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火石与火镰
2018-05-05 | 阅:  转:  |  分享 
  
古引火用



火镰

火镰是古代一个取火器物,其得名是缘于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

火镰。一种比较久远的取火器物,由于打造时把形状做成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陕北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还比较盛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上点年岁的人谈起它也只是津津乐道而已,想从哪个旮旯角落搜出一件也不是容易的事了。只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不为人们注意或被遗忘。而映在岁月记忆里那别样的影象会久久挥之不去,它是一个过去的历史证物。





火镰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火石:一般产自河滩,经过河水冲刷并于石头间相互碰撞、摩擦留下的质底比较坚硬,并在高速撞击时能产生火花的石头。也有从山里直接开采出来的,它的纯度比较高,所含成份和现代的火石相同。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在春夏之末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待用。因艾蒿自身具有抗菌、防霉、防虫、镇咳祛痰的功效。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居家常备艾,老少常无患”以禳毒气的习俗,因此先人们把它做为点烟的火引子也就不足为奇了。钢条:大众化的就用一小块硬度不太强的普通钢条,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成为火镰的主件。比较讲究点的器物主人,在钢条上刻有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在弯弯的钢条内,制成象现代女性手里拿的小坤包样子,口上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会自动把口封好,起到防止包里装的火石、艾绒等物件丢失或受潮的作用。再缀上一根好看的绳子,穿上一棵不错的珠子或玉器或玛瑙,这样既增大了体积也美观了火镰的主体,它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档次。



火石

火石,既指人造合金打火石,又指矿物燧石。打火机的打火石成分主要是铈与镧制成的铈铁合金。铈与镧都是很容易燃烧的金属,与铁制成的合金硬而脆,受撞击会出现火星。当这种打火石被带有齿缘的铁轮摩擦时,就会有粉屑脱落,溅出火花。迸出火星。



燧石俗称“火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有白色、暗红色、褐色,甚至黑色的。鉴别燧石很容易,取两块轻轻对碰,会产生比一般石头大得多的火花,正因为这种特性它才被称为“火石”。沙滩上的鹅卵石很多都是燧石,因为不够坚硬的石头都被水流磨成了砂子。正因为燧石十分坚硬,所以石器时代的人通常用它制作工具。





火绒

火绒系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从山上采摘回来后,趁潮将“火草”背面的绒棉撕下来,这种一条条的火绒晒干后,捻成团附捏在一种打火石上,再用铁制的“火镰”轻轻一划,飞溅的火星便能将火绒引燃。













火镰是一块扁扁的接近长方形的铁,长约有七八厘米,宽大约两厘米,厚大约两三个毫米。火镰中间的宽度稍微比两头大一点点,为的是在“打火”的时候更省力。这块铁大概带点“钢火”,可以世代相传,经久耐用。火石就是随处可见的沙石,就是个大大的沙粒,直径总得在一厘米以上,这样才好用。



潍坊市的昌乐,就是那个全国有名的出蓝宝石的地方。几千年来,人们对蓝宝石不认识,就觉得这种石头坚韧耐用,就用做打火石。几千年不知用了多少蓝宝石,直到不用火镰火石了,才知道这种“火石”好值钱。



用火镰火石首先要备好一根带灰烬的“挺杆”。挺杆是秫秸最顶上的一节剥了皮的“瓤”,这东西就像敬神用的香,只好点着火,就不会熄灭。秫秸就是晒干的高粱棵。高粱棵最顶上的一节又细又长,再上面就是高粱的穗了。这个又细又长的末节叫做“秫秸挺”,是可以做锅盖的。

秫秸秆

是指去掉穗的高粱杆。外表光滑而坚硬,里面充着瓤软而轻。在农村经常被用作做席来盖房子,其顶端链接穗的部分因为比较细还经常做一些秸秆的篓,比竹子做的轻便。还经常用来做一些小玩意如一些工艺品,鸟笼子什么的。





挺杆要先用明火点燃一个头,然后用手慢慢捏灭,燃烧的灰烬就留在了上面。

打火的时候,左手拇指食指的“指头肚”捏好火石,要找一个最“锐”的地方朝上,好与火镰摩擦撞击。那根挺杆带灰烬的头就紧挨着火石,放在火石的外侧,就是离虎口远的一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捏住火镰,用火镰的又长又薄的边用力从左向右撞击摩擦火石。火镰火石撞击会产生火花,这些火花就顺着撞击摩擦的方向落到挺杆的灰烬里,挺杆就被引燃了。



火花点燃的挺杆是暗火,就像香炉里的香火。如果是吸烟袋,这就足够了,将挺杆倒过来,将挺杆燃烧的部分按在烟袋锅的烟末上,烟袋嘴放嘴里使劲咂就是了。如果要点灯做饭,就还得一步手续。要把挺杆上的火接触卷成毛笔杆粗细圆筒的“火纸”——就是一种专门的类似宣纸的“毛头纸”,火纸点燃后,也是暗火,不能点灯做饭。要用手将点燃的火纸在空气中用力一晃,火纸就会有呼呼的明火,然后才可以点燃油灯或者柴草。



带火的挺杆点了烟袋或者引燃了火纸,就完成了使命,用手慢慢“捏”,它就会因缺氧熄灭。挺杆是带灰烬的。火纸是柔软的,用完后还要有专门的细长的竹筒盛放。

火王,是一根灰烬了的挺杆,秫秸最顶端一节剥了皮的穰。火镰碰擦火石迸发出来的火花落在火王上,用嘴吹吹便点燃了。秋季,若没有干挺杆做火王,人们便把一根鲜挺杆用爬豆叶擦擦很快就干了,不几天就能用。



火纸

作火煤之用的涂硝易燃纸

火縻子,是毛头纸或烧纸卷成的纸卷,一般同手指那么粗,卷得不能太紧也不要太松,备作火王由暗火变明火用。需要时,把火王的暗火引燃火縻子,再用嘴急吹火縻子就出来明火了。此时可以点燃柴草做饭等。火筒子,不是取火工具,而是用来盛装火縻子用的。它用一根空竹子做成,长约15公分左右,内径食指粗细,以能把火縻子装进去为宜。它一端封闭,一端敞口,故名思意,筒状物。盛装火縻子:一是防止火縻子受潮和破损;二是便于把火縻子插入其中隔绝空气闷熄保存,并防止带火伤人。



打火的时候,先用左手虎口夹住火王(不带火的),然候再用母指食指捏住火石,右手捏住火镰用力击擦火石,也可能需要击擦几次,当火花溅落到火王上,便鼓起腮帮轻轻一吹,火星自然会变成暗红色火头了。这时可以用来点烟,倘若取火做饭或点灯照明,便把火头放在火縻子上引燃,再吹吹火縻子便把暗火变成明火了,从而点燃柴草。此时它们已完成使命,火头用手轻轻捏捏,就会因缺氧慢慢熄灭;火縻子是纸的,又粗又软不好用手捏,把它插进火筒子就会慢慢熄灭。



火镰是用三寸长、半寸厚的铁条打制而成,半圆形,有两个火柴盒大;火石是就地取材,从山上凿打下一块棱角分明的石英石,俗称火石;火绒是野生植物,因叶子背面呈银白色俗称白背,叶子里有棉絮一样的绒丝,把白背叶捣碎去渣,拣出绒丝用菜油浸泡晾干,捏成小球,打火时备用。家庭主妇生火时取出这三样东西,捏一撮火绒贴在火石边上,握紧火镰,对住火石“咔嚓、咔嚓”几下,火镰击打火石的火花燃着了火绒,把火绒放在柴禾上,吹口气就燃起了火苗。初次使用,干费劲也打不着火,练习几次,掌握了要领就能熟练地使用。

那时,男人们抽烟须臾离不开这三件东西,为了便于携带就让媳妇缝一个荷包,把这三件装在荷包里串在烟袋上,用时方便。荷包有用羊皮做的,有用布料和丝绸做的,男人们串门唠嗑,聚在一起,经常显摆自己的荷包,谁的荷包缝制的精致,图案新颖,色彩鲜艳,就说明谁家的媳妇心灵手巧,受到众人称赞后,男人脸上就露出得意的神色。村里三大娘缝的荷包创意好,里面有夹层,一层放火镰,一层放火石、火绒,荷包正面绣了一对戏水鸳鸯,背面是一对胖娃娃,三大爷的荷包就成了村里男人们的垂涎之物。平时,三大爷对荷包保管挺严,打完火后就装在衣兜里,生怕丢失。三大爷是个戏迷,有一回村里演二人台,三大爷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打火抽烟。贵娃哥趁他看得入迷时,用羊皮荷包调换了他的心爱之物,他没发觉,等看完戏才知道被人调包,干气没办法,只好又让三大娘原模原样缝了一个。这次,他不敢大意了,用一根带子把荷包牢牢地系在裤腰带上,再不肯轻意示人了。



童年时,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常把家里的火镰,火石,火绒带到野外,比赛谁打火打得快。谁得了第一名谁就是“老大”,由他点燃柴禾,烧土豆,烧豌豆,烧熟后,再由他按名次分给众人,名次排在后面就分得少。为了比赛时能夺得第一名,享有“老大”的权利,我们经常苦练打火。因此村子里的小孩儿都会打火镰。有闲空,我们就上山拾火石,采白背叶。在缺少玩具的童年,火镰,火石,火绒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记忆。

我记得上街赶集排队买火柴的日子。为了节省一根火柴棒,邻家烧饭时常来“借火”。有段时间买不到火柴了,老辈人就取出明朝或清朝传下来的火镰、火石,小心翼翼地取火。在那个物质与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够偷偷摸摸地活下来,就算是不错了。碰到我们发牢骚,老辈就压低嗓门训斥道:“兔崽子!生在福中不知福!再来个59年、60年什么的,你们早饿死了!早被人吃了!”



古代引火用火石火镰做旅游商品一颗能卖80元



嚓嚓,嚓嚓,火星四溅。昨天,黔江小南海景区。一名游客手持火镰,砍向一块手指粗的小石子。这颗约15克重的石子,每颗售价80元,是普通打火机价格的80倍。

游客学古人用火石点烟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断在推陈出新择优而取中进步。一件器物的消失不能等同于一个物种的消失,有些器物可以复制再现,只是它的出生年月不同而已。火镰它曾今在我们先人的手中存在过,给生活带来方便获取过乐趣,而取代它的火种采集方式更具有适用和方便的性能。火镰已成为过去的记忆,被历史的尘埃封境。它仅是人类生存沧海中的一朵小花,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