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奥地利都是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分别作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存在。欧洲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形成时间,一般以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为标志。
在战争中,法国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主持下,深度参与了中欧地区的战争及事物,阻止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主体的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改善了法国的地缘政治安全状况,使得东欧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封建主义的德意志各个邦国。法国一手将德意志撕成了碎片,在各个邦国里施加自己的影响。侭管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大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但是奥地利帝国依然通过高超的外交技巧,将奥地利保留了下来。作为中欧地区的大帝国,在接下来的300年间一直承担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同时,在战争中兴起的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逐渐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诸侯,为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奠定了条件。 普鲁士王国兴起后,逐渐吞并周边的西里西亚、波拉美尼亚、汉诺威选帝侯等地区,在奥地利维也纳之外,在德意志境内逐渐形成了另一个权力中心:柏林。 普鲁士王国的兴起,逐渐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法国在拿破仑时期,通过一系列战争,严重削弱了普鲁士王国。在《提尔西特条约》中,普鲁士失去了50%以上的版图和人口。 拿破仑失败后,欧洲各个国家聚集在一起瓜分拿破仑帝国的遗产。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坚持下,以正统为原则,在欧洲恢复了各个封建王朝。 普鲁士王国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在当时,他的国力很弱小,他的很多要求,比如彻底肢解法兰西,防止法国再次称霸欧洲等要求就没有得到参会各国的重视。侭管如此,普鲁士王国在维也纳和会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普鲁士王国逐渐在神圣罗马帝国北部地区,实现了北部的意志各个邦国的统一。 在普鲁士王国的首相俾斯麦任职期间,德国通过铁血政策,在王朝战争中逐渐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等,实现了北部德意志的统一。 此时,神圣罗马帝国内出现了两个具有领导核心的政权实体: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俾斯麦认为,欧洲大国如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不会允许在中欧出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所在的中欧地区继续分裂,是符合各个大国的利益的。因此虽然普鲁士王国在1866年击败了奥地利帝国,俾斯麦以跳楼威胁坚决叫停了正在开进中的普鲁士军队,在维也纳城下饶过了奥地利帝国。 俾斯麦此举无疑是明智而正确的,一旦普鲁士王国军事佔领了奥地利帝国,那么中欧就会出现一个面积超过1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这个新生的帝国,必然会对西边的法国和东边的俄国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对一直奉行大陆军事外交的英国也会形成挑战。德国与奥地利分裂存在,对于欧洲各个国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交代。 在现实政治中,普鲁士王国所在的北部德意志民族成分更为统一,基本都以德意志人为主,而奥地利所在的中东欧和东南区地区,历史上一直都是各个民族迁徙的通道,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民族,日耳曼人只佔其中的30%。奥地利帝国,甚至在1867年不得不改革成为一个二元帝国,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地利帝国的“国中国”。 如果俾斯麦以普鲁士王国为主体统一合并了奥地利帝国,那么德国境内的民族问题将会复杂很多。在当时,民族意识是德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如果德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纷争,对于刚刚统一的德国将是一个严重的不安定因素。实际上,奥匈帝国就是在民族纷争中分崩离析了。而德意志,到现在还是欧洲的一个强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德国和奥地利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德国被割让了12.5%的土地,奥地利则因为政治崩盘,分解成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国家。在巴黎和约上,欧洲国家对德国的战败惩罚十分苛刻,除了大量的赔款之外,还特别约定了德国不允许吞并奥地利。这充分说明了欧洲各国对于德国与奥地利的联合在一战中对他们造成的严重伤害的担忧。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20年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38年,德国在了解了英国、法国等他们的底线后,吞并了奥地利。不过, 此时奥地利,已经不是奥地利帝国,而是一个面积大约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家。 奥地利对于加入德国,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热情,他们在德国军队中服役的有150万人,佔了奥地利帝国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依然惨败。奥地利作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先受到吞并的国家,逃脱了惩罚,在战后宣布永久中立,而德国也在国际社会的严密监管下,废除了纳粹主义。直到如今,德国境内还存在着在欧洲最大的美军基地。 在经过了历史上的分分合合之后,德国与奥地利,虽然同文同种,但相忘于江湖,对他们来说,都各自算是最好的结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