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一)

 周00佐 2018-05-05
​简论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一)
吴根友

2006-09-09
一百多年以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亡国灭种之灾。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之一梁启超是如何寻找救世良方的呢?披沙拣金,他找到了自由的观念。他说道:“数百年来世界之大事,何一非以‘自由’二字为原动力耶?”[1]又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他甚至预言:“于20世纪中,有可左右世界之力量者,三国焉,曰俄国,曰美国,曰中国是已。而此三国者,又必将大变其前此之情状,然后可成其大业。变之道奈何?则美国由共和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俄国中国由专制主义而变为自由主义是已。”[2]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早期梁启超的自由观,其意义究竟何在呢?他所说的自由与现代西方哲学境域中所言的自由是否是同一个意思呢?其不同之点又何在呢?众所周知,在现代中国社会,很多来自西方近代社会的概念,如民主、自由、人权、科学、平等等,在后来的中国语境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特别是自由的概念更是如此。一方面,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要将个人从旧的郡县制专制政体下解放出来,凸显个人与旧的社会制度的矛盾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近现代化的过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与屈辱,中华民族的整体生存曾一度处在最紧要的关头,个人的自由不得不首先让位于民族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这样, “个人自由”与“民族国家自由”的二者之间常常有一定的冲突。这两种“自由”要求之间的冲突在梁启超的“自由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早期梁启超“自由观”的解析,揭示“自由”这一西方近代哲学的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被理解的命运,从而为当前中西哲学的进一步沟通与融合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为了揭示中国人对自由观念理解的文化背景,首先对“自由”一词的语源作一番简单的考察。
一、“自由”一词的语源学考察:
在中国古典的语言中,“自由”作为一个双音节的词汇大抵上出现 于唐代的著作之中[3]。在经学传统中,作为复合词的“自由”一词,既有褒义亦有贬义。当个人的自由行动违反了礼制的秩序,则个人的自由意志与行为,就是贬义的,那就是指不按照礼教的规则行事,独断专行。如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隐公八年》释公子围的行为时说:“公子围告庙者,专权自由耳,非正也。” 然而同样是在孔颖达的《孟子注疏·公孙丑下》里,“自由”的意思却是褒义的,那就是指士大夫在与君主相处时,保持一种独立自主的意志与行为,如孔疏云:“孟子言人臣居官不得守其职,谏正君不见纳者,皆当致仕而去。今我居师宾之位,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馀裕乎!”又,对《孟子注疏·卷四上·公孙丑章句下》“孟子谓氐蛙曰”至“绰绰然有馀裕哉”的一段文字进行解释道:(正义)曰:“孟子答公都子,以为我尝闻之,有居官守职者,不得其职而守之,则去之而致仕;有言责谏诤之任,不得其言而谏正其君,则亦去而致仕。今我无官职之所守,又无言责而谏诤,则我进退自由,岂不绰绰然舒缓有馀裕哉!”由此可见,自由一词的正面意义或负面意义,完全取决于语境的不同,而不具有绝对的正面价值。
在中国中古的思想传统中,作为正面意义的双音节的“自由”一词恰亦出现于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慧能的《坛经》之中和柳宗元的诗中。如慧能说:“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慧能主要强调习禅者要了悟自性,摆脱经典的桎梏。而且只有当习禅者了悟自性,方能自行解脱,超越一切人间的是非之争,而得佛教的圆融智慧,达到“来去自由”,“自在解脱”的证悟境界。柳宗元在《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一诗中亦写道:“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这是柳氏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对自己政治上失意情绪的一种抒发。
当然,作为一种观念,“自由”在传统的儒家思想里也有正面的意义。如孔子讲“为仁由己”。而后来的注经者亦从正面来解释人在道德方面向上的自由德性。如《周易正义·上经需传卷二》云:“为仁由己,故吉从之”者,“为仁由己”,“《论语》文。初不犯己,己莫陵於初,是为仁义之道,自由於己,故云‘为仁由己’”。在《孟子》一书中,当士以道德的自由意志抗拒现实侯王的权势之时,后来的注经者往往从正面解释这种自由的抗议精神。如上文所引。
作为礼教的批评者面貌出现的庄子及其后学,从观念上讲更是肯定自由的价值。他的“游心”思想,他对统治者用各种制度箝制人心行为的批判,都表达了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像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乎无穷”(《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睥睨万物”(《天下》篇)等思想,都表达了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之情。然而在董仲舒之后的中国思想史上,道家基本上是作为正统思想的对立面出现的,特别是其中的反礼教思想是作为“异端”被处理的。因此,道家的自由观念基本上是作为反抗的形式而被士人所理解的。
[1] 《新民说·论自由》第44页,《》。《饮冰室合集》第6,中华书局。
[2] 《俄人之自由思想》,见《自由书》,第60页。《饮冰室合集》第6。案:《自由书》成书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900年),其中有些为1895年前后的文章。
[3] 徐复观先生曾经说在《汉书' 五行志注》里就“自由”一词。据我仔细查阅《汉书》《五行志注》,未发现“自由”的合音词。参见《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一书,第292页,(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