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宝哥书屋 2018-05-05

最开始知道Martin McDonagh是通过鼓楼西剧场“直面戏剧三部曲”,《枕头人》和《丽南山的美人》,一部暴力黑色童话,一部爱尔兰阴雨连绵山地起伏的民族缩影。McDonagh很擅长通过人物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反映一些宏大复杂的主题,同时又着力讨论其他事物,比如本片的“愤怒”。

这部影片涉及政治正确、恐同、种族主义、白人垃圾、家庭暴力、美国对中东的“强奸”等一系列一直以来为美国本土热烈讨论、天朝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没有一个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如果我们按照语文考试的阅读题套路回答,显然女主前夫Charlie19岁女友夹在某本关于马球书的书签上的话是点题之笔,“愤怒招致更大的愤怒”。Angela之死看上去是所有愤怒的源头,但实际上支撑起影片故事的是愤怒本身,而身处愤怒之中,每个角色的复杂性使这种情绪不断升级又坍塌。

女主最大的愤怒是警察们的不作为吗?不是,影片在前半程就点破Mildred面对女儿被强奸焚烧惨死的逃避心理。当她坐在女儿床上回忆她生前那个下午,这位母亲当时不同意抽了大麻的女儿开她的车,她们大声争吵,前夫的殴打、Mildred曾经的醉驾,各种陈芝麻烂谷子在愤怒之时都被翻出来加剧矛盾,母亲吼道你走着去吧,我希望你半途被强奸,女儿不甘示弱夺门而去。寥寥几笔既交代这个家庭的破碎之处,也在屏幕前为我们展示愤怒时的口不择言如今如何针针见血刺痛Mildred。而几乎结尾之处Mildred家的窗户望着不远处那三块广告牌,再次加深观众对Mildred悔恨的理解。女儿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被奸杀,尸体焚烧无法辨认,从Mildred的角度来看起因仅仅是一场争吵,对她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尽管悲剧是各种长期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导致的,但镜头告诉我们Mildred为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所以她需要一个谴责对象,摆脱她背负的十字架,使她不再为女儿的死感到内疚。镇上整日无所事事的警察,有家暴倾向的前夫,真正的凶手,又或者是结尾那个在中东执行任务期间强奸当地女孩并用汽油将其烧死的美国大兵,哪个都好,只要能在Mildred心里替她背黑锅。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对象,她就会不断报复,警长死了就烧掉警局。当报复并未为她带来解脱而是一个又一个不相干的人遭受横祸,她更加愤怒,也更加内疚。警长在信中说明自己为她支付了广告费,只是为了让事件继续延伸发酵,似乎是警长的报复,但实际上是愤怒这种情绪本身对Mildred的报复。当Jason以为自己找到凶手打电话告诉Mildred时,后者找到了希望,也找到了解脱的方式。但其实与自我和解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朋友和侏儒追求者的帮助和支持,无辜人受到牵连,包括前夫女友的那句引用,包括时间,都在起作用。当Jason再次打电话告诉Mildred那个人不是凶手时,她失去了短暂的希望,但没有重新戴上枷锁,所以尽管她再次上路奔向Iowa,却不打算再杀掉那个人了。

Jason的愤怒来自个人身份。身为白人种族主义者同时又是同性恋,他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也正是对自己身份的恐惧。常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感觉这位母亲很有故事的样子)并沉迷漫画(行走在警察局的巨婴?)因为愤怒丢掉自己的工作成为彻头彻尾的white trash。但警长相信他是正直的人(这块儿没什么铺垫,有点突兀,好像警长说他正直他就正直),认为他有成为一名好警察/警探的潜力,结果真的证明他有这样的潜力(通过被殴打取得嫌疑人的DNA也是可以了)。他的愤怒来的快去的也快,当他得到别人的认可,无论是能力还是他同性恋的身份,并自我认可,他的愤怒便消散。

警长是这部影片中最平静的人,也许走向大限之时人都会变得平静。他有愤怒,但更多的是清醒,清楚知道人生尽头自己最在乎最重视的是什么。而他的信也传达出这种平静,安抚了广告牌事件受牵连者,甚至很大程度消除了愤怒,无论是Jason的还是Mildred的。其余人物Charlie、Red、James、还有牙医算是为了推动情节也不同程度展现他们的愤怒,只是这些闭环没有主线精彩,或者说冲突性、戏剧性更强烈。

就愤怒这个主题而言,我不想简单地说影片中所有这些人物都不坏,但McDonagh的确指出本质不坏的人如何因为愤怒相互伤害。好在这些伤害仅仅是肉体上的,结尾虽然没有抓到凶手但无关的人解开误会,达成和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怒》通过愤怒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其中沟壑更深,是即使能够修补也还是有明显裂痕的嫌隙。

其实故事设置的环境——美国大农村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community),似乎人们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Jason随口一提的Google,即网络,而这群人投入更多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交际(至少影片反映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相识,知根知底,消息甚至比网络传播得更快:人人都知道警长身患癌症不久于人世;Mildred通过儿子口中得知Red被Jason扔下楼而非电台或电视;James走了个街区就偶然看到熊熊燃烧的警察局和Mildred。而这种局促的空间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你是我的牙医也是我“仇人”的朋友,一个人的愤怒之火得以沿着人际关系网燎原。这种愤怒如果搬到都市背景估计无法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愤怒给这样的社区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能看到社区关系本身和谐的一面,朋友有难八方相助,个人威望和相互信任通过长久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接触建立起来,这是典型的美国乡镇环境,如今在人情愈发淡漠的国内社会似乎有些陌生。

回到影片结局,McDonagh将愤怒从狭小的乡镇抽离出来,放置在更为广阔的语境中。最令我折服的不是环环相扣的情节,也不是导演对人种种情绪产生、消解的洞察力,而是结尾解开嫌疑人身份设置的黑色幽默。故事中有两名奸杀女性并残忍处理尸体的凶手,一个不知其名销声匿迹,另一个有名有姓大摇大摆在酒馆炫耀自己的罪行。哪一个司法都无能为力,前者因为潜逃,后者却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起诉并惩罚在其他国家“名正言顺”的犯罪行为。这个点睛之笔荒唐而沉重,前者也许还能抓到凶手绳之以法,后者正义却永远无法伸张。这枚石子投入水中理应激起愤怒的水花,却仅仅沉没了。谁能背负愤怒并执法呢?如果说影片主线的愤怒之所以能够裹挟所有人是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广告牌事件或被事件直接波及,那么结尾之处所包含的愤怒则显得若有若无,如果有也“莫名奇妙”,无处安放。这种愤怒来自Mildred和Jason,来自荧屏之外的观众,来自每个“犯不着”“不相干”的人,是不知是否该愤怒的愤怒,不知谴责对象——犯事军人?美国军方?又或是整个世界——的愤怒。而它也引向一个更大的话题,如果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些旁观者是否有资格愤怒,如果有,我们又该愤怒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