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质疑和错误,程千帆先生这样做

 zdjphoto 2018-05-06

工作中的程千帆先生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之中。当年他刚从金陵大学毕业应聘到中学去任教时,刘国钧先生对他的临别赠言是:“你肯定会有讲错的地方,什么时候发现了,什么时候告诉学生,说‘我讲错了!’”程先生将此言终生铭记在心,直到我们听程先生讲课时,还遇到过几个例子。


有一次,程先生在课上偶然提到两句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并说这是明人所作。而我正好对这两句有些印象,就告诉他这可能是王维的句子。经核对以后,他第二次上课时就承认自己讲错了,并鼓励大家今后都要力求准确。


另一次,张宏生对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五中“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两句产生了疑问:此首通篇都是描写夏景,为什么到这二句突然出现了春景?张宏生以此向程先生请教,先生略一沈吟,即坦率地表示,自己一时也难以解答。他不但在课堂上公开说明此事,而且把它写入《杜诗镜铨批抄》中:


此游在夏,皆夏景也。独此二句阑入春景,其故何在?弟子质疑,竟莫能答,甚愧。


《程千帆全集》第9卷P200


在我们心目中,程先生的学问极其广博,对我们的任何问题几乎都能给予圆满的回答。但是他偶然有误,即坦然承认,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程先生可说是真正实行了这条古训的。时至今日,我们自己也都成了教师,大家都继承了先生的作风,所以在南大古代文学课程的讲坛上,老师对自已的错误能坦然承认已蔚然成风。 

 

同样的作风也体现在程先生的学术研究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例如程先生写过一篇《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对在《全唐诗》中被列入“无考”类诗人的唐温如的一首作品作了深刻的论析。文章发表后,中山大学的陈永正教授作文指出:唐温如实为元末明初人,“《全唐诗》收录此诗,实误。”对于谊属后辈的陈教授的指正,程先生虚心接受,并在论文结集时专门写了《补记》,先引陈文的主要观点,后说:


因为不想掩饰自己读书不多,见闻弇陋而造成的失误,没有对已发表过的文章再加修订,读者谅之。


这是何等坦率的胸怀啊!


《程千帆全集》第8卷P350-351


正因如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程先生曾对南大一九八四级博士生说:


满招损,谦受益。你谦虚到什么主见也没有,自己什么意见也不敢拿出来,那就成学术界的乡愿。什么东西拿出来都四平八稳,是没法子使科学发展的。所以既要谦虚,又要自信,当一个道理没有能说服你的时候,你可以坚持下去,但当你真正发现了错误以后,就应该有勇气承认它。你们现在或许还很谦虚,以后可能慢慢地变得不太谦虚了,变得狂妄了,因为骄傲与成绩往往是同步增长的,你有了点成绩,比如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两篇文章,便感觉自己不错了,有本钱了,谦虚的困难不在于当你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而是你小有成就的时候。


对于这段话,我们都是当作座右铭的。现将它引用如上,愿与年青的朋友们共享。


>摘自莫砺锋《程千帆评传》,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