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香事,看明净素朴中的繁盛绮丽

 和颜4vj0impzz8 2018-05-07


宋 李嵩绘《听阮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黄庭坚有一帧《制婴香方帖》,现在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这张便笺如今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当初却是黄庭坚凭记忆为朋友录写的一个制香的配方。可见那时,像他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脑子里都储着些经典制香方子,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条证据,显示宋代上层社会对于品香一事热衷到了奋勇上阵、亲力亲为的地步。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宋代文化的特质可说是明净素朴中蕴含着极度的高雅与精致。可惜的是,充分体现这一特质的文化成就中,只有诗词、瓷器、绘画等得以留存至今,彼时高度发达的香事却和当时的音乐、舞蹈一样,只能通过文献记载意会。


即使如此,即使仅仅窥见那时文人笔墨里的残影片阕,有宋一代在香事上的繁盛绮丽,依然足以令后人惊异与羡慕。


  在那个时代的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置,氤氲的香氛差不多就和当今某些公共场所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是人生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仿佛没了它,生活便不能正常流动。


于是乎,在两宋时代,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因而香型各异的合香制品花样琳琅,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南宋马远绘《西园雅集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香型合香


  因为热爱内涵丰富的香型,所以宋人很少采取直接焚烤沉香片、檀香片的做法。不管焚香的作用多么背景化,所用的香品也一定要经过精心调制,当时称为“合香”。所以说,出现在宋人生活中的均为复合型香料制品,现代香水业爱唱的主调、前调、尾调之类概念,其实八九百年前的中国人早就熟悉。


  宋时的合香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多种香料经过加工处理,捣成碎粉,混在一起,用蜂蜜、白芨、蔷薇露(天然玫瑰香水)等加以调和,然后封闭在容器内,埋入地下静置一段时间。最终将香料取出,做成小饼、小丸乃至捣成粉末,即得到成品。黄庭坚凭记忆写下的婴香制方就是这种工艺的典型一例。


  为了将花香结合入高档香料,宋人发展出一种简单而又迷人的特殊工艺“花蒸香”。


其大致方法是:选一种树脂类原料如沉香或檀香、栈香,切成小片或小块,叫作“香骨”,将它们与香气浓郁的新鲜花朵一起密封到容器里,放入蒸锅中,在灶上小火缓蒸。这样就让沉、檀诸香染上各种不同的花气,形成明确的、自成一格的复合香型。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这一独特的合香方式,让宋人的香炉中花香浓泛,仿佛在引导品香人回想才逝的时光、才逝的经历,以致被牵动得思潮暗涌:“和露摘来轻换骨,傍怀闻处恼回肠。去年时候入思量。”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局部


  果香型合香


  宋人研发花香型香品的成绩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当时的“果香系列”也非常发达。调动香气鲜明的水果,以果液、果肉、果皮作为天然香料,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是宋人非常喜爱的制香途径之一。可以说,花香型产品因韵息郁艳动人,果香体系则以风调清新取胜。


苏轼(左)、黄庭坚(右)


 私房香


  在宋代士大夫生活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词、鉴赏书画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或政治话题一样,是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


随之而出现的独特现象则是,上层社会的风流人士普遍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


  《陈氏香谱》就记载了一则非常优美的轶事。


一次,以画梅著称的花光长老派人将两幅新作送给黄庭坚,黄庭坚便与好友惠洪一起在灯光下欣赏。望着绢素上寒姿凌欹的梅影,黄庭坚不禁感叹道:画面如此生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初春清寒的梅林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花香!结果惠洪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袅袅梅花香气轻浮暗溢。


  这一种芳韵于黄庭坚来说乃是首次体验,绝妙的效果引他赞叹不止,见此,惠洪也就很有兴致地道出了此款“韩魏公浓梅香”的来历。原来,它的配方与工艺竟是名臣韩琦府中创制出来的成果,又由苏轼掌握后传授给惠洪。黄庭坚闻言不禁玩笑地抱怨道:苏轼明明知道我有“香癖”,当年居然不曾告诉我,简直不够朋友嘛!并特意为这种香品易名为“返魂梅”。


  实际上,关于如何让品香的体验趋于完美,宋代士大夫并不止于研发香品。


堪称奇妙的是苏轼,喜欢奇石又有设计天分的这位东坡居士利用香炉生烟的特点,竟创制了一款名为“小有洞天”的袖珍室内景观。


他为自己特别喜欢的一块美石配了个木质底座,但特意将底座的内部做成空膛,又在座侧不留痕迹地安设一道活门,然后将一只小香炉放置在底座的膛内。同时,底座的表面上、紧贴山石根脚的地方,开有若干小孔。


如此,暗藏于底座内的香炉一旦焚起香品,便会烟缕丝丝袅袅,携着幽雅的芳息,洇熏诗人的书斋,令人自然联想到云烟出岫的美景。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作者/孟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