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究竟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知识管理_时光 2018-05-07

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已久。

从本科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困惑。我究竟应该去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困惑使我差点被退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聊聊付云皓,就是那篇《奥数天才陨落之后》的主角。

根据原文的描述,他连续两年获得过IMO满分金牌,本应该从事数学科研,一路平步青云——和他已经在牛校担任教职的同学一样。

但他没有,他去了广州的一个小师范学校,当普通的助教讲师。

所以他陨落了,必定是陨落了。这种巨大的落差感引得人们一阵嘘唏——真可惜。

随后,付云皓做出回应,论点大致为“我认为我这样的生活并不算是陨落,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又有一些人跑出来为他站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

媒体总是在撩拨人们的神经,他们用了一些浅薄的心理学技巧,例如前些年李叫兽提到的要制造理想和现实反差感,驱动人的行为。

于是便有了很多年前的“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现在的“奥数天才陨落之后”,动辄“淘汰”,“出局”,“落后”,他们日复一日的给人制造焦虑感。

他们把榜样摆在人们面前,然后告诉人们成功都是因为努力+方法——我这里有方法,你只需要努力,就能成功。

对呀,不努力怎么能把握住机会呢?怎么能成功呢?别人都来学了,你不学,怎么跟同龄人竞争呢?

除掉家庭以外的媒体,我与许多长辈交流过未来应该怎么做,他们最多只能说一句,做你感兴趣的呗。或者像媒体一样训斥我:你那么聪明,什么事情做不好?就是你不够努力。

人的思想源于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当媒体在对成功的定义出奇的一致时,大众接受到对成功的判断标准也自然是一致的。

所有的一切汇聚起来,没有人在意某个人本身,到底应该怎样。

可怕之处在于,不知是这些媒体人所学的心理学太浅薄,还是他们在尝试制造焦虑后发现确实有人买单后得到了激励。

所有的媒体都开始普遍使用这些技巧,而且这种使用被泛化到了许多产品上,包括知识付费社群,包括泛娱乐,包括游戏,小说(尤其是爽文套路),这确实给了人们发泄的途径。深感压力的人们沉醉在仪式感,或者游戏小说编织的梦里。而那些稍微站得高一点的人,从上往下看,眼神轻蔑:你们太不努力,太不懂事了。

这样的思想当然是有问题的,短时间内的焦虑确实会促进人的行动,毕竟人不喜欢负面的感觉。但在这样的氛围里呆久了,人们便会开始习得性无助——无论怎么努力,效果也欠佳——我啥都做不好。

尚有活力奋斗的人们,眼前被信息的海洋淹没,想要学习,生存的欲望扼住喉咙,让人压抑得窒息,发不出声音。

等到被一次次收智商税后,这仅有的一点活力也不复存在了。

这样的氛围下,许多人连基本的活着的感觉都没有。可停下脚步看看,世界上还有许多并不“成功”的人,活的很开心啊。我有幸能够在本科的时候存活下来,也许正是多亏了那些年在火车上,旅途中,遇见的各式各样的人。让我接触到不同的思想。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究竟应当成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得抛弃那些被灌输的,所谓的成功标准。我一直在纠结自己到底是像一些朋友说的,我有才能,应当做个厉害的家伙,还是像另一些朋友说的,靠着才能过些安稳的小日子。可后来我发现都不对。应当成为什么,是个人的问题,别人是给不了答案的。

如果只是为了活着,那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强迫自己去工作就好了,无论什么工作,总会有报酬。

但如果要让自己感到充盈而愉快,那只有当我为某件事情而狂热起来,渴望去探索,不知疲惫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觉。

而这就是人应当成为的样子。人总会有这种时刻,天赋终于落地变成现实的感觉。

我想起上一个让我感受到,是自学心理学的时候。

———————————————————————————————————————

我以后要做什么工作,很长时间我是不明白的,为此,我尝试了一些工作,然后来读研。

读了大半年,在上一个月去面试了许多公司,和不同的部门对话,算是做了一个调研。

逐渐的,我确定喜欢精巧的事物,太过急功近利的东西并不适合我。我愿意探索技术和人的认知,提高效率,创造温暖的东西。

在这个前提下,AI和游戏能做到,且我都愿意试试,那么我接下来就去试试。

对应的,我也找到了对以后工作的要求:方向明确,不急功近利,但同事们饱含激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