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东方豹鲂鮄 英文名:Oriental flying gurnard 学名:Dactyloptena orientalis 最小水族箱尺寸:120升 饲养难度:一般 饲养要求:盐度 1.022-1.025;酸碱度 8.1-8.4 性情:温和 最大尺寸:40厘米 * M! K$ \& k- ?( F 珊瑚兼容性:安全 食物要求:肉食 6 N. [; X. _6 ~6 ^ 分布范围: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从几内亚湾南方到太平洋美洲沿岸,水深1-100m 也叫飞角鱼,拥有一对宽大的胸鳍,可以用来震慑捕食者。东方豹鲂鮄分布在沿海的沙质海域中,利用特化的腹鳍在海床上行走,寻找小鱼、贝壳和甲壳动物等作为食物。可以愉快地与其它鱼类同处一缸,但需要一个较大的沙层空间来供它行走和伸展胸鳍,需要较弱的水流。 -------------------------------------------------------------------------------------------------------------------------------------------------- 分类地位 域:真核生物域 Eukaryota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亚纲:新鳍亚纲 Neopterygii 总目: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目:海龙目 Syngnathiformes 科:豹鲂鮄科 Dactylopteridae 属:豹鲂鮄属 Dactyloptena 种:东方豹鲂鮄 Dactyloptena orientalis (Cuvier, 1829) ![]() ![]() ![]() ![]() 鲉形目豹鲂鮄科鱼类的通称。有4属6种。中国产3属4种。体长约300~450毫米。体延长,粗壮,略平扁,向后渐尖细。头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凹。口小,下颌较短。上下颌具颗粒状牙,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小,垂直;假鳃发达。前鳃盖骨具长棘。鳞片中央有1纵嵴,尾基具2~3强嵴。第1和第2背鳍间有一不活动鳍棘,第一背鳍前方有1~2游离鳍棘。臀鳍短于第二背鳍;胸鳍长大,分两部,前部鳍条短,后部鳍条伸达或伸越尾鳍基底;腹鳍尖长;尾鳍凹入。胸鳍翼状,略能飞翔。胸鳍前部的短鳍条可在海底爬行。鳔能发声。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豹鲂鮄产於暖海及热带海域。体长形。胸鳍大,分为两部分;前部短,後部长,呈翼状,色豔丽,如大西洋豹鲂鮄(Dactylopterusvolitans)具鲜明的蓝色斑。其他特徵为头部覆盖骨板,背鳍有一鳍条与鳍分开而位于项部。最大体长约达50公分(20吋)。底栖,据报导,豹鲂鮄能伸展胸鳍在水面滑行一个短距离。 豹鲂鮄乍看下会误认为是角鱼。因它不但外形似角鱼,也和角鱼一样会发声(用舌颌骨发出轧轧的声音),也可以在海底爬行(但却是用腹鳍交替移动的方法)。它的胸鳍比角鱼更大更长,张开来就像飞机的翅膀一样,宛如在海底滑翔,所以称为飞角鱼。飞角鱼的头部也有骨质盾状覆盖,体被稜鳞状鳞,但它第一背鳍前方的2根鳍棘呈游离状,且鳃盖上有一枚水平向後的长棘,不难和角鱼分辨。飞角鱼过去被认为和角鱼是近亲,但後来才发现它和海龙目关系较近,所以把它从鮋亚目中的一个科提升到鮋形目下一个独立的纲目。 折叠编辑本段趣闻爬、游、飞三项全能鱼——豹鲂鮄骗子: 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说明了鱼一生都在水中度过,所以说在水中游泳是鱼的本能。但是有的鱼除能在水中游外,还能在空中"飞",如飞鱼;有的还能在海滩上跳,如弹涂鱼。能"飞"能跳这些鱼只具有二项本领。豹鲂鮄却有爬、游、飞三项本领,可以说具有"海、陆、空"立体运动的能力。 豹鲂鮄胸鳍的3根鳍条是独立的,能够自由活动,它借助这3根鳍条在广阔的海底自由自在地爬行。同时这些独立的鳍条,也是豹鲂鮄的触觉器官,利用它们可以感知海底周围环境情况。由于这3根独立鳍条的特殊机能,因而驱动这些鳍条的肌肉也就特别发达。这就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器官用进废退。 当豹鲂从海底爬行转为在水中游泳时,胸鳍及鳍前的三根独立鳍条就收拢,紧贴在体侧,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豹鲂鮄游兴达到高潮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冲出水面,继而展开"双翅"——胸鳍,在空中飞行。实际上豹鲂鮄的"飞"和飞鱼的"飞"都不是真正的鼓翼飞行,而只是依靠风力的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价值豹鲂鮄是一个古老的鱼种,在生物的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外它还可以做为观赏鱼来供大家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