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 袁术从一开始起,就选择在南阳发展,一方面因为南阳是天下第一大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坐镇南阳,可以制衡天下。因为,坐真南阳,向北可以染指豫州,进而可以制约兖州;向西可以染指司州,进一步可以制约关中;而向东可以制约扬州;向南可以制约荆州。 袁术之所以开始就选择这种地方,显然是因为他低估了汉末天下大乱的程度。等海选的第一阶段过去后,袁术终于发现,自己最初选择南阳,实在有些玩的大了,因为这种可以制衡天下的地方,往坏了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四战之地;因为你可以在这里染指四方;四方的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你。尤其是当四周的大佬,都逐渐变大变强后,这种可以制衡天下的地方,就更变成了标准的四战之地。 这就好像,有一天金库门大敞着,里面有无数的黄金,在这种背景下,你能搬出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在这种背景下,你想搬多少?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搬的少了,你肯定会不甘心;问题是,你搬的多了,最后却无法把它们搬出金库,那更是白白错过这个机会。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会傻乎乎的蒙头搬黄金吗?肯定不会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事,肯定是多如牛毛。 当时的袁术,大约就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局势的混乱,所以他上手就霸占了一大堆金子,总而言之,这都是我的!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袁术终于发现,自己太低估了当时的混乱局势。因为,你一个人就想搬走这么多黄金,你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更主要的是,你也太不自量力了吧,这么多黄金,你能搬走? 于是,看着袁绍、曹操等人,都抱着一大堆黄金走出金库后;袁术终于发现,自己开局就犯了明显的错误。 在各地都已快整合完毕时,袁术还是坐困在南阳,没有真正打开局面。于是,袁术在南阳放眼望去,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陶谦占据徐州、刘表占据荆州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了哪个州呢?好像一个也没有。 围棋有一句俗语,那就是金角、银边、草包肚。如果把天下看作一个大棋盘,这种说法,应该也有道理。因为,从普遍意义上,边角的地方好占据、好巩固;因为这些地方,绝不会是传说中的四战之地。所以,董卓乱政开始后,大佬们有机会抢占边角,都会首先想着抢占边角。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董卓从洛阳退到西北;因为董卓知道,洛阳为中心的地区,那是中看不中吃。洛阳绝对是天下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否则,它绝不会一再成为帝国的都城。问题是,在乱世之中,你居于洛阳,制衡天下的利益看不到,受制于四方的弊端却是为而易见的。这种地方好是好,就是怕你没有实力占据这种地方。当然了,不只是董卓不敢占据洛阳,洛阳扔在那里,从来也没有一个大佬试图占据它。在天下之乱之时,这种地方,通常只适合当成缓冲区、游击区。 从战略上,董卓一系退守西北,应该是正确的。因为,董卓一系如果不发生内哄,他占据西北,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始终可以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董卓一系的败亡,主要是内哄(先是吕布火并董卓,然后李榷郭汜火并吕布,再接下来是李榷郭汜大火并),而不是这个战略的选择错误。 董卓放弃洛阳,占据西北角,是经过么复思考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占据其它三个角的大佬呢? 公孙瓒的根据地就在东北的幽州,所以他不用做出重大战略调整,因为他牢牢守住幽州,就可以成为海选阶段最主要的参赛选手。 刘焉(刘璋的老爸)的根据地在西南的益州,所以他也不用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因为他牢牢守住益州,就可以成为海选阶段最主要的参赛选手。 袁术在海选第一阶段快结束时,也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因为袁术终于发现南阳这种地方,那是中看不中吃;于是他也选择了到东南的扬州发展。 到此为止,天下四个角都被人占据了。 天下纷争纷争开始后,如果把天下看作一个棋盘,四个角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占据这些地方,容易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然的,那就是占据这些地方,很难打开局面,因为它发展的空间比较小。 所以占据四个角的大佬,在海选阶段,自然都是占尽优势,但是,随着天下纷争,渐渐进入半决赛,他们的优势越来越小;他们或被淘汰出局,或处于了边缘地位。 袁氏兄弟出逃时,肯定对着东汉地图,看得眼也快花了。因为,到底占据哪儿呢? 先看四个角,西南角是刘焉占据着,东北角是刘虞、公孙瓒占据着,西北角那是董卓、黄甫嵩的势力范围。这三个角,他们想也不用想,因为这几个地方的大佬,都牛逼到了天上,绝不是一个外来户,可以把他们挤走的。 袁术为什么要逃到南阳呢?如果保守一点选择,袁术一开始就应该逃到东南角的扬州。因为袁术以扬州为基地,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就可以迅速整合扬州。但是,袁术对当时形势判断显然比较乐观,所以,他认为打败董卓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退到东南角,就等于放弃了角逐天下优先权。 控制一个角的好处在于,你容易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但是,如果天下形势看好,你想迅速接管天下时,那相对就比较复杂了。而袁术显然对天下形势比较看好,所以他没有跑到东南角。 袁绍为什么选到逃到渤海郡呢?我们只要对着地图看一下就可知道了,渤海郡是东靠大海;如果天下是一个大棋盘,那渤海郡也可以算作一个边;而且渤海郡是冀州的一个郡,当时的冀州并没有一个强势大佬(冀州牧韩馥是董卓任命的,而韩馥还算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以袁绍的实力,自然有机会霸占冀州;以冀州为基地,把东北的幽州兼并了,那袁绍作为天下霸主的事实,估计就算奠定了。事实上,袁绍最初就是这样计划的。“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曹操占据的地方,算什么呢?答案是,既然不是角,也不是边;从某种意义上,曹操占据的地方,虽然不是袁术占据的那种草包肚,但是也差不了多少。 曹操占据这种四战之地,从某种意义上只是因为无奈。因为,几个角都名花有主了,扬州虽然无主,但那就是袁术后院,曹操在扬州也没有根基,自然缺乏占据扬州的机会。 曹操被徐荣(董卓手下大将)打败之后,也曾到过扬州;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曹操,也想到扬州打开局面,只是发现没有机会,所以又返回了北方。“邈等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夏侯等诣扬州,募兵,得千余人,还屯河内。” 几条边呢? 东边的冀州、徐州,都是曹操暂时无力竞争的;袁绍已把锁定了冀詶,曹操自然无力争夺;曹操最初也计划夺取徐州,所以在兖州还不稳定的时候,就去争夺徐州,结果差点翻了船;甚至在兖州之乱未结束时,又想着夺取徐州,只是被荀彧劝住了。 北边的并州,其实就是袁绍、凉州系大佬的后院,曹操也无力染指。 南边的荆州,有袁术坐镇南阳,曹操自然无力南下了,更主要的是,刘表也不是白给的。 西边的司州,那是关东、与关中大佬争夺的缓冲区,这种地方更是没有人敢占据的。 在这种背景下,曹操能占据什么地方呢? 曹操占据兖州,从某种意义上,只是出于无奈,因为兖州就是一个标准的四战之地。曹操占据这种地方,自然可以称得上开局不利了;但是,曹操后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占据了这种看起来并不好的地方。 韩非说了,塞翁失马,焉之是祸是福呢?这就好像,如果刘邦早年混的比较顺利,成了秦帝国的高级官员,他还有机会成为汉高祖吗?估计不能了。因为,他真混成了秦帝国的高级官员,就在那时代的大潮中被淘汰出局了。 我们在说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通常都是说,曹操看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价值,而别人都看不到这种价值。实际上,只要我们翻开历史地图,就可以发现,当时有机会挟天子令诸侯的人,似乎只有曹操与刘表;有一点点希望挟天子令诸侯的人,似乎是张杨、韩暹、杨奉、董承。其它人,根本就一点机会、一点希望也没有。 我们先说,占据那四个角的的大佬,扬州的袁术、幽州的公孙瓒、益州的刘焉,实在有些鞭长莫及;而汉献帝又是从西北东归的,这样一来,占据四个角的大佬,都是没有机会的。 我们再看四个边的。东边的徐州,被兖州的曹操堵住了,北边的并州、冀州(冀州也可以说是东边)也被兖州的曹操堵住了。事实上,我们只要看一下历史地图就会发现,这些人想挟天子,必须得先把曹操灭掉,否则,他们想跨过曹操的地盘挟天子,说了个容易? 西边出来的韩暹、杨奉、董承、张济,洛阳附近的张杨,盘口太小了,而且他们之间不也不合,他们更不具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这样说来,有机会挟天子的人,似乎只有曹操、刘表了。而刘表似乎一直是保守著称的,所以他看着东归的汉献帝,那也是徘徊了半天,终于还是选择了放弃。 这样一来,挟天子的权力,就让曹操夺取了。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有疑问了,尤其是经常看我帖子的人更会奇怪了,因为一个傀儡皇帝算个屁啊?挟个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价值?这里,请容我先卖个关子,因为顺着这个问题一说,肯定会离题万里的,对此,我在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好了,我们现在书归正传。 其实,我们看到曹操后来的成功,大约就会知道,袁术开始选择南阳这种四战之地,也不能说完全是个错。因为占据这种四战之地的弊端很多,但是优点也不少,因为占据这种地方,只要你影响力、实力足够,就可以号令四方。 曹操选择兖州,是因为无奈。袁术选择南阳,却是出于主动,因为以袁术的实力、地位,他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到东南发展,估计没有人能阻挡他入主扬州。 但是,不论怎么说,袁术开始就选择了坐镇南阳发展;而后来,袁术终于发现,坐镇南阳,一点前途也没有,于是就选择了取扬州发展;虽然袁术后来也占据了扬州。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袁术错过了最佳的创业机会。 最初,整个天下处于海选阶段,以袁术的实力,如果他定位的比较低一点,应该早已整合好一个州了。但是,因为袁术一直比较贪心,所以折腾了半天,也只能坐困南阳,却是无法打开局面。 所以,当刘表成为荆州刺史,袁绍成为冀州刺史、曹操成为兖州刺史、陶谦作为徐州刺史就更不用说了。而袁术呢?作为天下最重要的实力派之一,却是一个州也没有真正占据。 袁术以为坐镇南阳,就可以制衡天下。结果却是,他向南无法兼并刘表,反而面对刘表的制约,那是一步也无法南下;他向北无法兼并曹操,反而面对曹操、袁绍的联手打击,只能进退失据;向西无法在中原打开局面,更不用说趁势进入关中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袁术自然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在南阳发展,肯定会输得干干净净。 在董卓之乱开始时,天下的力量还比较分散,所以占据南阳这种地方,自然有机会制衡天下。 问题是,随着残酷的海选进行,各路选手不断被淘汰出局,天下的力量越来越集中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如果还认为,占据一块传说中的战略要地,以一己之力,还能制衡天下,那就不是战略判断有误了,而是连个头大眼小也分不清了。 袁术后来进入扬州,处处受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海选第一阶段已结束了,扬州虽然没有整合完毕,但是地头蛇们的实力已得到了充分巩固。袁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扬州,与地头蛇们博弈时,难度自然比较大了。 南阳这种地方,就如北方的河内。这种战略要地,在当时背景下,自然而然就会渐渐变成一个缓冲区。因为,一块战略要地,如果被一个强势大佬占据着,那周边的大佬恐怕都也会睡不着觉的。 作为一个缓冲区,周边大佬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绝不能让一个强势大佬占据着。 这种地方,通常只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就是变成游击区,换而言之,这种地方或是三不管的地方,或是三家都管的地方;总而言之,绝不能让某个大佬完全控制这种地方。另一种结果呢?就是让一个独立性比较强的小军阀占据着,换而言之,这个小军阀一直保持独立,所以,谁想越过这个小军阀威胁周边大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个小军阀也不具备威胁周边大佬的能力。这样一折腾,周边大佬相对就都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在开始,因为天下处处海选阶段初期,所以周边的大佬势力都比较弱,自然没有人能把袁术赶离南阳。问题是,随着曹操、刘表、袁绍的势力越来大,袁术想继续留在南阳发展,那可是难的无法想象了。所以,周边的大佬,难免会通过一系的武装威胁,让袁术明白一些基本道理。 总而言之,你好好离开南阳,我们也不会追着你硬打;如果你赖在南阳不走,看我们怎么收拾你。 再总而言这,天下可供你袁术抢占的地方,多的去了,你袁术没事死撑着,就要占据南阳这种地方,你这是没事想天天找抽吧? 经过一系列博弈,袁术终于明白,如果继续赖在南阳,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因为随着曹操、刘表势力越来越大,袁术如果继续坐镇南阳,就只能在他们的夹缝在发展了。关键是,现在赶紧离开南阳,还可以到一些没有充分整合的地方发展;再呆下去,等其它地区也渐渐整合完毕,他再离开南阳,也找不到可供发展的地方了。 就在袁术有心离开南阳的时候,扬州刺史陈温死了。那一年是公元193年底,当时兖州之乱还没有开始。 听到扬州刺史陈温死亡的消息,袁绍、袁术都马上行动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派袁遗接管扬州;袁术派人陈瑀接管扬州。总的来说,袁绍毕竟在冀州,与扬州相隔比较远,所以与袁术竞争扬州时,有些力不从心。 “扬州刺史、汝南人陈温去世。袁绍委派袁遗兼任扬州刺史。袁术派军队击败袁遗,袁遗逃到沛,被乱兵杀死。袁术任命下邳人陈瑀为扬州刺史。” 因为,陈瑀在袁术的支持下当了扬州刺史。所以,袁术在留在南阳,对曹操、刘表的威胁就更大了。在这种背景下,袁术与曹操、刘表的矛盾就更激烈。当然了,他们之间的争斗,相对比较缓和了,因为,以曹操、刘表当时的处境,自然不敢奢求一下把袁术淘汰出局;只是想把袁术赶离南阳这种地方罢了。而基于袁术的处境,既然他有机会向东发展,自然不会全力以赴争夺南阳这种地方。 所以,袁术与刘表、曹操经过一系列战斗之后,就决定东下扬州发展了。那一年是公元194年初,当时兖州之乱还没有开始。 “袁术受荆州刺史刘表军队的逼迫,率军移驻封兵,黑山军的一个分支部队与南匈奴单于於扶罗都归附袁术。曹操击败袁术军队,于是包围封丘。袁术退到襄邑,又退到宁陵,曹操在后面追击,接连打败袁术。” 相关历史,是以曹操一系为视角所写,自然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袁术被曹操打败了,走投无路才到的扬州。其实,更符合情理的事实应该是,袁术到扬州,自然是迫于曹操、刘表的压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袁术主动做出了这种战略转移。否则,扬州也不是白给的,袁术靠什么入主扬州呢?要知道,听到袁术要占据扬州的消息,扬州刺史陈瑀当时就决定从武力阻止袁术东进。 “袁术逃到九江,扬州刺史陈瑀率军抵御,不许袁术入境。袁术退守阴陵,在淮河以北集结部队,又向寿春进军。陈瑀大为恐惧,逃回下邳。于是袁术占领寿春,自称扬州刺史,兼称徐州伯。” 从某种意义上,吕布离开兖州也是如此的。因为,吕布如果真的让曹操打得一败涂地,才逃到徐州,那他靠什么入主徐州呢?要知道,当时的徐州刺史是刘备,刘备是什么人,谁也知道。所以,更符合情理的事实应该是,吕布自然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了,但是吕布之所以到徐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做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否则,他根本不具备与刘备竞争徐州的实力。 得是不管怎么说,到此为止,海选的第一阶段,就算结束了。因为,各大州都有了强势的领衔人物。幽州是公孙瓒、冀州是袁绍,兖州是曹操、徐州是刘备(随后是吕布)、扬州是袁术(后来是孙策、孙权)、益州是刘焉(后来是刘璋)、荆州是刘表。现在,整个天下的角逐,主线已比较清晰了,那就是占据这几个州的大佬,成了主要参赛选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