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脾止痉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

 梅谱台阁 2018-05-05

摘要目的 观察补脾止痉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补脾止痉汤治疗,对照组用泰必利片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抽动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等症状变化,用耶鲁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耶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耶鲁评分比较,结果无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耶鲁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补脾止痉汤对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泰必利相比疗效相当,但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抽动症临床症状。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李华伟

关键词:补脾止痉汤;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证;临床研究;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多于儿童期起病,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慢惊风、、肝风、风痰等范畴。目前中医基本上以“肝风证”立论,多从肝论治。但在临床实际中不少患儿存在着脾虚的证候特征,因此我们在临床中从脾论治,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法,拟方补脾止痉汤进行临床研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和郑州市第二中医院儿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门诊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本研究设计观察病例72例,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结束统计病例完成情况:入组61例,脱落3例,治疗组未能坚持治疗脱落1例,对照组中途换药1例,加用其他西药治疗1例,最后符合要求的病例58例。其中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9.55±2.914)岁,治疗前耶鲁评分40.1±8.030,中医症候积分7.37±1.956;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9.20±3.022)岁,治疗前耶鲁评分39.2±7.584,中医症候积分7.83±1.70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儿年龄无差异性(P>0.05),在耶鲁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1]的有关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起病于18岁以前,症状可延续至成年;

(2)表现的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特点为多发、快速、刻板和不随意;

(3)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

(4)抽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5)此障碍致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6)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不自主抽动和发声。

其中(1)(2)(3)(6)必备,参考(4)(5)即可明确诊断。

1.2.2 脾虚肝亢证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及《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3]制定。

(1)主证:皱眉眨眼,张口咧嘴,摇头耸肩,甩肩踢腿,或喉出异声秽语;

(2)次证:①面黄、纳呆、乏力、便溏,②多梦易惊,③烦燥易怒;

(3)舌苔脉象: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或花薄苔、或舌体胖有齿痕;脉缓或滑。

必备主证1项与次证至少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立辨证。

1.3 病例纳入标准

(1)符合多发性抽动症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脾虚肝亢证辨证标准者。

(2)年龄在4~15岁者。

(3)法定监护人及受试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试验者。

1.4排除标准

(1)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药源性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2)重度抽动症者;

(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患者;

(4)过敏性体质或对已知本制剂组成成分过敏者;

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1)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病例标准者。

(2)入选后未按既定治疗方案进行者。

(3)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依从性<80%,或中途自动换药或加用其他西药治疗者。

(4)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或)过敏反应者。

(5)观察项目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6)纳入后未曾用药者。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补脾止痉汤,基本药物组成:淮小麦30g、杭白芍30g、 炙甘草20g、全蝎6g、白僵蚕10g、蝉蜕10g、大枣5枚。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加减。

用法:每日1付,水煎服,分3次口服。连用8周为1疗程。

对照组服用泰必利片,服用方法:每次用量: 4 ~7岁50mg/次,7 ~12岁75mg/次,10 ~15岁100mg/次,2次/天。连续8周为1疗程。

2.2观察、研究的相关指标

2.2.1 疗效性指标

(1)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4]

(2)中医症候积分。主症:皱眉眨眼(无计0分,仅有皱眉或眨眼计1分,  皱眉眨眼频繁发生计2分,皱眉眨眼经常发生3分);张口咧嘴(无计0分,仅有张口或咧嘴计1分 ,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3分);摇头耸肩(无计0分,仅有摇头或耸肩计1分,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甩手踢腿(无计0分,仅有计甩手踢腿1分 ,频繁发生计2分,经常发生计3分);口出异声秽语(无计0分,仅喉中有吭吭声1分,口中频繁发生简单重复语言计2分,口中经常发出秽语3分)。次症:面黄纳呆(无计0分,面微黄纳食少1分,面萎黄纳食明显减少计2分,面萎黄不思饮食计3分);多梦易惊(无计0分,偶有做梦或易惊1分,经常做梦2分,多梦易惊影响生活3分);烦躁易怒(无计0分,略感心烦1分,烦躁不安2分,烦躁易怒3分)。舌质(淡红0分,红1分)。舌苔(苔薄白0分,苔白腻1分);脉象(细弱0分  弦细滑1分)。

2.2.2 疗效评定

22.2.1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

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抽动发作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YGTSS评分改善率≥95﹪;

显效:抽动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75﹪,但<95﹪;

有效:抽动症状有所减轻;YGTSS评分改善率≥30﹪,但<75﹪;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YGTSS评分改善率<30﹪。

YGTSS评分改善率=[(疗前总积分和-疗后总积分和)/疗前总积分和]×100﹪

2.2.2.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5]

临床控制:证候计分值减少率≥95﹪;

显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75﹪,但<95﹪;
有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但<75﹪;

无效:证候计分值减少率<30﹪。

证候计分值减少率=[(疗前证候计分值-疗后证候计分值)/疗前证候计分值]×100﹪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耶鲁严重程度评分

表1  两组患儿耶鲁评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组

30

40.01±8.030

31.13±8.905

P<0.05

对照组

28

39.02±7.584

33.07±6.812

 

表1表明两组在治疗前后耶鲁评分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降低抽动症患儿的耶鲁严重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27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耶鲁评分方面疗效相当。

3.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

表2 中医症状评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组

30

7.37±1.956

5.60±2.027

P>0.05

对照组

28

7.83±1.704

8.07±1.639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补脾止痉汤能显著改善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症状。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5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泰必利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无明显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4,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中医症状评分有效率比较

表3 两组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

组别

例数

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30

0

3

13

14

53.33%

对照组

28

0

1

8

19

32.14%

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P =0.030(双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中医症候计分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

3.4 耶鲁评分有效率比较

表4 两组耶鲁分总有效率

组别

例数

控制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组

30

1

2

11

16

对照组

28

1

2

9

16

对两组的总有效率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独立样本率 2检验,P =0.570(双侧),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耶鲁严重程度评分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3.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2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头晕;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4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生我们认为与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但以肝脾为轴心。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皆归于心。心属火为阳脏,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故临床上小儿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筋,若肝失疏泄,筋脉失养,风动筋挛,则见点头、摇头、伸颈、眨眼等。《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又曰“脾虚生风”。若脾失健运,则水湿不化,聚而生痰,随风走窜,上蒙清窍,则头昏头重,痰浊内阻心窍,心神蒙蔽,则神识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痰随风动,阻于喉咙,则咳吐不利,异声时作。

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气机升降功能,离不开肝主疏泄,而肝木之条达又离不开脾之运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抽动症的患儿多数是脾虚体质,因脾虚令气血生成乏源。肝失气血之营养而生风,脾虚而致水湿不化,聚而生痰。在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脾虚是根本,肝风动是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因此治疗该病的关键就是缓肝理脾,我们依据《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为治疗的指导原则,予以健脾安神、柔肝熄风为治法,拟“补脾止痉汤”治疗多发性抽动症,该方为经方甘麦大枣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僵蚕、蝉蜕组成。方中以淮小麦为君药,养心脾之气而和肝气,配以甘草、大枣益心脾,和中缓急三药皆属甘平之品,既可甘以补养心脾之虚,又可甘以缓肝之急。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兼证脚挛急,选用本方以柔肝缓急,熄风平肝。芍药性味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合甘草酸甘化阴,从而达到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之功效。僵蚕、蝉蜕具有散风泄热,熄风止痉之功能。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柔肝熄风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甘麦大枣汤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睡眠时间,增加入睡动物数,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及苯丙胺诱发的活动增强,降低戊四氮诱发的小鼠惊厥死亡率[6]。芍药甘草汤随剂量不同,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一方面高浓度时可松弛痉挛,缓解疼痛,起到镇静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低浓度时又可起兴奋促进作用[7]。运用补脾止痉汤中芍药甘草剂量均偏大,其机理就在于此。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是对受试患者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抽动损害的综合评定,其积分减少率可以作为治疗抽动症疗效评定标准。本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多发性抽动症均有较好疗效。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积分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补脾止痉汤对于抽动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泰必利疗效相当。而在中医症候积分减低方面,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补脾止痉汤优于对照组。中医积分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西药泰必利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出现,对照组有3例患儿在临床治疗剂量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说明补脾止痉汤安全性高,避免了目前抽动症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的缺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