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聪丨途径叁:写作风格

 冬天惠铃 2018-05-07

很无奈地,原谅我将进行偏学术性或者说偏鉴赏批评性的进行写这篇文章。

昨天,把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看完了,今天继续看上学期未看完的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不得不说,虽然都是文章,这风格很明显。



先不说两个人一个人写的是散文,一个人写的是杂文两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对风格的影响。虽然我不否认会有一些影响,或者说影响很大。但是光从内容和文字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中也能看出两个人的写作风格。

首先,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写作风格,还是艺术风格,或是穿衣风格,行事风格。也就是说,大家差不多都对“风格”二字有不同见解。但是说一个有风格,相当于承认他的个性,承认他的与众不同。那么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当他形成自己的风格时,也就是自己在创作上有所成就的时候。这也是外人(包括读者、批评家)对他的肯定。



其次,至于王小波和贾平凹都是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有关两个人的风格差异也不难寻找。

王小波在写小说进行创作之前是一个理科生,因此在其文字中能够经常看到理科生的思维,偏逻辑化。他的杂文(小说还没来得及看)文字比较粗糙,但是很具有特色。他的语言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诙谐幽默,着实是一个思想家。字里行间流露着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虽然不排除有些尖锐思想,但是表达出来还是让人咧嘴一笑。他能用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用讲笑话开玩笑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读者在欢笑之余能够感受到其背后的价值和表达的深邃思想。他的文字相比贾平凹简洁干脆许多,许多东西戛然而止,让人回味不已。



贾平凹的文字则更加缜密细腻,就像缝衣服一样,每一针都很紧凑。他的笔下展现出黄土高坡的坚硬,有秦腔那种声势浩大、强劲有力的感觉。这和他的生活地区有关,毕竟秦川八百里的地理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他的散文有时候很优美,有时候也会显得粗糙,但是都具有一种朴实美,犹如黄土地般的厚重。他的散文更侧重一些细节描写,很像电影里面的特写。在进行环境描写的时候,能够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都描写的无比详尽。因此,有时候会觉得贾平凹的散文有些繁缛,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抑或是不能“愉快的”阅读下去。而其无意的一个比喻刻画,细细品味起来都是极致地合适。比如我记着他把远方的的柳树比作一团绿绒球,细细品来,绿绒球不就显示了距离之远?道出了柳树之绿而又无法看出垂柳之间的差别。

最后,就不做过多的说明对比,因为任何两个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比较风格。其中文字的感觉,只有自己读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字就是具有不同的魔幻之力,能够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