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灵璧石产地分布

 宛平2008 2018-05-06
原文地址:灵璧石产地分布作者:-壶润-茶香-


灵璧县境内在晚元古代震旦纪期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境内,使灵璧成为一片浅海的海滨。这个时期,原生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作用下,发育成为今各类灵璧石矿体。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进入古生代,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过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直至中生代,经印支构造运动后,灵璧一带才又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同时,在印支构造运动期间,灵璧境内陆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进入新生代在石灰岩溶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近1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积平原地层。灵璧县境内发育的地层,震旦系地层约1400平方公里,白垩系地层约有400平方公里;侏罗系地层约有150平方公里;下第三系地层约有70平方公里;岩浆岩和上第三系地层约有34平方公里,上述地层多数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数零星出露在低山丘陵的剥蚀残丘处。

灵璧县处于华北地层内,淮河地层分区,淮北小区,其灵璧石产地主要地层厚度为:

九顶镇,渔沟镇境内于上元古界、震旦系、下统、魏集一带240米厚度,有薄灰岩、灰岩白云岩、产叠层石。九顶、良集、专山、土山、庆山、小店、独堆一线370米厚度,有白云岩、灰岩等,即:磬石、白灵璧石、灰灵璧石、灰白璧石、黄白灵璧石等。其区域内的褶皱名称可为九顶山——渔沟向斜。走向为北东向,由魏集九里桥构成,局部露出。岩性为辉绿岩、闪斜煌斑岩、浑石闪光珍岩,为岩墙或岩脉,燕山期出露。

灵璧县整体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山地分布在西南,中部和北部,山丘走向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剥蚀残山。产各类灵璧石的北部三支走向为:

灵觉山:位于灵璧县西北隅,南延到宿县青铜山、黑峰岭,走向北东,继续绵延8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朝阳山:位于朝阳集——耳毛山一线,走向北东,延长12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

九顶山:海拔188.3,位于九顶——尹集一线,走向北东,长22公里,面积约37平方公里。

庆云山:原名磬石山,灵璧磬石,亦称八音石的正宗产地,海拔114.2米。该山南侧尚存一摩崖石刻,造像雕凿在一块巨石上,长16米,高2米,雕佛像100座。中部有2处刻文(阴文),记载:“宋代至和三年(1056)雕制”。

耳毛山:红灵璧龙鳞石产地,海拔50.5米。

邵山:海拔123.2米;牧猪山:海拔94.8米;焦山:海拔145米;马山:海拔170米;砖山:海拔77米;花山:海拔129.5米这些地带均为其它灵璧石产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