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庆大观亭历史与今天

 安庆独钓寒江雪 2018-05-06

位于安庆城西的“大观亭”,即元末郡守余阙葬处。座落于安庆市城西大观亭街60号,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在近代历史上有“皖省第一名胜”之誉,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其地处长江皖河之滨墩头高台之上,远可眺万里长江,近可凭吊古贤忠烈,自明初建立之始就备受瞩目,经历代修茸增扩,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逐渐成为皖江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自民国以降,战祸频繁,大观亭终遭兵燹荒废。1949年后,这里一度改建为“安庆市大观亭小学”,随着学校撤并而成为今天的旧址。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大观亭并非只是一座“亭子”,而是由余阙墓园、余阙祠、大观亭、望华楼、望江亭及纪念亭等多座祭祀性建筑共同组成的建筑群。

  余阙(1303-1358)字延心,一字天心,自号青阳先生。庐州合肥(今肥东长临河)人。元统元年(1333)赐进士,援同知泗州。后转入翰林文学、中书刑部主事。至正十三年(1353)出守安庆,任都元帅,迁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冬,为起义军陈友谅部围困,十八(1358)年,在与起义军作仗中,余阙作为安庆府首长,守城失败,自刎殉职。余为政严明,治军与士卒同甘苦,陈友谅感其义,派人觅得其尸,殓葬于正观门外。元廷赠余阙为淮南行省平章,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明朝朝廷多次加祀,修缮墓园,至嘉靖四年(1525),安庆知府陆珂重新修建“大观亭”成为后人凭吊揽胜之所。

经历明清鼎革之变,大观亭荒废多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安徽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此后一百余年,大观亭名声鹊起,成为皖省名胜,直至咸丰三年(1853)大观亭毁于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炮火之中。

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率湘军收复安庆,同治五年(1866)彭玉麟与吴坤修修复大观亭。1908年冯煦增建望华楼。民国后,平头山建皖江九烈士墓。大观亭一度成为集历史文化与风景建筑之名胜大观。

抗日战争暴发后,大观亭遭日寇轰炸,又加上长期无人管理,大部分建筑年久失修,加之遭人为损毁,遂渐荒废。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曾屈身于大观亭后山上的天华禅寺(又名“痘神庵”)中,勤勉研习书法,终修成为一代碑学大家。故居读书处虽已残破不全,但依旧是书法爱好者心目中的朝圣之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书道会访问安庆时,还专程来这里拜谒。

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曾客居于大观亭山下观音街的一处民房中,遗址内部分建筑还曾是她演出的舞台。

解放后,大观亭所在地即大观亭街60号,改为“安庆大观亭小学”,在原有的遗址上建造了简陋的教室和办公室。2006年,大观亭小学撤并。

现在这里只剩下残垣断壁,只剩下一九九五年由市政府留下的两块《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观亭旧址》石碑和铭牌外,原来的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了。

近年来,安庆市已启动大观亭改造计划。其改造规划区位于安庆市城区西南部大观区内,是传统的居住街区。规划区北临观音街,南至大观亭街,东界观音街南巷,西靠采菊巷。紫线范围,总面积4.9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5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3.38公顷。

街区内有大观亭旧址和邓石如读书处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严凤英故居等优秀历史建筑。

这就是旧址北面庇连的邓石如读书处:“痘神庵”,后变成一处民居。

这是位于大观亭旧址东边的一户人家,就是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曾经往过的地方。

这是位于大观亭旧址南面大观亭街上的一户人家,木结构的门面保存完好,依稀看得出当年大观亭街热闹的场景。

这是规划区东的观音街南巷,在拆迁区内已无人居住。走过巷东的低矮平房和寥寂干净的街道,真有人去楼空,往日不再的感觉。

走进观音街一户已搬迁的破旧荒凉院落,大门已经败坏,墙上镶着一块“保护性建筑”的牌子,堂屋和小院四周,还遗留着被弃的生活器具,使人仿佛看见往日居民柴米油盐的生活场景。

无人行进的台阶上长满青藓和野草,荒凉而安静,使人一下子起了一种怀旧的情绪。

这是大观亭旧址上开办的原安庆市大观亭小学,2006年,大观亭小学与大王庙小学并入安庆市太平寺小学。这里教师办公室黑板上的字迹还清晰可见。据说余阙墓地就在旁边,至今每逢清明,还有原藉合肥等地的后裔前来祭扫。

大观亭旧址的校舍也人去楼空,空地上落满了黄叶,断垣残壁,芳草萋萋,象是在静静等待…

断垣残壁之中,可见许多大块的花岗岩石块和青石,是当年大观亭建筑遗留的建筑材料,从这些石材也可窥见当年大观亭建筑的规模和气魄。

这棵百年老树,就是当年修建大观亭所植,沧海桑田,饱经风霜雨雪,依然茂盛挺拔,阅世如川,见证了多少风云变幻。

站在旧址的山坡上,头顶交柯蔽日,叶茂繁阴,踞高处可以看到远处的江边景物、热电厂的大烟囱和老西门鳞次栉比的房屋。

苍老的树皮,长满厚厚的苔藓,这就是岁月留痕;四周的空地上,有人种上了时令蔬菜,青葱碧绿,这就是生活照旧…

这些“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你不知道其中曾经有多少故事?

我喜欢金代高永的《咏滕王阁词》,且用在这里,有点合适:“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秋水长天,落霞孤鹜,千载名如故。长空澹澹,去鸿嘹唳谁数。遥忆才子当年,如椽健笔,坐上题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遗恨西山南浦。往事悠悠,昔人安在,何处寻歌舞。长江东注,为谁流尽今古。”

一户尚未搬迁的人家。女主人说,这里的征迁工作已基本结束,按房屋面积和质量计算征迁费用,如有新装修的还适当增加些补贴,或现金或房票,但至今尚未落实。已有新房的大多搬走了,剩下的大多是没有去处的住户了。希望政府早日落实资金,早些实现改造计划。

在外来者的眼光中,这被踩踏得光滑发亮的砖石,被油烟薰得油润乌黑的墙顶,狭窄的楼梯上起了包浆的扶手,都是古老文物的象征,多少带了些久远历史的神秘。但这里的住户居民却说,住了五六十年,都住怕了,刮风下雨的,不是“床头屋漏无干处”,就是“伫欹危楼风细细”,早就盼望能改善住房环境了。

一家门头上还保留着“天锡纯嘏”的扁额,这家人的祖上一定非同常人,不是高官就是富贾。“天锡纯嘏”出自《诗经·鲁颂·闭宫》:“天锡纯嘏,眉寿保鲁”。锡,古赐的通假字,意为天赐鸿福之意。

在这个街区老屋子里看到的天井,这样“芳草小径,古槐庭院”的格局,是安庆旧民居最常见的场景,幽静、残旧但又充满生活气息,如陈年的老酒、古代的瓷片。

这满屋子的老陈设老物件使我不由得想起董桥的一段文字:“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倏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可是,流年似水,沧桑如梦,静夜灯下追忆往事,他们跫然的足音永远近在咫尺,几乎轻轻喊一声,那人就会提着一壶龙井,推开半扇竹门,闲步进来细数别后的风尘。”

  曾有人将安庆比作长江上的一条龙,龙头在振风塔,龙尾就在大观亭,只要神龙摆尾,安庆这条龙就一定会腾飞。这是一个美丽的比喻,但如今,龙首犹存龙尾已失。

如果真能像市政府所言,“快速启动大观亭文化街区建设”,并在保护、修复和重建中尽量保持古代大观亭的原貌,保持部分民居的原生态,并做到修旧如旧。一定要防止把“旧址”改造成簇新现代的“四不象”。如能所愿,届时,安庆一定可以更好地把山水风光、戏曲文化、历史人文等诸多鲜活元素串联起来,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更美的注脚。

附:《摘录历代文人题大观亭楹联、题记》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陶澍题安庆大观亭

万古乾坤此江水;
千家山郭静朝晖。
——冯志沂集句题安庆大观亭

地隔中原劳北望;
天生江水向东流。
——吴坤修题安庆大观亭

凤水龙山,江左人文相望;
吴头楚尾,中流形胜在兹。
——黄宝桢题安庆大观亭

两皖生才,台阁犹含雄杰气;
四郊多垒,江山莫作等闲看。
——徐旭题安庆大观亭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
英灵不昧,览兹蹇蹇匪躬愚。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一碧无垠,吴楚青苍分极浦;
千秋如在,江山名胜得斯人。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杰阁四望开,地扼中原控吴楚;
忠魂—抔在,天留正气壮山河。
——李丙荣题安庆大观亭

我辈复登临,旧业已随征战尽;
大江流日夜,天风常送海涛来。
——李小涯题安庆大观亭

此地何幸埋公,黄土一抔元气在;
小阁差堪坐我,青山四面大江横。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城郭如故人民非,曾否灵归华表;
风景不殊山河异,有谁泪洒新亭。
——周行原题安庆大观亭

我辈复登临,远挹余公,近思彭老;
大江流日夜,东趋溟海,北拱神京。
——陈彝题安庆大观亭

不耸亭高,看天边云树苍茫,无非乐土;
潮平岸阔,问江上舟帆来往,那是闲人。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是晴川阁,是岳阳楼,一览江山斯亭为伍;
有唐睢阳,有宋信国,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钟伯芬题安庆大观亭

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甚同不朽;
问皖公山色,与吾杨梅花岭风景,相较如何。
——杨竹簃题安庆大观亭

东望石城春,唤杜牧何之?故国杏花太零落;
南招彭泽隐,问渊明在否?隔江杨柳要平分。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烈钧题安庆大观亭

高阁媲滕王,遥看秋水长天,犹指点云中乡树;
荒台邻皖伯,试问铜驼石马,经几多眼底沧桑。
——彭广钟题安庆大观亭

片土寄忠魂,听栏前万马江声,滚滚惊疑钲鼓动;
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樽来。
——周文炳题安庆大观亭

凭高吊幽古英灵,任千古江潮,淘不尽孤忠魂魄;
揽胜忆滇池杰阁,对八公烟景,问何如故里河山。
——朱家宝题安庆大观亭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且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孤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宫尔铎题安庆大观亭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邓嶰筠题安庆大观亭

天开图画,美尽东南,落日咽孤忠,战血腥余千载后;
鲁酒不温,高丘返顾,歌风思猛士,江流倒卷万山来。
——王复康题安庆大观亭

忠宣本往代荩臣,试看芸史芳留,古木寒泉,犹是当年祠墓;
逸少乃吾家才俊,为问兰亭雅集,茂林修竹,何如此地江山。
——王之春题安庆大观亭

跨太白楼之上,鸳瓦排云,倚画槛一味乡愁,已渐近钟阜晴岚,六朝城郭;
横彭蠡湖而西,鹭涛堆雪,唤沙鸥共谈宦迹,最难忘峨嵋春水,万里风帆。
——汪恩题安庆大观亭

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东南,消除浩劫,选胜快登临,尽鹤唳丹霄,鸥盟黄浦,拓此一亭佳景,荡涤胸襟,寄语墨客骚人,莫孤负新秋风月;
卅六载贱子重来,天开图画,俯仰狂吟,凭栏休感慨,看龙峦叠翠,鹅屿浮青,骋我百战壮怀,放开眼界,收览练湖灊岳,依然是旧日山河。
——彭玉麟题安庆大观亭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清·李振钧题大观亭(安庆太湖县人,道光九年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

沈复笔下的安庆大观亭:
是年九月,余从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庆府之任。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曰“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旁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叶初红,烂如桃李。同游者为蒋寿朋、蔡子琴。南城外又有王氏园。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其立脚全用砖石为之,承重处仿照西洋立柱法。幸面对南湖,目无所阻,骋怀游览,胜于平园,真人工之奇绝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