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桂芳桥(老照片)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一部流动的遗产,活着的历史;奔腾不息的大运河是延续到现代的传奇。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余杭点段上三座桥梁瑰宝之一的桂芳桥,再次被世人关注。 桂芳桥,又称峁桥,俗呼东茆桥,位于余杭临平街道东大街,南北向横架于上塘河上。上塘河曾经是京杭运河的主通道,至明后期现运河通道开通后,上塘河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灌溉功能。 南宋时,临平人徐宣与弟寅、垓同登进士,乡人号为“一门三秀”。后三人联合太学生数十人,上书劾贾似道,入狱。贾败,沉冤昭雪,徐氏兄弟皆衣锦荣归。里人为表彰徐氏昆仲敢于与权贵斗争,在重建时改名桂芳桥,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历史上对桂芳桥曾进行了三次修建,分别为元大德九年(1305)、明天启七年(1627)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此桥结构特殊,可谓匠心独运。北岸原有东西向一桥,桥下有闸启闭,用于泻上塘河之水。宋时,东大街为集镇中心,为往来便利,又建南北向桥。水闸淤塞后,遂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故有“桥上桥”之称。 现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7.02米、宽5.06米、跨径13.67米。南北两岸有东西向引桥。桥东西两券顶石上,刻有楷书“桂芳桥“三字。拱券内有元、明、清历代修葺纪年石刻三条。1991年修复时,桥顶建攒尖顶重檐桥亭,4.5米见方,内有“重修桂芳桥记”碑一块。石灰岩质,圆首、方座。高1.66米、宽0.8米、厚0.18米。清道光十九年(1839)立。碑文楷书,共13行443个字,记载了该桥重建与历代维修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