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言微理举 2018-05-06

艺境与情怀

——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会当凌绝顶,“纸说嘉定——包仕武书法艺术展”在京举办,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无疑是这个春天里的一场盛事。

作为华夏文化中的标志性艺术,书法源远流长,奔腾不息。自古及今,一直拥有难以数计、浩如烟海的研习群体,自然也是高峰迭起,名家辈出,烛照千秋,荫泽后世。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包仕武先生沉潜书道三十余年,好学深思,孜孜以求,且以所学服务社会,将心得授予新人,做到了胸中有丘壑,笔下有风云,用世有情怀。

鉴赏书作,笔者服膺清人刘熙载的观点,他洞若观火地指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换言之,书法作品是一个人学养、心性、志量的具象体现,是以笔墨为工具的精神外化,是纸笺为载体的灵魂旅行。因此,笔墨的境界无非是心灵的阐述。

包仕武先生长于皖,学于豫,寓于闽,最后定居于沪,间关南北,游踪万里。早年出身于中文专业,先后从事书法创作和群文、文博工作。自幼临池不倦,楷书自颜体入手,上追《张黑女碑》,行草于米芾、王铎取法良多,隶书于汉简、《张迁碑》、《石门颂》用功尤深,篆书则主要得益于楚简,融汇诸家,师古能化。他生性慷慨,古道热肠,但做事却不失缜密和条理,每每为人称道不已。他青年时已蜚声书坛,前辈论其书法,首推其行书成就,奇肆洒脱,豪迈雄强,具有浓郁的金石气息。

近年,随着岁月的沉淀,学养的精进,其作品在绚烂中开始呈现冲淡与平和,在雄奇中开始显露温厚与静穆,看似纵情的挥洒中却蕴含了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节奏和韵味。唐人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观包仕武先生的近作,特别是这次展出的作品,足见其用心用意,足见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毋庸笔者再赘笔多言。

虽然古贤倡导“文以载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是有所得而秘而不宣,乃至孤芳自赏,仍然是古今不少文艺家的通病。一直以来,包仕武先生笔歌墨舞,热情地为社会服务,承先启后,毫无保留地将学书心得传授给学生,而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弟子遍南北。其积极的用世情怀,已经不言自明。

嘉定,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产生了以节义著称的侯峒曾、黄淳耀,以学术著称的钱大昕、王鸣盛,以书画著称的李流芳、陆俨少,其他领域的饱学鸿儒,杰才伟士,更是不可胜数。嘉定,更是一座包容谦和的城市,历史上不少文艺大家寓居于此,传学弘道,为嘉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元代的赵孟頫、杨维桢,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吴历等等。今人虽不能轻率地自比古贤,但也不必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去努力和建树。包仕武先生自定居嘉定后,不仅对本地的书法教育和创作多有裨益,而且向慕嘉定先贤,研究地方文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自身所长与嘉定人文结合起来,表现出来。

近两年中,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这次展览,将大量能够展现嘉定人文、城市精神的词句创作成多姿多彩的书法作品,以期将沉睡在古籍故纸中的相关文字用鲜活的艺术唤醒,带到殿堂,带给同道,带给大众,并为嘉定建县800周年献礼!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说 纸 说

新世纪第一个秋天,我在新疆认识了包仕武。那时美国忙着满世界抓拉登,仕武兄正留一抹浓密的美髯,走在接近中阿边境的路上,自然多了一道说笑的话题,仕武智能才情令我印象颇深。

快二十年了,我们互通消息,时在念中。今春,他欲假嘉定建县八百年,将多年书法探索一一呈现。展览付梓前,嘱我写几句。我想了想,不必拉开架式条分缕析了,读图时代,冗长枯燥文字,人不爱看,谈些笼统感觉吧。但不是应差!

最近十几年,我懒得看书展,尤其在时风浮躁文风低俗的当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仅为一展,无关心灵,闹腾!虽说不错,粗看尚可,细观乏味,深究恶俗。远看是花近看疤,不值得关注。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仕武展前图片,改变了我先前偏见。

这年头有意思的 "哥们"不多,包仕武算一个。他作书做人一个样,机智中透出轻松自在,略加品味,又不乏深刻。好的作品都有个人独特图式,与古与今皆有异!面前这书稿,是仕武心得,细细读来,很有意思。

书法是由点线相机组合的东方艺术,虽受汉字结构制约,若有能力作适度解构,则很神奇!其神奇在于写的比看的激动,更不能自己。写什么远没有怎么写来得重要;写法,又远没想法来得重要。由此,叩问自己心灵,提升个人审美积累和生命经验,至关重要!想法靠写法体现,故经典范式不可不临!

仕武书自颜字始,后主攻汉隶,深得《张迁》之精髓,仕武脱去圆肥笔意,直攫篆籀金石气息,略加变形,奇中寓秀,生拙灵动,别出心裁,非分之想常出人意表,一股山野林下之风。这暗示他创作已具完整个人意味,他已经历和将经历的是以情命笔。本来嘛,书法在庸常懒散氛围中,就是消解、释放自身紧张情绪的自由空间。

以传统论书,功力深厚,研法久长,笔墨娴熟,格调高古,意境悠远者,穷经年方变。才高胆大,需判断力、想象力、自信力兼备,仕武一路拈花惹草,遍临汉碑,听命内心碑帖不拘。他揣摩古人意,捕捉传统核心价值点,不受任何范式羁绊,建立自己的修正系统。仕武依性情精挑经典,聪明!个体而言,真正发生作用的经典应和自身有所联系,且被理解并利用的那一块。"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不会永久地消极地被动地无选择地抠传统,而是量体裁衣,能动地批判地选择性地接受并制造出自己的样式。"适心见性,不张扬,不雕饰,流畅自然。发生在仕武身上阶段性认同,标志着不羁的心灵之旅。他并非一味着眼外形酷肖,而是将自己的日常思考和审美情趣寄居其间,这更接近艺术创造本质。历史上,王铎坏了章法规矩,徐渭坏了笔法规矩,董其昌坏了墨法规矩,却彪炳千秋!

自然,形质自然,心性自然,感觉自然,书肇自然复归自然,不因流连古人之"法"迷失自性,而在意象营造中领悟自性,心随景化,景随心生,一任爽辣,高明!然有人见此茫然,何为?这涉及一评价标准,要命的是"习惯"这把尺子!我们不必唯按传统文人审美理想来界定,诸如"逸笔草草""似与不似之间"也不尽然是写文人闲情"胸中逸气"。同样尽管笔墨技巧已出神入化,以至于曾小有成就的人们用心研习多年后终因难得气象而放弃模仿,足见其技也妙也难,仍不能仅从技巧上诠释,事实上,这已超越了既有书法评价体系,对仕武来说,笔墨是载体而非本质。是"书为心画"!用心去做才流露真性情,才能产生创造欲冲动,才能使观者被其创造所感染,从根本这正来自中国艺术传统。妙品从传统化出,正出自现代语境之下。我们从书写方式、执笔用笔行为及那充满激情的作品中可觉察,仕武向往自由境、惟我境、无法境,凡此都是艺术创造的高境界,当然,这得依靠文化审美支撑和对图像创造力对材料工具驾驭力的活用。艺术实践在发展,评价参照系也当随之发展。并不意味只重西方标准,相反,中国艺术传统精神不仅是造就这等书家的土壤,同样也可在这一传统中释读和理解其书作,给人以启迪。

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传统!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谈到:"传统文化指传统社会的文化。广义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书法指传统社会所创的书写方式和评价系统。一如当"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座古建筑,说看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准确,实际看到的是传统遗存物"。当我们看到历代经典书作时,只是看到了传统书法遗存。而内蕴于遗存中的"精神连接链"才是传统本质,是"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何为蕴含于传统书法中的规则理念秩序信仰?"变化"恐首当其冲!变化,由变而化 。"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化有变化意,又有生成意。变与化连用很有道理,变而后生,生生不息。这是中国的哲理,宇宙的规律,也是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化是必然之路,但由"渐移改"之变而来,新生命在传承中化生而不是无端冒出,否则成无源之水,至多一时时尚不能传之久远。书法传统正在于变化,才使一个个大家之名光华熠熠。

成功者深谙此理,研古后自会体悟深藏于古人作品中的精神连接链,总结研习法则,道出从传承悟艺到变而化生全过程。法则前提是传承,是技,是入道门径。 化,则是根本,是传统精神所在。最终是化!如何化?"石涛我有我法。我法非凭空而来,是学诸法后之果。太史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须从生活中体察真情,方不致空洞无物"。化之得,师前贤,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成功者更有深因:人品与学养。中国人"先器识而后文艺",王国维"昔贤朴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学养中出"道理很直白。精研传统,体道悟艺,可谓深厚,学养自不必说。性情如何呢?应不籍此争名牟利,一路谦和平静、终生默默耕耘书山艺海!仕武出道虽早,一直不着,这与他始终持慎入姿态有关。无心附庸主流,安心一亩三分地,却未淡出人们视线,这若即若离,不在喧嚣热闹中被功利牵扯,恰是一种成全。康有为云"大道藏于房,小技鸣于堂"。心底纯净不染,作品才能超凡,为人才具"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

本来,书家的价值并非靠评论家几篇溢美说辞,更不靠时下商业气的世俗包装,而是书家艺术中蕴含的内质确有不少可发掘却尚未被揭示的价值,这价值不仅属书家书作,且关系艺术创造本质与规律。理论不是书写装饰,而是作书前必须的思考,书作应是思考的呈现。艺术最大目的也并非刻意去创造"美",而是自然地表现"我"。度人金针,得自铁杵石拙钝中磨砺!夹着尾巴做人,竖起尾巴作书,得意处,摇摆几下又何妨…… 余与仕武握手,是为贺!

陈社旻

2018年元旦

于扬州靖庐

说 纸 说

新世纪第一个秋天,我在新疆认识了包仕武。那时美国忙着满世界抓拉登,仕武兄正留一抹浓密的美髯,走在接近中阿边境的路上,自然多了一道说笑的话题,仕武智能才情令我印象颇深。

快二十年了,我们互通消息,时在念中。今春,他欲假嘉定建县八百年,将多年书法探索一一呈现。展览付梓前,嘱我写几句。我想了想,不必拉开架式条分缕析了,读图时代,冗长枯燥文字,人不爱看,谈些笼统感觉吧。但不是应差!

最近十几年,我懒得看书展,尤其在时风浮躁文风低俗的当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仅为一展,无关心灵,闹腾!虽说不错,粗看尚可,细观乏味,深究恶俗。远看是花近看疤,不值得关注。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仕武展前图片,改变了我先前偏见。

这年头有意思的 "哥们"不多,包仕武算一个。他作书做人一个样,机智中透出轻松自在,略加品味,又不乏深刻。好的作品都有个人独特图式,与古与今皆有异!面前这书稿,是仕武心得,细细读来,很有意思。

书法是由点线相机组合的东方艺术,虽受汉字结构制约,若有能力作适度解构,则很神奇!其神奇在于写的比看的激动,更不能自己。写什么远没有怎么写来得重要;写法,又远没想法来得重要。由此,叩问自己心灵,提升个人审美积累和生命经验,至关重要!想法靠写法体现,故经典范式不可不临!

仕武书自颜字始,后主攻汉隶,深得《张迁》之精髓,仕武脱去圆肥笔意,直攫篆籀金石气息,略加变形,奇中寓秀,生拙灵动,别出心裁,非分之想常出人意表,一股山野林下之风。这暗示他创作已具完整个人意味,他已经历和将经历的是以情命笔。本来嘛,书法在庸常懒散氛围中,就是消解、释放自身紧张情绪的自由空间。

以传统论书,功力深厚,研法久长,笔墨娴熟,格调高古,意境悠远者,穷经年方变。才高胆大,需判断力、想象力、自信力兼备,仕武一路拈花惹草,遍临汉碑,听命内心碑帖不拘。他揣摩古人意,捕捉传统核心价值点,不受任何范式羁绊,建立自己的修正系统。仕武依性情精挑经典,聪明!个体而言,真正发生作用的经典应和自身有所联系,且被理解并利用的那一块。"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不会永久地消极地被动地无选择地抠传统,而是量体裁衣,能动地批判地选择性地接受并制造出自己的样式。"适心见性,不张扬,不雕饰,流畅自然。发生在仕武身上阶段性认同,标志着不羁的心灵之旅。他并非一味着眼外形酷肖,而是将自己的日常思考和审美情趣寄居其间,这更接近艺术创造本质。历史上,王铎坏了章法规矩,徐渭坏了笔法规矩,董其昌坏了墨法规矩,却彪炳千秋!

自然,形质自然,心性自然,感觉自然,书肇自然复归自然,不因流连古人之"法"迷失自性,而在意象营造中领悟自性,心随景化,景随心生,一任爽辣,高明!然有人见此茫然,何为?这涉及一评价标准,要命的是"习惯"这把尺子!我们不必唯按传统文人审美理想来界定,诸如"逸笔草草""似与不似之间"也不尽然是写文人闲情"胸中逸气"。同样尽管笔墨技巧已出神入化,以至于曾小有成就的人们用心研习多年后终因难得气象而放弃模仿,足见其技也妙也难,仍不能仅从技巧上诠释,事实上,这已超越了既有书法评价体系,对仕武来说,笔墨是载体而非本质。是"书为心画"!用心去做才流露真性情,才能产生创造欲冲动,才能使观者被其创造所感染,从根本这正来自中国艺术传统。妙品从传统化出,正出自现代语境之下。我们从书写方式、执笔用笔行为及那充满激情的作品中可觉察,仕武向往自由境、惟我境、无法境,凡此都是艺术创造的高境界,当然,这得依靠文化审美支撑和对图像创造力对材料工具驾驭力的活用。艺术实践在发展,评价参照系也当随之发展。并不意味只重西方标准,相反,中国艺术传统精神不仅是造就这等书家的土壤,同样也可在这一传统中释读和理解其书作,给人以启迪。

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传统!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谈到:"传统文化指传统社会的文化。广义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传统书法指传统社会所创的书写方式和评价系统。一如当"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座古建筑,说看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准确,实际看到的是传统遗存物"。当我们看到历代经典书作时,只是看到了传统书法遗存。而内蕴于遗存中的"精神连接链"才是传统本质,是"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何为蕴含于传统书法中的规则理念秩序信仰?"变化"恐首当其冲!变化,由变而化 。"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化有变化意,又有生成意。变与化连用很有道理,变而后生,生生不息。这是中国的哲理,宇宙的规律,也是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化是必然之路,但由"渐移改"之变而来,新生命在传承中化生而不是无端冒出,否则成无源之水,至多一时时尚不能传之久远。书法传统正在于变化,才使一个个大家之名光华熠熠。

成功者深谙此理,研古后自会体悟深藏于古人作品中的精神连接链,总结研习法则,道出从传承悟艺到变而化生全过程。法则前提是传承,是技,是入道门径。 化,则是根本,是传统精神所在。最终是化!如何化?"石涛我有我法。我法非凭空而来,是学诸法后之果。太史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须从生活中体察真情,方不致空洞无物"。化之得,师前贤,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成功者更有深因:人品与学养。中国人"先器识而后文艺",王国维"昔贤朴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学养中出"道理很直白。精研传统,体道悟艺,可谓深厚,学养自不必说。性情如何呢?应不籍此争名牟利,一路谦和平静、终生默默耕耘书山艺海!仕武出道虽早,一直不着,这与他始终持慎入姿态有关。无心附庸主流,安心一亩三分地,却未淡出人们视线,这若即若离,不在喧嚣热闹中被功利牵扯,恰是一种成全。康有为云"大道藏于房,小技鸣于堂"。心底纯净不染,作品才能超凡,为人才具"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

本来,书家的价值并非靠评论家几篇溢美说辞,更不靠时下商业气的世俗包装,而是书家艺术中蕴含的内质确有不少可发掘却尚未被揭示的价值,这价值不仅属书家书作,且关系艺术创造本质与规律。理论不是书写装饰,而是作书前必须的思考,书作应是思考的呈现。艺术最大目的也并非刻意去创造"美",而是自然地表现"我"。度人金针,得自铁杵石拙钝中磨砺!夹着尾巴做人,竖起尾巴作书,得意处,摇摆几下又何妨…… 余与仕武握手,是为贺!

陈社旻

2018年元旦

于扬州靖庐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艺境与情怀——略论包仕武先生的书法和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