被子过厚,皮肤不能散热而导致高热。内在的疾病因素:发热是一个症状,不是疾病的全部。各种疾病都可以导致体温升高,如感冒、肺炎、脑炎、胃肠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肺结核等等。其他因素如注射疫苗百白破、流脑等。

三、发热伴随症状:寒战、畏寒,有汗或无汗,头晕头痛,肌肉酸痛,呕吐,食欲下降等。

四、发热的原理: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发热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发热。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慢性全身或局灶性感染等引起的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以外引起的发热,包括血液病、变态反应、恶性肿瘤、结蹄组织病、神经源性、代谢亢进、物理化学损害等引起的发热。小儿发热,多数是感染性发热。其中以病毒感染最多见,比如感冒、流感、一些肺炎;其次是细菌感染,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一些肺炎等。

发热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下丘脑位置是调节体温的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对人的体温有个控制点,叫体温调定点。在司令部下达的这个点(体温)上,人体通过散热和产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在感染之后,细菌或病毒产生的内毒素迫使调定点上调,同时这些内毒素致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形成并释放一些致热物质(致热源),也迫使调定点上调。打个比方,你家中的热水器原来定在30度,你用的正好。但今天很冷,水凉,你把控温器(相当于下丘脑)由30度调到40度,热水器就会根据40度的指令开始工作,把水烧到40度后停止工作。这时候40度水温是不是比30 度热?同样,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迫使司令部发出指令由原来正常体温36.5℃上调至38℃,怎么上升的呢?这个过程就发生在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调后,血液中的温度与指挥部的不一致,低于调定点温度。为了维持新的平衡,人体就会自动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骨骼肌运动,表现为哆嗦、寒战;血管收缩,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发凉;汗液分泌减少,表现为无汗;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竖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等。这些反应都促使机体产热增多,这样体温就会上升,于是就发热了。体温升高的程度,决定于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所以,退热的重点在于降低调定点,对准司令部。

   当体温上升达到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时,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此时体温维持在高的水平,称为发热持续期。此时人的分解代谢功能增加,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身热潮红,有少量汗出,散热也增强。

   当病因消除后,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小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出现汗腺分泌增加,大量汗出,体温渐复。此期叫做体温下降期。

五、发热的意义

(一)好处:

1、一定程度的发热,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抗体形成增多,肝脏解毒功能增强,有助于消除病因。发热时的心率、呼吸加快,都有助于是人体得到更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与疾病作斗争。

2、一般细菌病毒只在体温37℃左右繁殖。所以感染细菌病毒后体温升高,是人体抵抗的一个方法,因此发热不一定要退到36—37℃,维持在38℃是个好事。

3、当体温升高(38—39℃)时,白细胞其吞噬能力增强,家长此时要求将体温立即降下来,并非明智之举。

(二)害处:

持续的高热,可引起代谢障碍和各系统功能紊乱,造成能量大量消耗,机体功能失调,甚至衰竭。

六、发热的分类:

发热临床分许多类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等,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热型确定疾病的性质。中医把发热简单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手心发热为内伤,手背发热为外感。

七、发热的治疗

(一)家长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明确发热的机理,才能正确的采取退热方式,知道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该怎么做等等。

    发热的处理原则:尽快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饮食要易于消化富于营养:高糖、低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食物、补充水电解质等。

1、 物理方法:体温38℃(有的主张38.5℃)以下时采用,适于高热、循环良好的孩子。

A.头部冷敷:25℃湿毛巾敷前额,并及时更换。

B.温水擦浴:水温不宜过高,34—37℃即可,重点擦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部位,不宜擦胸背部、腹部,易着凉。这种方法可以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助于散热;另外水分蒸发时可以带走身体的热量。每次擦10分钟左右。

C.温水浴:如患儿精神好,可直接温水浴。水温比当时孩子体温低2—4℃,洗浴时可用手巾从上往下搓后背,搓至微微发红。浴后注意保暖避风,多饮温开水。每次洗浴5—10分钟。注意出疹的孩子不宜温水浴。

  上述这三种方法适用于散热过程,当出现寒战、面色发白时不宜使用。

D.酒精擦浴:适用于较大儿童。用温水将酒稀释到30%左右,重点擦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部位,不宜擦胸背部、腹部,大面积擦酒精易引起醉酒。这种方法可使皮肤血管舒张、收缩,对孩子刺激较大,现在一般不主张使用,尤其对于小婴儿。更不要用冰袋冰块为孩子降温。

E.退热贴:使用方便,有助于退热。

F.多喝温开水,一方面有助发汗,一方面防止脱水。

G.减衣服:手脚温热,有汗时。此时正处在发热的散热期,此时减衣物有助于散热。

H.加衣服:寒战、脸色发白、手脚冰凉,此时正处在发热的第一个过程产热期,应加衣服或盖被子。

2、药物疗法:体温38—38.5℃以上时,身体易受到损害,应使用专业退热药。

退热药有很多剂型,比如口服剂、栓剂、锭剂、滴剂等。最常用的是口服剂和栓剂。

儿科中最常用的退热药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A.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首选的退热药,是最安全最可靠的退热药。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区前列腺素E2而调节体温,同时还有抗炎作用。含布洛芬成分的最典型的药物是美林,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

B.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比布洛芬稍差。扑热息痛是其中最常用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大于2个月婴儿及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其解热作用缓和持久,退热效果好。副作用少,吸收迅速。但偶有过敏、皮疹、发热、粘膜膜损伤等,剂量过大可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含该成分的药物还有泰诺林、百服宁等。

需要指出的是,阿司匹林是个很好的退热药,但其副作用大可引起瑞氏综合症,儿童慎用。另外,有的家长给孩子用安乃近,因其退热效果很好。这种药副作用非常大,尤其影响血液系统,孩子禁用。尼美舒利,退热效果很好,家长们很喜欢应用。这种药对肝脏有毒性,是个隐形杀手,可损伤肝细胞造成肝坏死。

栓剂对胃无刺激,不经过肝脏代谢,使用比口服剂更方便,效果更迅速,副作用更小些。

需要注意的是,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发热时,家长一定不要自行在家中使用退热药,应立即就医。

C.中药:对症治疗

风寒:四季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等

风热:双黄连口服液、羚翘解毒丸等

暑邪:霍香正气合剂等

外有表症,内有实热:双清颗粒、芩翘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

食积发热:保和丸、太极丸、肥儿丸等

简便方:

1、芦根30—50克,煮水代茶饮。适于发热口渴者。

2、香菜根15克 白菜根20克 带须大葱头15克 姜片3片 可加少许冰糖,陈然多次饮。适于风寒型发热者。

3、石膏30—50克,一把大米,四碗水煮粥。待大米开花后,煮剩一碗米汤,分12—24小时喝完。适于热证发热者。

小儿的发热,病因可大可小,大至脑炎脑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心肌炎等,小到普通感冒。所以妈妈们遇到孩子发烧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掉以轻心。

(二)医生怎么做?

1、药物疗法:

中药辨证施治

最常见的小儿发热有风寒、风热、食积、阴虚、气虚几种发热。

(1)、外感发热:

A.风寒:发热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痛、咳嗽、咽部淡红,尿色清等。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粘涕或黄涕,咳痰不爽,咽部红肿,尿黄。

(2)、内伤发热:

A.食积:五心烦热,脘闷,嗳腐吞酸,大便干或粘而臭。

B.气虚:低热多汗,活动加重,乏力懒言,食欲不振。

C.阴虚:午后身热,颧红咽干或手足心热,地图舌。

食积发热的发生在儿科中仅次于外感发热。

具体方药需专业中医儿科医生辨证施治。

2、物理疗法:

刮痧治疗

火罐疗法

刺血疗法

灌肠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等。

推拿简便方:

(1)、外感发热:清肺平肝,天河水。热势重者,情妇平肝,退六腑,提捏大椎。

(2)、食积发热:运八卦,清脾胃,退六腑,清大肠。

(3)、阴虚发热:清补脾,揉二马,清天河水,推涌泉。

八、孩子发烧了,什么时候看医生?

1、注意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好,就算是热势很高问题也不大。如果孩子发蔫,嗜睡、哭闹就应该看医生了;

2、看面色。面色苍白、发青、发紫应及时就医;

3、伴有剧烈呕吐、尤其是喷射性呕吐者。这往往是脑炎脑膜炎的表现;

4、有无皮疹。有皮疹,可能是传染病、过敏;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这是衰竭的表现;

5、有无腹痛脓血便。往往提示肠炎、痢疾或其他消化科疾病;

6、咳嗽是否加重。咳嗽加重,可能是支气管炎或者肺炎等表现;

7、发热后自己在家治疗2—3天不退,越来越高者;

8、高热自行处理持续不退者。

九、发热的认识误区

1、发烧会烧出肺炎来。肺炎的早期表现,和感冒发热一样,一般3—4天后咳嗽加重,肺部听到湿罗音,才能确诊为肺炎。大多数肺炎早期都是发热,尤其是支原体感染所致的肺炎,热程长,用药不易退。往往被妈妈误认为肺炎是烧出来的。当然,上感未得到及时治疗可以向下发展成为肺炎

2、发烧会烧坏脑子。脑细胞所能耐受的温度最高可达41.7℃.只有脑炎脑膜炎,脑质本身被病毒破坏才能影响智力。

3、发烧了要多穿衣服。前面讲过了,只有在体温上升期,寒战哆嗦的产热的过程才能加衣服。

4、发烧烧不退,加大药量或次数。密集使用退热药,可以使体温陡降,出现退热过度,表现为出汗过多,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下降,甚至虚脱。中医认为大汗之后可以导致汗出亡阳、心阳暴脱。加大剂量无疑是给自己下毒,有的孩子用过多退热药后,不但热不退,反而热势更高,这就是退热药的毒性反应之一。

5、发烧了,打退热针来得快。这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6、发烧了,体温﹥38℃,赶紧看医生,先不用吃退热药。在就诊途中或排队过程中,会出现高热惊厥。应先吃退热药,再带孩子快速就诊。

7、发烧了要赶快吃消炎药。这是一个目前最严重的误区。很多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热,首先拿起的是消炎药,或者再加点退热药。认为孩子发烧了就是有炎症了,所以要吃消炎药。或者有的家长干脆就认为消炎药就能退热。我们所常说的消炎药一般指的是抗菌药,抗菌药是用来针对细菌感染的。大部分感染性发热(外感发热)是由病毒引起的。此时应用抗菌药,不但不能治疗,反而打乱了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到了身体的自我平衡、免疫能力,只能说妈妈们帮了倒忙,南辕北辙。所以,孩子发热,在你没有治疗把握的情况下,一定要找医生一定要验个血常规、CRP,证实一下你是否是细菌感染,然后在考虑是否用用抗生素。还有一种情况,在证明是细菌感染之后,家长们习惯于吃了两天消炎药,只要热一退就停止使用,认为消炎药吃多了有害。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想法。抗生素切忌滥用,该用的时候一定要足量、足疗程。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有的孩子吃3天消炎药热退了,妈妈就停止打消炎针了。此时药物刚刚起作用,但细菌并没有完全被消灭,一旦停药,细菌就会死灰复燃大量繁殖并发生变异而产生严重耐药,再治疗起来就很难了。

十、发热的预防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若要小儿安,要忍得三分饥和寒。

强身健体。

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保健治疗,如小儿推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