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卫与方大老爷究竟有多V5?

 三岛渔父 2018-05-05

   方鸣谦
           金山卫城的兴建


金山铁路自2012年9月28日开通运行以来,长期为沿线市民和中外游客盛赞。藉中国高铁的先进技术,上海率先打造的中国首条“市域铁路”,不仅实现了上海远郊与中心城区的无缝衔接,还为更多市民创造了“半个小时看见海”的时空转换之便


作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发源地(这句话必须加粗,因为金小博惹不起的那个人反复强调),金山本来就拥有“带你穿越六千年”底气和禀赋(文字加粗理由同上)。毕竟,金山的文明之源为上海的历史底蕴注入了丰富的内涵。金小博也绝对不会告诉你,上海的考古就是从金山出发的!因为这样太高调。


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从上海南站乘金山铁路来到杭州湾畔,到站是谓“金山卫站”!虽然站名为金山卫,但其实这个区域现属山阳镇。



大家对金山滨海习惯称之为石化,为什么叫金山卫呢?


先容金小博简单地讲下个中缘由:


1935年,卫聚贤在金山滨海的戚家墩地区,主持了上海考古学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考古学意义的调查,后来这里也成为上海第一个考古学文化遗址——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而这次考古学的成果,就被命名为《金山卫考古记纲要》,也是金山卫!


金山卫考古记纲要

上海第一个考古学文化遗址


作为上海考古里程碑标志的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其考古成果为什么要以《金山卫考古记纲要》作为题名?无他,皆因金山卫在上海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有关“金山卫”的各种话题,仅今天一篇是远远不够讲的。


本期金小博将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您讲述明初建造金山卫城的那些事,带您寻访金山人民口耳相传的“方大老爷”,一同走进那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一、朱元璋与汤和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作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需要操心的事很多,战后重建与未来国家的制度设计更是尤为重要的。有明一代,西北的瓦剌与东南的倭寇,始终是朝廷的两大祸患。朱元璋在新帝国建立之初,就着手制定明代海防战略,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兴建了一大批的军事设施,并在沿海修建了59座城池,金山卫城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城池之一。虽然是之一,但这个之一的排名肯定是靠的相当前面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记载:

1386年2月返京后,汤和向朱元璋请辞,朱元璋为之动容,但想到他仍然健硕,便拒绝了他的请求,而是将他调往浙江,负责监理当地的沿海防御。1388年7月,汤和再次请辞,获准,同时获大量赏赐。次年3月,汤和应诏和周德兴一起负责凤阳的军事防御,效命一年。1390年农历正月初一,汤和上朝后患中风失语,朱元璋准其告老还乡,此后,汤和很少公开露面。汤和六十九岁卒,朱元璋追封其“东瓯王”,谥“襄武”。

 ——(美)雷路特,房兆楹原主编;

李小林,冯金朋主编,

哥伦比亚大学明代名人传(伍)》,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4,第1712页。



汤和1326年-1395年


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人。其实,汤和是朱元璋的好兄弟。这对兄弟究竟铁到什么程度,现在自然无法揣测。但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明代开国功臣多无善终,但汤和却终究得以善终。



从以上所引材料,我们可以想见汤和与朱元璋在朝堂上的对话,一方面固然是汤和对朱元璋心思琢磨之准,《明史》称其“沉敏多智数”,汤和的几次请辞正是其高明之处;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朱元璋对汤和的倚重,不仅跟随朱元璋多年征战,忠心耿耿,而且对于朱元璋布置的最后一个抗倭的大任务,晚年汤和还是兢兢业业,不敢懈怠。


他经营沿海防务,特别是浙西海防的功绩,受到朱元璋称许,殁后才得以追封“东瓯王”。把他放在“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的背景下考量,汤和能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实在是十分难得。


明代东南沿海百姓屡被倭患,百姓常感念汤和经营海防之功,《明史》称:“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二、方鸣谦的登场



说到底,成就汤和经营海防之功的最重要人物,就是方鸣谦。《明史》卷171《汤和传》中记得明白: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

这段对话大约发生在洪武十七年(1386)。话说汤和的这次请辞,不仅又遭到朱元璋的拒绝,而且还将抗倭的重大任务交给了汤和。汤和一看没辙了,连忙请方鸣谦出来帮忙。方鸣谦(生卒年不详),又作明谦,台州黄岩人。据说,方鸣谦是元明之交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方国珍的侄子。都说打仗亲兄弟,汤和推荐方鸣谦,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汤和对方鸣谦很熟悉,当年汤和率部攻进庆元府,方国珍率部逃入海时,应该就熟知方国珍部众。


其二,方鸣谦是方国珍众多子侄辈中的佼佼者。方国珍起家于浙西,熟悉海事,拥有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方鸣谦作为其得力助手,当然也熟悉沿海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又擅长海上作战。


其三,朱元璋熟悉方鸣谦,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原因。话说洪武十八年(1385)秋九月,方鸣谦任职广洋卫亲军指挥佥事时,因护卫京师有功,“有宿卫劳”,朱元璋将皇家苑囿饲养的一匹五花名马赏赐给方鸣谦。当时廷臣相贺,赋诗以彰殊恩,并且诗集出版时得到了著名学者方孝孺作序。综上,此时汤和举荐当时朱元璋的红人方鸣谦,是可谓知人善用,恰逢其时。


三、明代海防战略的制定者



据金小博研究,方鸣谦不仅兴建了金山卫城,而且还替大明制定了当时的海防战略。以往的研究者虽然并未曾将方鸣谦提到这样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重修对他的认知。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方鸣谦是怎样提出抗倭的大计的,朱元璋曾在朝堂上咨询方鸣谦,有过以下对话:


太祖皇帝召指挥方鸣谦廷问曰:尔家世出入海岛为生,今既归降,可历陈海防利弊,以效尔忠。鸣谦对曰:但于沿海六十里设一军卫,三十里设一守御千户所,又错间巡检司,以民兵策应,复于海洋三大山,设水寨战船,兵无可虞。上曰:兵于何取?鸣谦对曰:自兵兴以来,军强民弱,民皆于乐为兵,但于民间四丁抽一,倘有不足,则于旧时伪将原所报募兵访充,无不足者。


——(明)瞿汝说:《皇明臣略纂闻》卷二《兵事类》,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0册,

影印崇祯八年刊本第512页。


结合《明史》中对这次对话的相关记载,整理如下:

朱元璋召方鸣谦上朝说,你们方家世代在东南沿海逞强(我就不追究了),现在归顺朝廷,就老老实实把怎样做好大明海防告诉我,以表明方家的忠诚。


方鸣谦也没客气,趟趟趟地把成竹在胸的谋略合盘托出——


基本战略:倭从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


主要做法:请量地远近置卫所(六十里设一军卫、三十里设一守御千户所,错间巡检司,以民兵策应),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在海洋三大山中设水寨战船),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


屯兵来源: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则无烦客兵也。如不足,可将收编的兵源补充进去。


面对这样一个非常完整的海防战略,朱元璋欣然采纳:


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逾年而城成。

——《明史》卷171《汤和传》


金山卫城墙遗址



四、方鸣谦逸事



方鸣谦是一个文武全才。武在前面说到了,他同时在艺术收藏和诗词创作上都深有造诣。据考,他就曾收藏过唐玄宗《鹡鸰颂》和唐高闲上人《千字文》,这两幅收藏品皆因方鸣谦的好友林佑所作的跋文而得以知悉。《鹡鸰颂》为纸本,纵26厘米,横192厘米。行书,40行,计337字。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卷后有明林佑跋,称“为指挥方明谦得之”。



唐高闲上人《千字文》为草书纸本,高一尺,长几五丈,凡三十接,可以说是高闲唯一传世真迹,卷后有明林佑跋,称“洪武丁卯冬十有二月望日,天台林佑跋,归之鸣谦方侯。”《宣和书谱》、《式古堂书画汇考》、《墨缘汇观》、《三虞堂书画目》均有记载。



从方鸣谦收藏的这两件作品来看,都是唐代的作品,而且都成为当代流传的仅存作品,可见其艺术鉴赏的品位很高。


在诗词创作上,目前未发现方鸣谦留下的直接作品,但是从他交往的诗人以及唱和中,可以想见他的功力。



明初著名诗人袁凯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人,著有《海叟集》。曾从文坛领袖杨维祯游,其所作《白燕》诗受到杨维祯赞赏,人呼为“袁白燕”。方鸣谦与之交游唱和,诗词创作功力亦当不俗。)就曾有与方鸣谦的唱和之作《次方明谦指挥海上筑城韵二首》:


城堞遥连北斗斜,岛夷从此识中华。

诸侯幕府多春酒,上将歌谣杂暮笳。

別去几时还下塌,兴来何日欲乘楂。

为报安期头白尽,更烦重觅枣如瓜。


旗影翩翩整复斜,中天星月动光华。
千群貔虎方屯戍,万里鱼龙听鼓笳。
圣主自多开国老,小夷休恃上天槎。
却烦上将频思念,时问东门二亩瓜。


五、方大老爷信仰与归宿



目前所见关于方鸣谦的专题很少,搜寻相关地方文献及史料也很零碎,这或许与方鸣谦不得善终有关。想想看,连明初开国功臣大都没有好下场,方鸣谦作为一个朱元璋收编的地方武装人员,不得善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目前,仅见一处史料提及方鸣谦的归宿,明成祖时的相学名家袁忠彻(1377-1459)曾给方明谦相过面,称其“君容仪整肃,颧骨插*,但目三角而陷,终当败家。……明谦受剥肤之刑,举族累祸。”(《古今识鉴》卷八)


未想到一代忠良的命运竟被相学家一语成谶!(类似的传说看过有没有很后怕?好在金小博从来不去求签算命相面)。



广东省方大人公祠


自古贤者,凡能御大灾、捍大患,有功于人民者,才能受到民众的虔诚供奉并香火绵延。就像霍光能从金山卫走出到上海城隍庙一样,汤和与方鸣谦筑金山卫城抗倭的事迹,也广泛流传于东南沿海,受到百姓世代传诵并供奉。方鸣谦后来就被封为江浙丙灵公,驻守金山卫城隍庙,被金山历代民众尊称为“方大老爷”。现在金山卫镇的万寿寺中仍供奉有方鸣谦。而让金山人十分意外的是,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汕头市,至今也还保留着一座“方大人公祠”,正是方鸣谦的道场。

1935年,金舜功在《海上御倭的方鸣谦》(《浙江青年》第2卷 第2期 ,215-216页)一文中提到,抗战兵兴,青年更要继承和弘扬方鸣谦的抗倭精神,“速起而效法”,以“防御寇仇,收复失地”。


历史不会忘却,方鸣谦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最后,金小博又要抒情了:


——致方鸣谦


你从山海之间走来

带着一片赤诚

筑城抗倭

战功赫赫威风凛凛


你守护着艺术根脉

唐玄宗

高适上人

因你而流芳百世


你遭遇了不公、被当权者隐去

但是

人民没有忘记你

历史没有忘记你


江浙丙灵公

跨越千里护佑苍生

面临民族困境时

我们时常想起你


站在你所营造的故城边

我们搜寻着

虽然只有断点的记忆

却已足够支撑我们对你的崇拜



   END   

本文内容转自@金山区博物馆,原文标题《金小博说 ▏你应该知道,金山卫与方大老爷究竟有多V5?》

本文内容转自@金山区博物馆,原文标题《金小博说 ▏你应该知道,金山卫与方大老爷究竟有多V5?》作者:槟榔哥,插画:漕来漕往,编辑:左篝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