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儒林村,刘绍棠的故乡--陈溥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6

[摘要]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父老乡亲为他骄傲。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经过认真考虑,他写了退学申请。

通州儒林村,刘绍棠的故乡

1979年刘绍棠、邓友梅、王蒙、从维熙(从右至左)重逢

通州将成为北京市的副中心,不久之后北京市政府也将搬迁至通州。要了解通州文化,有“大运河之子”之称的著名作家刘绍棠是绕不过去的标志人物。今年正好是刘绍棠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借此时机,走进通州寻访刘绍棠出生并生活多年的儒林村,看看大运河边的这片土地是如何孕育了这位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提刘绍棠通州司机不要钱

1936年2月29日,刘绍棠出生在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农家。2月29日是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几十年后一位外国友人对他说:“你80岁才过20个生日,你将永远年轻!”儒林村在通州城东南,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形成于清朝初年。村中土地三分之一被清朝王室跑马圈占,成为村民不可侵占的“旗地”。村名“儒林”,并不是因为村中出过儒学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

我去儒林村寻访费了一些周折,却感受了乡亲们对刘绍棠的热爱。我先查了几种地图,都没查到儒林村,后来在网上才找到了。它现属通州西集镇,在张家湾镇东南。为寻访曹雪芹的印迹我曾去过张家湾镇,儒林村比张家湾镇还要远十多里。接着查找公交路线,去通州、香河方向的938路有十多条支线,但也查不到儒林村,看来儒林村是太小了。

我决定先乘车到离儒林村较近的姚辛庄。到姚辛庄下车后,原以为这里会有小公共汽车可到达儒林村,遗憾的是问了车站上的几个人,回答都不知道。正着急间,一辆小汽车停在了附近。我忙过去问,儒林村还远吗?怎么走?他回答,这里是运河西,儒林村在河东,不是很远,但走过去也需20多分钟。接着他问,你去儒林村做什么?我说,我去看看大作家刘绍棠生活的地方。这句话引起了他兴趣。他说,我们通州人都以刘绍棠为骄傲,我送你去。我问要多少钱?他笑着说,您大老远地专门来看刘绍棠,我还能要钱吗?上车吧。在车上他向我介绍,运河在这里向西拐了一个弯,河东岸有三个小村。北面是沙古堆,南面是儒林,儒林以东是供给店。说话间儒林村已到了。我向他道谢,他却说,很对不起,本应该陪你在这里转转,但我还有事,失陪了。

刘绍棠从小就是神童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小时候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1942年春节过后,不满6岁的刘绍棠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小学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开得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一天,饭铺女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请人写了匾额。当年春节,刘绍棠又为店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 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 金银运河运金银”。这一年刘绍棠不满7岁。1946年,10岁的刘绍棠离开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第一次写作文,他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出了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

决意从北大退学

1948年夏,刘绍棠从通州县立模范小学毕业,以国语、算术、常识三门全满分,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平二中。在二中时。1949年10月,刘绍棠在二中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同月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反映本校学生生活的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年多时间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短篇小说。1951年春,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但毕竟年龄太小,工作了半年多,作协将他保送到潞河中学读高中,他再次回到通州。在潞河中学他连续发表了《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他高一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被叶圣陶编入高二语文课本。在潞河中学,刘绍棠还收获了爱情,认识了刚回国的侨胞曾彩美,两人一见钟情相守终生。

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第一个大学生,全村父老乡亲为他骄傲。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经过认真考虑,他写了退学申请。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自己在燕东园的家中,劝他不要退学。但刘绍棠去意已定,他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正式退学,专心写作。很快别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1956年春,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1957年风云突变,3月份,刘绍棠与挚友从维熙写文肯定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划为“右派”,1958年2月被开除出党。

重回大运河畔

1958年10月,刘绍棠被编入北京市“右派劳改大队”,先后在门头沟永定河畔挖沙石,在百子湾火车站修铁路,在西直门木柴厂卸木料,在大兴和通州修水利。直至1961年 11月,刘绍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刘绍棠决定再次回到大运河畔的故乡。回到儒林村,刘绍棠先是住在表姐唐敬茹家。表姐为他腾出了西厢房居住。刘绍棠在这里一直住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表姐家的房屋受损,刘绍棠不得不搬到村外沙岗上的一间破旧的小屋里。

刘绍棠重回故乡的决定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显得越发正确。儒林村的乡亲们憨厚朴实,他们始终为村里出了刘绍棠这样的文化人而骄傲,在乡亲们的保护下,他躲过了灾难。1979年,刘绍棠彻底平反,重回京城,但他仍常回儒林村居住。一个作家在一个小村庄先后住了三十多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刘绍棠是唯一一人。

进了儒林村,我才发现村子实在很小,很安静,路上见不到人。走了一段,我看到一间小卖部,推门进去,有几个人在聊天。我说明来意,他们一听说我是专程来寻访刘绍棠故乡,也都像载我来的司机一样兴奋。一位老者说:刘绍棠是我们村人,在这里生活几十年。绍棠是大作家,但没有架子,当年和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很熟。我问他刘绍棠居住过的地方,比如刘家的祖屋,他出生的房子,“文革”中住的小破屋还在吗?这一问大家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还是老者说,这些年老房子都拆了,有些房子都翻盖好几次了。一个年轻人说刘绍棠的侄子还住在村里,我带你去看看。他带我到了不远处的一个院落,遗憾的是院门紧闭,家中无人。年轻人又陪我去供给店村看刘绍棠上过的学校。学校已并入沙古堆小学。小学原址关帝庙早些年也拆了,现在这里放着运动器材,大约在原后殿的位置是村里的老年人活动站。年轻人告诉我,供给店村东就有938支线可到大北窑。

1997年刘绍棠去世后,还是选择了魂归故里,他的墓地在儒林村南的大运河畔,大运河的涛声伴他长眠于此,他仿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田园牧歌般的通州故乡。(文/陈溥)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