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安门新华书店百年岁月--吴雅山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5


地安门新华书店百年岁月

民国时期地安门外大街上的为宝书局,如今是新华书店

吴雅山

地安门外大街路东的新华书店,如今是人们常去的地方,它的建筑呈现出别样的雅致,里面还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对老北京人来说,这里更有着独特的记忆,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曾在此沉醉于阅读之中。

其实,这家书店已有百年的历史了,其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为宝书局,清史专家朱家溍就曾在这里买过书和文具用品。

本文作者吴雅山是一名资深记者、电影编剧,他从小生活在北京,打小就喜欢去地安门新华书店里看书,且听他讲述书店的往事。

两块匾额都已不见

在地安门外大街路东,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它就是民国时期为宝书局的旧址,现如今的地安门新华书店。该建筑弥补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不足,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和长处,以砖石结构为主,木结构为辅,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同时也保留了很多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元素,在地安门这条古老商业街上,显得别具特色。

为宝书局的名字取自《大学》,是“惟善以为宝”之意。当年为宝书局的匾额,最初是以“满清遗老”自居的郑孝胥书写。后来,由于郑孝胥曾任满洲国国务总理,有汉奸之名。因此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宝书局又请书法家张伯英重新题写了新匾额。只可惜,如今这两块匾额都已不见了。

据清史专家朱家溍(1914年-2003年,从小在北京长大)回忆说:“为宝书局两间门面(房),卖新书和文具。我上中学的时候,教科书、练习本、铅笔、钢笔、墨水、橡皮等用具都在这里买。可见那时书店的经营思路还是很灵活的。”

当时,为宝书局专门出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新版图书、科学书籍、翻译小说、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少年杂志》、《小朋友》等期刊。后来,这些期刊杂志统一由邮政局发行销售。1949年之后,为宝书局旧址改为新华书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优秀的、经典的文艺作品都被打入冷宫,一些图书馆也被关闭,地安门新华书店成了为数不多仍旧营业的吸引人们前往的好去处。夏天,书店内特别凉快,只要一走进书店,顿时感到浑身上下无比清凉。高挂在屋顶的老吊扇,吹拂着阵阵微风,人们或轻声细语,或浏览图书,是再美不过的享受。虽说当时卖的书内容比较单一,但它们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当时书店里不是开架售书,所有的书籍和画册都摆放在柜台里面,读者只能站在柜台外观看书名和封面。记得当时有一部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收音机里每天都有“小说联播”。可惜,一次就讲那么一点点,弄得人心里怪痒痒的。无奈囊中羞涩,书店又不让翻看,我只能看着那本大厚书躺在高高的书架上,既羡慕,又嫉妒。

如今已经年过60岁的李方平老先生回忆说:“在当年上学时,地安门新华书店小人书专柜前,永远吸引着一群孩子,目光中流露出热爱与渴望。记得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当时好像是广播电台先小说联播的,著名播音员曹灿播讲。每天中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收音机听联播。我时常被英雄的事迹所吸引,有时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手中的饭碗。后来,《欧阳海之歌》的书终于出版了,我和小叔拿着小板凳,半夜就到新华书店门前去排队等着购买。那时候物质生活相对匮乏,所以人们更渴望精神食粮。”

通宵读完两册《李自成》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妈妈回北京探亲,看我总往新华书店跑,就给了我三毛钱,说你去书店买本书看吧。我攥着三毛钱高兴地跑到书店,精心挑选了半天,最后花了两毛九分钱买了一本《海军英雄麦贤得》的书。这本书伴随着我很长一段时间,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因为给同学们讲麦贤得的故事,多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至今我还记得麦贤得的“英雄事迹”。

麦贤得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勤奋钻研电机专业。年轻的他勤学苦练熟悉掌握了无照明条件下转油柜的本领,1965年8月,麦贤得在海面巡逻时,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战斗中,一块弹片打进他的右前额,顿时失去知觉。苏醒后,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坚守着战斗岗位。后来,麦贤得虽然康复,但头部重伤给麦贤得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他克服种种困难,一边治疗,一边工作。麦贤得的英雄事迹被写成长篇通讯《钢铁战士麦贤得》,分别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发表,引起全国反响。后来他的事迹曾被写进小学课本,激励过一代人。

另外,“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的王杰、“身居长工屋,放眼全世界”的王国福等,都是我们那个年代学习的榜样。再以后还有《半夜鸡叫》、《刘文学》、《高玉宝》、《向阳院的故事》等故事,都是在新华书店中读书知道的。

我的同学王保华从小至今就住在新华书店旁边的杏花天胡同,他回忆说:“小时候天天往新华书店跑,只要是出版新的小人书,就会找大人要钱买一本。日积月累,他存了一大箱子小人书,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英雄人物事迹的,有董存瑞、邱少云、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英雄人物对我的人生观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年近60岁的王保华是一名新闻记者,他说,新华书店对他的影响很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不仅记忆深刻,而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我在新华书店读到的文学作品还有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都是写农村发生的事情。后来,姚雪垠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特别受欢迎,收音机每天都有小说联播。有一天,我听到李自成与张献忠二人因争夺被俘获的皇陵乐手宦官而结下梁子,从此分道扬镳的故事,之后李自成率部坚持在陕西发展,并在进攻甘肃真宁(正宁)时杀掉明军猛将曹文诏,给诸路明军以极大的精神打击,此时,高迎祥、张献忠、马守应等人吃尽当地粮食后,从陕西东出潼关杀回河南……正在此紧要时刻,收音机里却传出“且听下回分解”的话。我当时按捺不住自己的迫切心情,跑到地安门新华书店,当即买下两本《李自成》(第一卷上、下两册),一共是一块八毛钱,回家读了个通宵。那时候应该是1977年,我正在上高中,口袋里已经有点小零钱了。

“皇弟”溥任出门必去书店

当时不仅是我喜欢往地安门新华书里跑,附近很多人都喜欢去书店,而且后来他们的生活都深受书店的影响。

在地安门东大街蓑衣胡同里,相处多年的老街坊都喜欢称呼其中一人为“皇弟”——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任。因溥任排行老四,大家更习惯于叫他“任四爷”。后来,他自食其力,创办了北京竟业小学,并自任校长。之后他又以教书匠的身份,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直至1988年退休。

老街坊有人评价溥任是个“怪人”,原来他有一个怪癖:出门骑车办事或买菜,必到地安门新华书店浏览一遍,买书之后才肯归家,不然不算出门。溥任的保姆李女士回忆说,她陪伴溥任已有13年,工作之余,溥任有着自己的爱好:看书读报。每到休息时,溥任在书店一待就是半天。别人有事找不到他时,家人都会肯定地说,“准是在新华书店里呢,错不了!”

今年已经70多岁的杨金生老爷子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我经常在新华书店看书,当时还是开架售书,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书在书架顶上,书店的店员就为我搬来梯子,还扶着我登梯子去看书。后来,我应征入伍,当兵在山西,每次探家回地安门,都要到地安门新华书店看看,特别是看望书店里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叔叔和阿姨。”

在当时,新华书店是为数不多的出版发行图书的机构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家出版了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由新华书店统一出售,但每人限购一套。得知这个消息后,人们连夜排队,第二天早晨,地安门新华书店门前已经人山人海,刚一开门,玻璃都给挤碎了。

后来,一个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时代来临,地安门新华书店里的图书种类越来越多,去那里读书的人也就更多了。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青年人坚信不移的追求。

如今,地安门新华书店依旧以经营图书为主,也兼营纸墨笔砚之类的文具用品。书店早已经恢复开架售书的传统,只要您有功夫,站那看一天也没人管。在书店进门处的书架上,还重点摆放着以老北京为主题的各类书籍,很受读者的欢迎。

1999年,为宝书局旧址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项目,后列入第二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宣布,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市旧城沿街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全面启动,那次维修工程共涉及旧城各历史街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处,维修项目既包括历史街区内的四合院建筑,也有重点街道沿街文物建筑外立面和部分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围墙,为宝书局旧址也在其中。

(原标题:地安门新华书店百年岁月)

netease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