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市2018届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解析版

 老刘tdrhg 2018-05-07


201856  

说明:此题有很浓郁的“佛山味”,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序图:赵德发、崔平远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人文”一词源远流长,古老的《易经》已经提出这个词并对其内涵作了具体阐释。原文:《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只有引用,没有说具体阐释,无中生有

B人文科学门类繁多,囊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经济学也属人文科学的范畴。原文:经济学原属历史哲学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属于人文科学。“应属于”不等于“就属于”,这是概念错位

C当前人文科学研究之所以把研究对象全“物”化了,是因为受浅薄的知识论的影响。原文:但由于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很少”不等于“全”,况且,这是强加因果。属于关系错位

D伦理学研究,不仅要看到伦理道德的社会属性,更要把人伦看成是人性的自然法则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A依据原文内容,“人文”一词,在《易经》有提及,但《易经》中并没有对“人文”一词的内涵作具体阐释,文中对其作阐释的是作者,非《易经》。

B依据原文内容,“可以说人文科学几乎等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即哲学社会科学还有不是人文科学里的内容,人文科学不能囊括哲学社会科学。

C依据原文内容,“已经很少阐明人性的本质,很少具有人的精神了”,选项表述为“全物化”,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段先对人文等关键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二段末用反问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人文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的不满。

C人性之“性”是“天命”,联系后文,“天命”是人先天就有的追求美好的本性。

D末段的总结指出,只要研究人心人性,我们就能看到人性、生命、精神之美。原文:不研究人心人性,……,算不得科学。可以看出,“人心人性”是必要条件,题支里是充分条件。关系错位

解析遗漏了还要“把人的具体存在看作是与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浩然同流,日日以新,共同迈向更加完美的生命境界”里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具体存在”,即要研究人心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才能“看到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精神之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者概念有别,但彼此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B因为只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历史学忽略了对人性人心的研究。“大谈经济活动”不代表“只谈经济活动”,所以对历史学的帽子,题支扣大了

C对人灵明之心与永恒的道德本性的深入研究,是人文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

DD是有争议的,它这个表述也有问题,缩句和转述事实上偏离了作者的原义,有强加关系的嫌疑如果能谱写出人类新的生命圣歌,人文科学就担起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任。对的。前后关联,省略后可以看到,这个长句意为“只有把人心人性看作是美好的……谱写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新的生命圣歌”,虽然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有一些唯心主义了,但就本文来看,作者的呼吁,针对题目,是复兴文化的,是复兴人文科学的。违心地把人心人性等看作是美好的,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人文二字本质上的含义,就是返璞归真。“如果……就”是一个假设条件复句,并不构成唯一排他的要素,这种彼此不全等的条件顺承,在最后一段是可以通融的

解析“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并非是历史学忽略对人性人心研究的原因。依据文章内容,历史学关注社会历史存在的本质与基础是应该的。撇开人性、人的精神去进行研究是受浅薄的知识论哲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阅读提示本义(自然界的风)——辞格义(无)——象征义(认真负责的“风格”、品格与精神、对子女教育的“家风”)——哲学义(对生命的敬畏、生命的气息)——美学义(无)

今日刮哪风人物散文

赵德发(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其实是我的幻听”是一种习惯,习惯也真包含对父亲的思念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有的时候并不是刻意的关系,而是习惯性的搭说话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说明父亲将操心当成习惯,这里以小见大

从父亲留意天气开始,走向纵深,思考风的其他含义,特别是哲学含义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这叫由此及彼,“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是传授到最后一刻,是人另外一种生命的延续,即精神生命。讲“老庄户”和父亲这类人,事实上就是由此及彼父亲的脾性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想多了,想多点,“风,太难琢磨了”,事实上就人情世故,太泛、太烦

过渡段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风,在这里有了哲学意义,就讲人的一辈子,虽然,自然生理上就这么顺着活了过来,生理上吃饱饭了能存活下来。但究竟是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什么去改变了人?谓之“体验、风气”,成长的风气形成人的风格……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父亲的“风”和父亲问风一样,刮了八十年,风格未散尽,风气犹还存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家风,集体风格的养成

(《散文》2017年第1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没有木讷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解析文中反复出现的“今日刮哪风”,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认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说“今日刮哪风”,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的悲哀”分析不当。

5.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风指自然界的风。风给自然界带来巨大变化,是父亲过去每天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

风也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感受到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

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负责。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风指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态度。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

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活了八十岁,生命结束了。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

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6.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答案改编

人物形象方面,“老庄户”和父亲是一类人,作者用类比手法,借“老庄户”来阐释和丰富父亲的形象,扎根土地,怀念故土;

情节方面,“老庄户”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体现父辈重视对子女的技能和精神传承。

主题方面,“老庄户”和父亲一样,都是一阵“风”,家风和人处事风格的塑造者。

解析

“老庄户”与父亲一样,都是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代表。(1分)作者借写“有才”的“老庄户”,丰富了父辈的形象(1分),突出了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1分)

作者借写“老庄户”向儿子口授观天学问与耕田技术,(1分)写出农耕文明和父辈精神传承方式的多样。(1分)

老庄户向儿子的传授为下文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1分)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索那些困惑着人类的重大科学难题,是长久以来人类深空探索的精神动力。

B利用空间环境中的特殊条件,我们可以生产出在地面上无法产生的多类产品。原文是说“难以产生”,并非是“无法产生”。

C“嫦娥二号”提交的那张全月图,体现了我国卫星技术在全世界的先导作用。先导作用”指的是“嫦娥二号”在中国进行的月球探测历程中,对中国卫星技术发展的先导作用,并非指对全世界的先导作用。

D随着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我国也开启了对太阳系各行星的探访”与材料中我国对月球的探访计划不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利用例证法,多方面展现了人类突破地球科学研究局限,利用空间技术在物理、生物、气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利用空间技术,去探索……自然现象,将获得……”“空间,那无边无际的疆域,那里存在着无限的资源和能源,等待着人类去利用”说明很多的成果尚未取得,只是一种预期。

B材料二以时间为顺序,列举了自2010年起我国发射或即将发射的嫦娥系列卫星及探测器以及它们已经获得或预期获得的探测成果,让读者一目了然。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世界7个国家和组织截至2016年空间探测器发射情况,说明了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把空间探测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图表中的国家并非都是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家都会将空间探索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途径”这一表述过于绝对。

D材料四作者分析了技术发展与深空探测之间的关系:技术是深空探测的手段,我们在深空探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又促进了技术发展,两者互相促进。

E四则材料通过下定义、举例子、列数据、画图表等方法,既展示了人类空间探测的现状,反映了探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四则材料并没有使用“下定义”的方法。

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说明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还需要作哪些努力。(4分)

继续探索解决困惑着我们的重大科学难题。

将深空探索成果运用到为人类服务上来。

发展技术,实现对太阳系其他天体的探测。

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支持航天强国建设。

解析根据材料1;根据材料23;根据材料4。答对1点给1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科班历史补充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xiá)石人也。时契丹寇侵扰劫掠攻陷河北数州,兵军队机械,器械填委纷集,堆积,元崇剖析分析,辨析若流一条一条地,条分缕析,皆有条贯条理,系统。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突厥叱利复姓。北周杨绍被赐姓叱利氏元崇构逆造反,发动叛乱,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元之。俄迁凤阁唐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遂用为中书省的别称侍郎,依旧知政事政务

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姚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当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不久转任为凤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

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解除职务,辞职侍养,言甚哀切悲痛,痛切,则天难违难以违背其意意愿,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其母)获其养。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转员,发配定州私置自己私人兴办寺,僧等苦诉诉苦,元之断断然停掉这个举动,易之屡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把这事儿跟他说,元之终不纳采纳。由是为易之所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照旧,使充灵武道大总管。

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奉养老母。当时,张易之请求把京城的十位大德僧人移派到他在定州私自设置的寺庙里,僧人们极力诉说,元之决定停办此事。易之多次提出,元之终不接受。因此被张易之进谗言诋毁,改任为司仆卿,依旧执掌朝廷政事,出任灵武道大总管。

先天二年,玄宗讲武讲习武事在新丰驿,召元之代代理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复迁紫微令唐代中书令的别称。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避来避去改了两回,进封梁国公。是时,上初即位,务致力于整治,治理。《隆中对》:“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德政官吏政绩,军国庶务多访咨询,采访,征求意见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唯诺形容卑恭顺从。唯唯诺诺,附和上级,搞好人主义而已。崇独当重任犹言担当重任,或委以重任,明使……变得明朗,在为官处世上十分清明于吏道为政之道,断割砍截切割不滞停滞,滞留。《九章·怀沙》:“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意为他裁决事务果断老练,不拖泥带水。然纵纵容其子光禄少卿(qng)彝(yí)、宗正少卿异广引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宾客,受纳馈遗赠与(wèi),由是为时所讥这件事也是被当时的人所诟病的。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重视,亲近,受接受番人珍遗外国人的珍贵的赠与,事发事情被揭发以后,上亲亲自加以审讯,审问问,下狱关起来处死准备判死刑,崇结奏其罪竭力营救,竭力上疏申辩他的罪行,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不高兴,崇自是忧惧,频面陈当面陈述避相位。居历,经,过了。《塞翁失马》:“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月余,玄宗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上召宋、苏tng)问其故,等奏言:“陛下三年之制未毕,诚不可行幸古代专指皇帝出行。凡灾变灾难和变故,灾害之发,皆所以明教诫教导和训戒,“诫”通“戒”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报答。《苏武》:“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天意,且停幸(于)东都。”上又召崇,对曰:“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以臣愚见谦指自己的意见,旧庙既朽烂腐烂,腐朽,不堪修理使残缺、损坏的东西恢复其原来的形状、结构或功用,望移神主太极殿安置,更改造新庙,以申重申,重复。《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诚敬。车驾依前径发。”上曰:“卿言正合朕意。”赐绢二百匹,车驾乃幸东都。因令崇五日一参,仍入供奉,甚承恩遇。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先天二年,唐玄宗在新丰驿讲习武事,征召元之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又升任紫微令。元之因为避开元尊号,又改名为崇,被晋封为梁国公。这时候,玄宗刚即位,致力于兴立德政,军队国家的各种事务,多向姚崇询问。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但是放任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招宾客,收受他人财物的馈赠(受贿),因此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当时中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外国人的珍贵礼物,事情被揭发,皇上亲自审讯,要将他下狱处死。姚崇对他的罪行作了结案处理并上报天子,却又想营救他,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从此感到忧虑、恐惧,多次当面向天子请求让出宰相的官位。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而太庙的房屋损坏倒塌。皇上召见宋、苏询问原因,宋等报告说:“陛下三年服丧期未满,确实不宜离宫巡幸。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玄宗又召见姚崇问道:“朕刚要从京城出发,太庙的房屋无故倒塌,这恐怕是神灵告诫朕不适宜东行吧?”姚崇回答说:“太庙的殿堂本是苻坚时所造,依臣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已经倒塌,无法修理,希望把太庙的神位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太庙,以表达对先帝的真诚敬意。陛下的车驾应当按原先的计划立即出发。”皇上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给姚崇绢二百匹,天子的车驾于是奔赴东都。皇上又命令姚崇每五天一参见,仍然入内阁供奉,姚崇深受皇帝恩惠知遇甚厚。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姚崇因病没有受职。开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朝廷赠给他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献。

(摘自《旧唐书·姚崇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B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C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遣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遗事”意思是“前辈或前人留下来的事业,譬如‘于其遗事’。”那么这里面的人都没死,“遗事发”啥意思?硬翻翻不通。“受番人珍”倒可以翻译成“接受外国人的珍宝”。所以C也砍掉,剩下B胜出

D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解析“上由是不悦崇”完全通,因为姚崇帮收受贿赂的罪行开脱,皇帝不爽他是对的,但是,“自是忧惧”的主语不能是皇帝,而是姚崇,姚崇惧怕自己失宠,得罪了皇帝,所以权衡一下,只能在“上由是不悦”和“崇”这里断句,这样,“上由是不悦”后省略的部分,就是姚崇申诉这件事,害怕的是姚崇。根据主宾逻辑,AD先砍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乱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B避,避讳,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等多种方式。如东汉时,为避皇帝刘秀的名,“秀才”被改成“茂才”。

C三年之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对因丧守制期间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详细规定,特别是还有官员“居丧三年”,必须停职守制的规定。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士人士人之死叫“不禄”以及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姚崇因为曾经进封梁国公,所以他去世用“薨”。

几种死法:

崩: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hng):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不禄: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殇(sh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yn):古代泛指死亡;

缢: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古代称被射死;

殂():古代泛指死亡;

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才华满腹,处事有方。契丹入侵,军务繁杂,他剖析决断极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

B姚崇至情至性,正直为人。他为奉养母亲自请辞职,也因决定停办移派僧人遭诋毁而贬职。姚崇只是被调动职务,“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C姚崇勇担重任,但对儿子约束不严。他放纵儿子广树羽翼、收受贿赂,受到当时人的讥诮。

D姚崇见识高妙,与众不同。他人视太庙倒塌为东行不样之兆,他能释疑解难,支持东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5分)

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关键点,各1分:“但”,只是;“明”,明白,懂得;“断割”,裁决

复习:遗

v.遗失;丢失。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v.放弃;舍弃。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n.遗失的东西。范晔《乐羊子妻》:“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遗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遗民泪尽胡尘里……

v.遗留。欧阳修《伶官传序》:“此三者,吾遗恨也。”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苏教版必修二,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wèi

v.赠送。普高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名>给予的东西。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5分)

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所以”,用来……的;“崇”,推崇,增修;“且”,暂且,姑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释

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常然:雨量充足貌。岁功:一年的收成。簟:竹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D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15.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2分)

“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2分)

“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2分)

网络赏析

《雨过偶书》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题《雨过偶书》,即是“咏雨”。咏雨即是咏物。所以,按照咏物诗的创作法则,那就是状物态,体物情,言物志——实际上就是言己之志。

首联一笔到雨,“霈然”写其来势,“甘”写其醇美,“洗”写其功用,极尽赞美之能事。雨到南亩,雨到东郊,慰尽群颜。补充说明此雨实为及时之雨。颔联再写此雨之来,既是苍天所盼,更是天意所赐。颈联转写雨后所见及所感。雨霁云开,暑尽凉来,感觉好极了!末联更转写降雨之云,雨罢归山。“谁似”一问,大有深意。看似问人,实为自比。盖此时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已历六载,一些新法的功效业已呈现,此次退归金陵,虽有遗憾,毕竟不同于从来未试身手。所以,诗中借云情而言己志,两相契合,妥帖自然。

考察本年政事,实与旱情相关。据《宋史记事本末》载熙宁七年事云:“自去岁秋七月不雨,以至于是月(三月),帝忧形于色,嗟叹怨恻,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四月,果以旱罢方田法。可见,迫于天灾与保守派压力,宋神宗不免有所动摇。据史载,全局性的旱情至少延续到五月以后。一旦旱情解除,就可能影响政局。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场霖雨,不仅能够一破万民愁颜,而且能够慰藉安石苦心。《雨过偶书》表达愉悦之意,理之必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之“贤”,将其与常人作对比,反映他们面对困境时不同表现的句子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为什么年纪小的人也可以为师的一句是:“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鸟语和流水声来生动状写琵琶声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D

近年来,“累觉不爱”、“喜大普奔”、“人艰不拆”这一类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妨碍了我国语言文字的进一步规范和普及。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很多同志值得称赞,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办法灵活,因地制宜,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多次发表针对中国的过激言论,他这种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将会进一步损害中美关系,也使民众的支持率降低。

《给亡妇》一文没有任何雕琢,一切都是平实而朴素的诉说,但那种深切的悼念和哀思,如涓涓细流,倾注于字里行间,真是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总工程师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地看着凝聚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大桥,憧憬着港珠澳一体化的盛况,他为自己的团队自豪,为祖国自豪。

领导干部应莫存一分非份之想,莫占一文不义之财,莫拿一件非己之物,莫受一次不情之请指不合情理的请求,为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词,做一个走在河边不湿鞋的人,做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

A                  B                  C                  D

解析

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使用正确。

因人成事:贬义词,指人本身无能力,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句中用来夸奖人,褒贬失当,使用不正确。

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正确。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使用正确。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使用正确。

不情之请:客套话,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于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此句是对领导干部的告诫,使用不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A秋末的黄昏总是来得很快,当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冒起白色炊烟的时候,呼喊孩子的母亲的声音就回荡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了。构词法歧义,“呼喊孩子的母亲的声音”中的“声音”,可以理解为呼喊孩子的母亲的声音(母亲呼喊儿子),也可以理解为呼喊孩子的母亲的声音(呼喊母亲)。

B2012年以来,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可支付月数在不断递减,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支出增速。语序不当,“虽然”和“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调换位置。

C在林徽因先生的哲理散文《窗子之外》中,窗子是指透过实际的窗户看事物,在文中可以引申为有隔阂地观察事情。主谓搭配不当。窗子不是“透过实际的窗户看事物、有隔阂地观察事情”行为动作,而是一种设施。

D马化腾表示,要打造好深圳科技园,就要先推进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增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撑力。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B

好的文章既要有真挚的情感,又要有知性的理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过度泛滥的抒情则会使得作品流于个人感情的宣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不将过多的自我情绪通过叙述强加给读者,而是在细腻的叙述、细节的刻画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性情,如此才能使读者与作家真正产生情感的共鸣。

矫情、伪情常常充斥字里行间

理智借助情感表现

尽管在文学作品中情感往往是最易打动读者的因素之一

情感受理智克制

从而最终损害文章的真实性

而恰到好处的抒情则显示出文章雍容典雅的规矩

A             B              C          D

解析该段落由四句话构成。段落开头提出好文章应该具备的两大要素:真挚的情感、知性的理智,并与横线一和横线二构成一句话。因为开头“情感”在前,“理智”在后,所以第一条横线应该填写“情感受理智克制”,第二条横线填写“理智借助情感表现”。

第三条横线与“然而过度泛滥的抒情……”构成完整的句子,根据“然而”这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可以确定第三条横线应该填写“尽管在文学作品中情感往往是最易打动读者的因素之一”。

第四条和第五条横线是对第三条横线所在句子“过度泛滥的抒情”的危害做进一步阐释,所以应该分别填写“矫情、伪情常常充斥字里行间”“从而最终损害文章的真实性”。

第六条横线与段落最后内容构成句子,内容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真性情”指向横线上应该填写“而恰到好处的抒情则显示出文章雍容典雅的规矩”。“而”与上句“过度泛滥的抒情”形成对比。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完成(1)(2)小题。(5分)

材料一:明湖景区人头涌动。一些人抬着十几个塑料箱来到岸边放生。打开箱子,里面满是草鱼、锦鲤、北美雀鳝鱼和一些不曾见过的鱼。他们不顾管理员的劝阻,一箱箱鱼瞬间被倒入湖中。霎时间,水花四溅,鱼儿乱窜,整个景区闹腾起来了。

材料二: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八条)

1)综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根据此次放生行为的特点,写一条判断。(25字以内)(3分)

参考示例:这次将外来鱼类擅自放生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内容要素:放生的有外来鱼类;这次放生是不顾劝阻,擅自进行的;这次放生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内容要素3分,内容要素少一点扣1分)2)明湖景区计划在湖边立一块标语牌,劝阻人们在此放生。请拟写一条标语,不超过15字,必须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莫让无序放生惊扰湖水的美梦

美景需呵护,放生须依法

(表达劝阻的意思1分,修辞手法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每超一字扣一分。

21.寒假里,广州某大学的吴明同学想去“行通济”就在微信里询问了他的佛山籍同学贾铭,贾铭三天后回复了吴明。阅读下列资料,找出贾铭回复中三处不恰当的地方,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得体,表达准确,符合逻辑。(6分)

资料链接:“行通济”

正月十五、十六的时候,人们一家老小,手持风车,迈过佛山通济桥,口中默念“行通济,无闭翳”。这种习俗源于明朝,现在“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每年都有七八十万人参加。行通济影响力日益扩大,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体现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二是体现了祈福文化。(百度百科·行通济)

“闭翳”解释:忧愁;愁闷;心情抑郁。例句:你唔使~(你不必发愁)

贾铭的回复

@吴明,刚看到你的消息。“行通济”值得参加,这是本市在元宵节当天举行的民俗活动。人们举着风车、提着生菜走过通济桥,一年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它很有本地特色,场面非常的热闹。整个路线大概要走七八公里,你要穿上一双便于步行的鞋。你可乘地铁到广佛线同济站,会有活动志愿者为你引导方向。祝一路顺风!

这么久才回复,不仅应该说明理由,更应该表示歉疚,可在“刚看到”前加“抱歉!”。

材料提到“行通济”是十五十六两天,可将“当天”改为“期间”。

“走过通济桥”,“一年就会平平安安”是人们的期望祈福,两者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可将“一年就会平平安安”改为“祈求一年里平平安安”。

“一路顺风”多用于祝福出外人,此处应是欢迎广州同学来佛山玩或祝同学玩得愉快,可改为“祝你愉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2年的热词“中国式××”,多是对某些国人的素质或社会问题进行调侃,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父母等。2017年的热词“中国××”,多为肯定中国的崛起或赞赏国民新风范,如中国智造、中国青年、中国大师、中国自信等。

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式××”和“中国××”现象实例写一篇文章,谈谈“中国式××”“中国××”带给你的感触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示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