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唯我英才 2018-05-04

中国的民间艺术,蕴含着质朴自然的造物内涵。

我们的生活环境曾经和民艺息息相关,然而,当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传统手作,似乎切断了中国人尊崇和承续的文化基因。大量的民间工艺生态凋敝,老匠人们成了孤独的守望者。

比如木结构建筑,在古代中国是绝对的主流,皇宫、寺庙、官署、民居都以木结构为主。坚持用木头造房子,是我们祖先智慧的选择,与中国人的自然观、生命观紧密相连。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宋式转角斗拱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楔钉榫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云型插肩榫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传统粽角榫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圆香几攒边打槽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攒边打槽装板

1933年10月的一天,

在山西省北部应县县城里,

一家照相馆受到一封陌生人来信。

信上说:

希望照相馆的人,

能帮忙拍他们县里的一座木塔。

随信还附上了一块银元。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店老板感到非常奇怪,

他看了看地址,

是从北京寄来的,

署名是

梁思成

梁思成之所以想了这么一个点子,

是因为一本书:

《营造法式》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遥想当年,

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收到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们的

《营造法式》。

发现作为中国的建筑师,

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

这是让梁思成无法忍受的,

于是立志解读“天书”。

回国之后,

他的第一步就是向工匠学习,

他甘做故宫大木匠师们的“小学生”,

跟他们一起上房梁、爬屋顶,

从零开始,谦虚讨教。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故宫大殿屋顶上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没过多久,

照相馆如约发回了照片,

梁思成前脚拿到照片,

后脚就踏上了开往山西的火车,

直奔应县。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当他站在这片,

荒芜的盐碱地上时,

借着夕阳凝视这座木塔,

金黄色的剪影,

带着千年的风尘,

高大而萧瑟,

着实让他震撼。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这座木塔,就是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

全木构建筑,高60.73米,

用2600多吨松木材料建成。

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

“砍尽黄花松,建起应县塔。”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这座建于辽代的摩天大厦,

在建造的过程中,

没有用到一根钉子,

却挺立了960年。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为了解开它的营造奥秘,

梁思成反复测绘了整座木塔。

终于,

他发现这座塔的顶角处,

有着在《营造法式》里,

记载的:叉柱造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汉族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

应县木塔里的斗栱,

和横梁之间的木柱,

都是运用着类似孔明锁的原理。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梁思成以此为基础,

又到山西、河北等地考察宋辽木构建筑,

终于读懂了“天书”,

写出了《营造法式注释》一书,

成为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开山鼻祖。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梁思成绘制的宋式大木构架示意图

让梁思成夫妇朝思暮想的ta,如今却正在凋零……

▲《营造法式注释》中梁思成绘制的斗拱图

在今天的现实中,很多大木师傅都有《营造法式》中的才能,却得不到丰厚的“名”和“利”。大量的大木匠师已垂垂老矣,却后继乏人。传统木构营造活动凋零,传统大木工艺的价值得不到充分认可。

那么中国传统木结构真的没有生命力了吗?人们有个误区,总觉得钢筋混凝土的砖瓦房比木结构房子要结实、牢固、寿命长。但是普通混凝土民用建筑的寿命不过50年,大型而重要建筑寿命才80年而已。木头比混凝土可要长寿得多。日本盐野米松先生所著《留住手艺》中记载,松木经过500年会变糟,杉木要800年,丝柏可以达到1300年。木材做成建筑后,构件之间紧密连接挤压,寿命可以更加长。虽然木结构存在容易着火、糟朽、虫蛀等缺点,但现在都有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设计合理、保养得当,用上几百年根本没有问题。纯木结构的山西应县木塔有67.31米高,虽然遭受过多次地震,甚至炮击,960年了仍然屹立不倒。现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都还在大量建造木构住宅,我们根本没有理由抛弃这一本民族历史悠长、技术纯熟的营造传统。

诚然,今天存在森林资源锐减、木材不足的问题,但只要科学而合理的使用,仍然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正如《孟子》所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即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时间去砍伐树木,木材就可以做到用不完了。

大木工艺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至宝,是力与美的结合,是中国工匠智慧的代表。充分调研、整理、传承、发展传统大木工艺,让大木工艺在历史长河中闪耀不灭的星光,是我们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