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样吃会增强抵抗力

 潘大仙_ 2018-05-05

在国人的脑海中很早就有关于“抵抗力”的说法,那就是“正气”,疾病的发生其重要原因就是“正不胜邪”导致“阴阳失衡”。民间也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吃点补的东东可以增强“抵抗力”,这也是几千年前的先民都知道的,深植人们心中,于是人们四处寻觅,寻找特效药、食物,大概自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丹”始没有停歇过。

一、主食是人们身体强壮的基础

每个区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食”,这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的大多数区域,主食是五谷,一般是指米、麦、高粱、粟米、豆之类等。在江浙一带吃的最多的“主食”是米和麦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区域的“主食”,或者说确定这些食物为本区域的“主食”,我们的先辈是经过探索的,也是付出过代价的,这是不难理解的。“主食”的确定是区域生态环境、气候宜忌、生产条件以及生活经验等诸方面千百年实践的结果,这点不容怀疑,可能已经植入我们的基因。

普通的民众十分理解“饭、肉、鱼”对人体是最有益的,对身体的强壮是不可颠覆的,也是无法替代的。在临床上,我很少发现一个吃好“主食”的人会体质很差、经常生病。不过,“主食”是强调一日三餐的和有所节制,“食饮有节”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饮食养生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有条件了,必然要改善生活,吃的自然丰富了。我们也常常发现不吃好“主食”的人,也许他吃的“十分营养”,但身体并不见好。这一点确实需要人们深思,也许“一日三餐”、“吃好正餐”就是吃的真谛。

二、食物的多样性是营养的全面

当今社会有一些人过分讲究了“营养”,以为吃的“营养”抵抗力会强一点,这话本意并不错,而实际效果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思考是这些人过分强调了其“营养物”本身,而没有注意到“人”的本体,而人需求的“营养”是多源的,需要的是多样性的食物,食物只有在人的本体中发挥出营养的作用。常常会有人说,我们每天吃“水果”、喝“牛奶”,经常吃“牛肉”,然而发现身体并不行,经常生病,找医生说抵抗力差,要吃点补药来强身。在与病人和其家人接触中,我发现他吃的并不全面,偏食的,单一的营养,这样下来对身体并无大的益处。

在生活中,关于饮食我们听得最多的是长辈们说“身体好,要什么都去会吃,千万不要挑食”,为什么?什么都会吃、什么都吃的,是最补的,因为这样营养最全面。这并不是瞎说胡说,有生活观察能力的人会轻易地发现周边有一些人,由于生活条件所限,或者是其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身体是“棒棒”的。

三、注意饮食的偏性才不会损伤自己

在中医看来,药物是有偏性的,常常利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人们的疾病、调养人们的体质。同样,在中医的眼中,食物也是有偏性的,这个“性”,就是“寒、热、温、凉”,中医谓之“四气”。饮食偏了,中医认为会“损伤脾胃”,这个“脾胃”是中医的特有概念,“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偏了,身体也会偏,运化障碍,有些人很胖、有些人很瘦,大多与不注意食物的偏性有关,损伤脾胃必然会损伤自己的身体。时日久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些人会出现“亚健康”状态,如过胖了,易疲劳、易便秘、易腹泻等等。“亚健康”并不是第二“健康”,“亚健康”实际上就是不健康。

中医对“病”的确立比现代医学要宽泛一些,因为它是以“人”本身的感觉和体验为基本标准的。“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可以在中医这里找到病,“亚健康”的人中与中医探讨如何增进抵抗力、如何吃得健康相对也会多一些。体质偏热的人要懂得忌食温燥的食物,体质偏寒的人要注意尽量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上火”、“湿重”、“寒胜”等等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疾病的基础状态。

增强抵抗力当然不只有“吃”。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健康的基本教育引导是“样样吃、早点睡、干点活”,这三点至今仍然有意义,是简单的真理,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养生格言。“样样吃”在前面我已经讨论了,“早点睡、干点活”,是强调了生活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生活要有规律,劳动可以增进体魄、可以培养情操,热爱劳动的人更热爱生活。吃好、睡好的同时,加上劳动、运动,我们就会增强抵抗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无论男女老少 能够帮上就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